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文靜

“和孩子成為朋友”是近年來熱度居高不下的育兒口號。以張亮和天天為樣板的“哥們型”父子更是得到了父母們的力贊。只是父母在親子關系中可扮演的角色眾多:撫育員、智囊、心理咨詢師等皆可,唯獨“朋友”真做不到。
美國媽媽的困惑
在崇尚自由和民主的美國,朋友式的親子教養(yǎng)模式隨處可見,父母把孩子當作成人看待,相處平和自然,孩子們可以自由表達。只是,這種相處關系背后隱藏的問題也隨之而來。
凱瑟琳·克勞福德是兩個孩子的媽媽,她家是典型的朋友式平等相處模式,在孩子年齡尚小時,凱瑟琳的傾心照料讓親子關系非常融洽,孩子們勇于表達自己的意見,活潑開朗,當然問題也出在這里:“朋友,我為什么要聽你的?”
“法國的小孩從不頂嘴!”凱瑟琳一家的歐洲游讓她看到美國娃與法國娃的不同。偌大一間餐廳,自己的孩子滿地亂跑,不好好吃飯,還會制造麻煩。凱瑟琳在焦頭爛額之際遠遠看去,法國孩子似乎被無形的文明力量包圍著,他們溫和而有修養(yǎng)地坐在桌前,自己吃著食物,法國媽媽則悠然自得地品著咖啡,比自己優(yōu)雅一百倍。
美國媽媽付出的絕對不比法國媽媽少,親力親為地為孩子營造平等自由的成長氛圍,但孩子為何聽不進話,反而更任性呢?
“求”當孩子朋友的家長
美國媽媽困惑時,中國父母還在追捧美式育兒法。從美國傳來的“和孩子做朋友”親子關系理念,曾經(jīng)讓他們醍醐灌頂:原來,孩子應該這樣教!他們依葫蘆畫瓢,掌握了一些朋友式相處的基本要領:蹲下來和孩子講話、拍肩膀稱兄道弟、直呼父母姓名等朋友式的做法。美國的朋友式親子模式源自民主與自由,那中國父母和孩子成為朋友的初衷是什么呢?
想法一:獨生子女最缺什么?朋友。
父母最擔心的莫過于孩子孤獨,不快樂。沒有完全掌握孩子在校情況的父母,希望自己擔綱孩子朋友的角色。只是不能徹底當“兒童”的父母,容易半途轉換角色,比如嚴父厲母。
想法二:孩子最愿向誰傾吐秘密?朋友。
隨著孩子年齡增大,一個“不”字把父母擋在自己心靈的門外,越來越多的小秘密成為家長和孩子之間的隔閡。而只有先做朋友才能分享和清楚孩子內心的想法。
想法三:孩子遇到麻煩先找誰?朋友。
父母當然希望在孩子需要幫助的時候第一個挺身而出,但現(xiàn)實中孩子遇到麻煩往往告訴知心朋友而同齡人解決辦法的能力有限,做朋友可以讓孩子遇到麻煩找自己。
想法四:我曾希望父母像朋友這樣待我。
父母兒時也曾想象過父母能包容自己,或者能平等相處,因而把這個經(jīng)驗保留下來成為和孩子做朋友時的參照。
與美國父母相比,中國父母的目的性更強,要孩子傾吐心事,要圓自己兒時的夢……林林總總的目的相加得出的必然是四不像的親子關系。
單向的朋友
學習美國父母的中國父母如今也糾結了:孩子被慣成了“說不得”,生氣后轉頭和其他朋友傾訴,把自己晾在一邊,難道是和孩子交朋友的方式錯了?
到底什么是朋友?在孩子看來非常簡單:朋友就是一起玩、喜歡同一種游戲、互相幫助、無話不說的人?;蛘吆唵蝸碚f,“只要一起玩過,咱們就是朋友了?!倍改刚J為的朋友關系,建立在坦誠、平等基礎上。二者的定義不同,導致交朋友成為各自一廂情愿的事。
在父母看來:孩子不夠坦誠。2歲的小毛頭頻繁地使用“不”,漸漸地有了小秘密不告訴你,更大一些了還會先斬后奏,等事情發(fā)生有了結果才告知父母。
苦惱不僅僅來源于父母,孩子也同樣困惑。“為什么爸爸平時看起來像朋友似的,愿意聽我吐苦水,聽完后又批評教育起來?”孩子無法區(qū)分角色轉換太快的父母,一會兒是溫和的朋友,一會兒是嚴肅的家長。雖然想讓朋友關系進行到底,但父母往往不能徹底地踐行平等和坦誠。
“說好的周末和爸爸一起去打籃球,卻又放我鴿子。雖然道了歉,但他是不是沒把我的事放心上?”
在家長看來,這也許就是一件娛樂的小事;在孩子看來這事卻非同小可,為了讓爸爸看到自己顯著的進步,他天天刻苦練習,但對方表現(xiàn)出的漫不經(jīng)心刺傷自己敏感的心。
“媽媽總是問我學校發(fā)生了什么事,可從沒和我講過她在公司發(fā)生過什么事?!奔议L總是單方面希望孩子能和盤托出,自己卻有所保留。這種保留盡管不乏保護成分,比如盡量讓孩子避開世界不完美,但朋友關系的相互性就這樣被打破了。
孩子需要什么樣的朋友?
許多父母抱怨:我已經(jīng)努力放下身段,為什么孩子還是不肯真正接納我進入他的世界?在抱怨以前,為何不先問問孩子需要的朋友是什么樣?在成長過程中,孩子會有很多朋友,按照關系級別可以分為點頭之交、玩得不錯、互換小秘密、一起調皮搗蛋以及最好的朋友幾個等級。種類和功能如此齊全,父母如果非要把自己往朋友角色上靠,只能選擇一種模式:能出主意、比孩子強的那種。
孩子為何喜歡和高年級大孩子交朋友?就因為和強者在一起,能被照顧并得到指引。成為這樣的朋友,需要既尊重孩子又像導師一樣具有榜樣和權威性。比如,孩子講述和好朋友的爭執(zhí)過程,顯然是希望得到父母的支持、認為自己是對的,父母的回饋一方面要讓孩子覺得受到鼓舞,又得在融合自己經(jīng)驗的基礎上指出正確的處理辦法。
孩子的朋友會有很多,父母卻只有一對。如果只是為了獲得心里話而討好孩子,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和勸誡能力就會大大削弱。久而久之,孩子也不會重視父母的感受,在需要指引時不會尋求父母的援助。
“像朋友”一樣溝通所有的親子關系問題都來源于溝通。做朋友只是其中的一種交流模式,順暢溝通之外,能幫孩子健康成長才是更重要的目的。目前常見的親子溝通有三種:不在乎孩子聽不聽、說了必須聽、說了不對再改進。
第三種溝通方式類似朋友間的對話“這模型你覺得咋樣?”“邊框不太好,還能加固?!薄澳窃俑母摹!辈粋星榈臏贤ň褪墙o對方留足余地,并給出自己的看法。父母并非一定要把身段放到和孩子一樣高的程度,只要家長愿意降低一些“姿態(tài)”去傾聽,讓孩子在遇到問題時感覺父母與自己“是一伙的”,就是良好溝通的開始。endprint
怎么說孩子才會聽?不同年齡段其實有不同溝通策略。
0~1歲:神態(tài)傳達更多信息用豐富的面部表情、明朗的心情與孩子溝通,此時關注與撫觸就是溝通方式,學會觀察孩子的態(tài)度,用面部表情配合他的感受。孩子哭時,你表現(xiàn)出傷心的表情,孩子笑時,你也跟著他笑。多用非語言,用愛滋養(yǎng)孩子。
1~3歲:敏感期的反映式傾聽此時能說會道的孩子已經(jīng)能表達復雜的意思,但語言組織能力有待提高,父母與孩子溝通需要反映式傾聽,父母像一面鏡子,把孩子說的話或表達的感覺接收過來,再反映回去。
比如孩子指著大樹說:“綠?!备改缚梢赃@樣重復他的話:“你是說大樹是綠色的嗎?”或者用自己理解的意思反映說:“你的意思是大樹的樹葉是綠色,對不對?”如此一來,一方面讓孩子感受到他已被了解,另一方面也幫助他學習更清楚地表達。
這種溝通方式常運用于孩子情緒不佳、無所適從、用哭鬧爭取權益、口出惡言等情況。
3~6歲:學習運用“我的信息”進入新的環(huán)境,世界更大了,學齡前期的親子溝通與前一時期不同的是,父母須學習運用“我的信息”。這是指父母說話時多用“我”為主語來表達感受,例如“我很高興”或“我十分生氣”,而避免用“你”為主語來指責或壓制孩子,例如“你讓我很生氣”或“你真沒禮貌”。
6~10歲:說得越多,聽得越少六七歲的孩子開始進入作息有規(guī)律的小學了,接觸到的人越多孩子越有主見,也越來越不喜歡父母嘮叨。因此,牢記“父母說得越多,孩子聽得越少”。父母不僅要敏感地觀察孩子的言行和舉止,還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傾聽和理解孩子。
10~18歲:和孩子一起瘋進入青春期,父母最頭痛的階段。嘗試理解孩子匪夷所思的行為,天馬行空的想法,不要隨意給孩子貼叛逆的標簽,和孩子一起瘋是最好的溝通方法,當然瘋的過程中保持一點點家長的清醒,讓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和認同。
父母為什么不能和孩子成為朋友?
目的不同怎么做朋友!父母的交友心理帶有功利性,是希望拿“朋友”關系換取孩子的信任,無話不談。但孩子做得到,父母卻不能做到。孩子有敏銳的感受力,對于父母的心口不一會銘記在心。做不成朋友,不等于溝通就會受阻,建立在權威基礎上的類朋友親子關系,其實才是父母該爭取的目標。
好書推薦
作者:羅靜
出版社:中國婦女出版社
《愛從懂孩子開始》
父母對孩子都擁有同樣的愛。但因為不懂孩子,很多父母在用一種錯誤的方式表達愛。本書著力于幫助父母建構孩子的安全感、意志力和目標感這三方面的心理能力。從書中學習愛的技巧、接受愛的訓練,只有如此才能與孩子進行真正意義上的溝通!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