文/張麗虹
重視質量 鼓勵創新提高制造業國際競爭力
——美國“再工業化”及德國、日本發展制造業對我國的啟示
文/張麗虹

制造業是一國綜合競爭力的來源和基礎。自1786年瓦特發明蒸汽機后的200多年以來,制造業就一直以不可替代的角色推動著每次產業革命。美國、德國、日本先后通過強大的制造業實力,一舉成為世界工廠,在世界經濟中奠定了領先地位。當前,面臨“第三次工業革命”,美國等主要發達國家積極推行“再工業化”,德國、日本等制造業強國大力布局新興產業,試圖搶占新一輪產業革命的制高點。我國雖已成為制造業第一大國,但總體上大而不強。借鑒美國推行“再工業化”的發展路徑及德國、日本發展制造業的經驗,對尚處于工業化進程中的中國積極參與新一輪產業革命、提升制造業國際競爭力有一定的啟示意義。
根據1985年世界經濟論壇(WEF)《關于競爭力的報告》,所謂國際競爭力是“企業目前和未來在各自的環境中,以比它們國內和國外競爭者更有吸引力的價格和質量進行設計、生產并銷售貨物以及提供服務的能力和機會”。國際競爭力最終體現在產業競爭力上。
產業競爭力是一國某一產業與他國同類產業向市場提供產品或服務的競爭優勢。構成競爭優勢的因素主要有兩個:一是價格因素,二是非價格因素。質量是非價格因素中的主要方面,是國際貿易中的決定性因素。
由美國哈佛大學商學院教授邁克爾·波特撰寫的《國家競爭優勢》于1990年出版,根據對美、日、英、德等10個國家上百個產業發展歷史的研究,提出著名的“鉆石”理論,認為一國的特定產業是否具有國際競爭力取決于四個基本因素:一是生產要素,包括人力資源、自然資源、知識資源、資本資源、基礎設施等;二是需求條件,包括市場需求的量和質;三是相關產業與支持性產業的狀況;四是企業策略、結構與競爭對手。此外,包括政府、機遇兩個外生的影響因素。這六個因素彼此互動,組成一個模型,又稱“鉆石模型”。鉆石模型揭示出一國某一特定領域中影響生產率增長的各個因素,對系統地研究制造業國際競爭力提供了有益的分析框架。

美國曾經是個工業化高度發達的國家,1860年美國工業制成品位居世界第四。上世紀,50~60年代美國成為“全球制造業中心”,并占據全球經濟領先地位;70年代伴隨全球產業轉移的趨勢,美國開始“去工業化”的進程,將主要精力轉向發展金融、房地產等服務業;進入80年代,美國制造業“產業空心化”現象日益凸顯,美國制造業在全球制造業總產值的份額日趨下降,1990年下降至21.5%,到2010年,該份額跌至19.4%,略低于我國的19.8%,從而喪失了百年來世界制造業產值頭號大國的地位。
①重新認識制造業的價值。過低的制造業比重無法長期支撐虛擬經濟,2008年的金融危機使美國衰落趨勢相對突顯、新興工業化國家的全球影響力日趨突出。為重奪國際制造業競爭主導權、重塑美國制造業競爭優勢,2009年美國總統奧巴馬提出“再工業化”戰略。再工業化的目的是重振制造業,實現經濟復蘇,這并非是簡單地重歸工業化,而是通過信息化推動工業化向高端制造、先進制造發展,實質上是產業升級。
②通過立法振興制造業。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美國重振制造業措施頻繁。2009年12月公布《重振美國制造業框架》;2010年8月頒布《制造業促進法案》;2011年6月和2012年 2月,相繼啟動《“先進制造合作伙伴”計劃》與《先進制造業國家戰略計劃》;2011年12月專門成立白宮制造業政策辦公室,以協調各政府部門之間制造業政策的制定和執行,推動美國制造業復蘇和出口。
③通過法律手段加強質量監管和促進質量提升。一方面通過頒布《食品與藥品法案》、《保護兒童和保證玩具安全法案》、《汽車運輸安全法案》等一系列法案,要求企業確保產品質量安全;另一方面,1987年8月頒布《美國馬爾科姆·波多里奇國家質量改進法》,設立國家質量獎,通過激勵來引起人們對質量的重視、促進美國經濟復蘇。該獎實施20多年來,對提升全美質量意識、改進產品質量實踐、促進美國經濟發展起到重要作用。
④鼓勵制造業技術創新。技術創新是美國工業化發展的主要動力。在美國,幾乎每一次技術進步都與制造業有密切的關系,美國專利總量的90%源于制造業。2008年金融危機發生后,美國政府并未因此減少研發投入,而是追加投入;2010年以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國家標準技術研究院等為代表的基礎研究主體的研發撥款按照十年內翻番的目標穩步遞增,以重振美國的科研實力與提高勞動生產率。2011年2月,美國發布《創新戰略:保障經濟增長和繁榮》,強調制造業技術創新是未來經濟增長與傳統制造業國際競爭力提升的基礎,要通過創新繼續保持制造業技術領先。
⑤堅持創新的民族文化。在商業文化極度成熟的美國,創新是企業的生存之道、發展之本、競爭之魂。美國公司普遍以創新與變革為核心價值觀,鼓勵員工進行大大小小的變革。如微軟、GE、朗訊等知名的美國公司都將持續性技術創新作為企業生存和贏得競爭優勢的關鍵。據統計,1790~1800年期間,美國經政府頒布的專利有276項;1850~1860年期間,專利數增至25 200項;1890~1900年期間,專利數達到23萬項以上。美國正是基于這些源源不斷的發明創造,在工業化近100年的時間里突飛猛進,迅速超過英國,成為世界第一工業大國。

德國是世界上重要的制造業大國。但“德國制造”曾經是低價劣質的代名詞,1887年8月全球工業霸主英國通過侮辱性的《商標法》,規定所有從德國出口到英國的產品都須注明“德國制造”,以區分產品優劣,“德國制造”由此得名。經過100多年的發展,“德國制造”已成了質量和信譽的代名詞。德國位處歐洲中部,既無地緣優勢,也無資源稟賦,卻能在100余年的時間里數度崛起,成為世界強國,并在本世紀金融危機中一枝獨秀,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堅持實業立國道路及質量為先。
①始終堅持制造業立國。德國在1830年開始工業革命之際,即確立了制造業在國家經濟中的核心地位。100多年來,無論是戰爭、戰后重建,還是應對全球經濟危機,德國制造業始終是國家振興的中流砥柱。即使是在西方其他國家競相發展金融創新時,德國仍將主要精力放在制造業的產品質量與技術水平的提高上,使德國具備了抵御金融危機沖擊的堅實產業基礎。
②堅持質量為先。德國產品質量享譽世界成為其保持強勁國際競爭力的保障。德國提升制造業產品質量的做法包括:建立完備的法律法規、標準、認證等制度體系;形成產品質量事前管理、事中監控、事后處理的一整套程序;建立嚴格的產品質量監管體系,通過企業自我檢測、獨立中介機構檢驗檢測、政府檢驗檢測層層把關;建立配套的標準、檢測、認證中介服務體系,提供公平、公正的服務等。
③堅持創新。德國政府和企業界對自身的比較優勢有較清醒的認識,在研發、創新方面始終處于高水平,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較完備的、鼓勵創新的法律環境,通過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等為企業的創新提供激勵和必要的約束。研發投入占國內產值的2.5%,企業研發投入中近95%來自制造業,其中研發投入最多的正是德國國際競爭力最強的領域。65%的中小企業參與研發活動,40%的中小企業有專門的研發部門,比例均為歐洲最高。積極促進大學、科研院所與企業合作,使技術創新向產業轉化。
④獨特的“雙軌制”職業教育體系。雙軌制職業教育即由學校和企業聯合培養,培訓中將理論學習和實際操作相結合,培訓結束后通過考試即成為工業、商業和手工業需要的合格技工。德國通過大規模、系統化的“雙軌制”職業教育體系,創造了質量型的人口紅利優勢,培養了龐大的高素質熟練技術工人隊伍和工程師隊伍。職業教育制度是德國制造業產品質量優良的根本保證。
⑤堅持專注、精益求精的民族文化。德國制造具有安全可靠、精良制造的美名,體現著德國人專注、踏實可靠的民族文化及對產品質量精益求精的追求。德國制造業者可幾十年、幾百年專注于某一產品領域,力求在此領域做到最強。德國很多中小企業為百年老店,占據著細分行業50%甚至90%的市場份額。德國企業非常重視產品質量,強烈的質量意識已成為企業文化的核心內容,并深深植根于廣大員工心目之中。如大眾公司在企業中樹立精益求精的質量理念,西門子公司“以新取勝,以質取勝”的理念使其立于不敗之地。

制造業是日本經濟發展的基石。二戰前“日本制造”也曾經是價廉質次的代名詞。戰后日本以制造業的恢復和發展為起點,通過多年努力,到上世紀80年代初,制造業已全面超過歐洲、趕上美國,成為制造強國,創造了“經濟奇跡”,并奠定了日本經濟大國的地位。即使當前日本經濟衰退,其許多工業制成品的產量仍居世界前列,國際競爭力依然強大。日本發展制造業的措施包括:
①頒布法規奠定制造業的戰略地位。日本于1956年和1957年分別制定了《日本機械工業振興法》和《日本電子工業振興法》,1977年制定了《特定電子工業和特定機械工業振興法》,1978年制定了《特定機械情報產業振興法》,這些法規在產業方向上加以指導、在政策上加以鼓勵、在資金上予以支持,對調動企業積極性取得了良好效果。在實施前兩個法令的15年內,日本制造業生產總值增長了17倍。1999年3月日本制定了《制造基礎技術振興基本法》,2000年8月頒布了《產業技術競爭力強化法》,均體現了發展制造業的努力。

②引進先進技術、重視創新與研發。資源小國的特點使日本十分注重揚長避短,充分發揮自身的人力資源優勢,把功夫花在引進和制造上。戰后十年的恢復期,日本在鋼鐵、石化、汽車制造等方面廣泛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在引進的同時還加強創新與研發,不斷實現技術突破與革新,并迅速運用于生產,勞動生產率得到迅速提高,制造業發展迅猛。2007年日本正式通過《創新25戰略》,強化推進研發體制創新,提出“產業集群計劃”等,以提升制造業國際競爭力。
③重視質量,提出質量救國。日本能夠發展成為經濟強國同其產品質量優良密不可分。上世紀50年代初,日本產品質量的惡劣口碑成為日本產品進軍國際市場的最大障礙,為此日本著手實施質量變革。1950年美國學者戴明向日本企業推行“統計質量管理”理念與方法,日本掀起了質量管理熱潮,每年的11月被定為“質量管理月”。1951年日本設立代表國家質量最高榮譽的“戴明獎”。60年代日本提出質量救國,1962年成立第一個具有創造性的質量控制(QC)小組。日本質量革命最終推動日本產品質量迅速提升,70年代追上西方發達國家,80年代日本的質量奇跡開始震驚世界,日本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獲得強勁的質量競爭力。
④培養高素質的產業工人隊伍。從一定意義上說,制造業的競爭就是人的競爭。日本在發展制造業方面一直強調“企業的成敗,關鍵在于人”的思想,在培養文化素質和技術水平較高的職工隊伍方面,企業不遺余力。日本企業實行終身雇傭制也促進了企業培訓,使企業培養出掌握多種技能且適應能力強的職工,提高了企業的勞動生產率。多年來,日本制造業的發展培養了一大批高素質、熟悉精益生產的產業工人,使很多領域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成為行業第一。
⑤堅持認真勤奮的民族文化。日本能夠實現經濟起飛并成為世界經濟強國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日本的民族文化發揮了重要作用。日本的民族文化是認真、勤奮、學習、服從、精益求精等,而制造業成功的基本要素是質量、管理、成本、技術、規則、標準等,鮮明的文化特征支持了制造業在日本的發展。如豐田公司創造的“精益生產”體系,在日本許多公司得到推廣應用;松下公司提出四個“千方百計”、以滿足用戶要求為準則等,都促進了日本制造業的發展。(未完待續)
(作者:上海市質量技術監督局政策法規處處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