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俊勇+王曉倩
2月25日晚,奧凱航空一架飛機在飛抵沈陽上空后,儀表盤顯示“起落架”故障。為核查故障,飛機在桃仙機場上空盤旋了2個多小時后,終于平安降落。當晚,從7時50分左右有消息傳出,到晚8點20分飛機平安降落,11時記者基本結束采訪,遼沈晚報通過高效、快速,精準的指揮系統,調動晚報一線記者,通過官方網站(北國網)、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官方微視、官方視頻等所有渠道全方位立體化對這條信息進行多角度傳播,取得了一次值得回憶的漂亮戰役。
一、中央廚房發揮了指揮功能
從最初的介入,全程的指揮、中程的信息傳播,直至最后的成稿。整個報道過程調動了包括地方、微博、微信、網站等所有的采訪、新媒體部門,通力合作,密切配合,實現了一個重大突發事件的點(即時現場消息)、線(直播專題)、面(綜合、綜述類長微博、微信專題)的立體傳播。
成功得益于遼沈晚報建立的中央廚房式的采編流程,為此次重大突發事件實現了立體高效傳播提供了良好的平臺,完成了一次采集、多點發散、點面結合直至見報稿件的最佳傳播效果。
快速的出動:最先獲知,進入機場
事發當晚,遼沈晚報憑借長久以來建立起的優質線索平臺,從7時20分許,便已經獲知,從天津飛至沈陽的奧凱航空BK2870航班因儀表盤顯示起落架故障,正在天空盤旋無法降落的線索,事后據了解,此條線索的獲知時間為同城媒體中最先。
此時,總編輯徐曉民立即做出部署,要求增派骨干力量前往采訪,各平臺全力以赴,滾動播出。副總編輯葉立群第一時間安排指揮采訪,全媒體采集中心總監葉楓立即協調多部門,做好調派人手及采訪車輛的先期工作。
承擔此次具體指揮采訪工作的社會部主任溫俊勇立即安排記者張瓏、閆尚,坐上采訪車,要求必須在最短的時間內趕到桃仙機場,并想盡一切辦法進入一線采訪,同時調派攝影部記者趕往機場配合拍攝圖片。考慮到事件重大,又緊急抽調已經下班的記者李毅從家中趕往桃仙機場。兵貴神速,20分鐘內,兩名先頭記者已經趕到,而在10分鐘后,記者李毅也已經趕到了現場。
而此時,在機場接機口,等待接機的人們,此時還不清楚,飛機上,他們的親人還未擺脫危險。而記者的采訪工作已經悄然開始。
按照既定方案,一路記者圍繞接機家屬,針對機上乘客的諸多信息部分的采訪,另外一路記者直奔桃仙機場,正面采訪,尋求官方對此意外事件的積極回應及諸多釋疑。
根據形勢發展,按照指揮中心的要求,一線記者迅速改變原來的采訪方案,執行了事先制定好的第二套方案,在同源采訪時,另辟蹊徑,獨家視角尋找重點人物。
前后呼應 高效突破 精準發布
就在三名記者趕往機場的同時,記者呂洋、高鶴被安排負責關于此次航班所有信息的核實求證工作,事后證明,這樣的采訪分配是科學并且卓有成效的。
“這是來自新舟60飛機,此前曾有過故障先例!”“這架飛機從天津起飛時已經晚點了半個多小時!”“這家飛機是途經沈陽,目的地是延吉”……
一條條新鮮猛料的信息被兩名后方采集記者找到,并迅速傳遞給一線的記者得知,這也是指揮中心的要求,因為這樣的結果是更加便于一線記者根據后方提供的信息,隨時機動靈活地調整采訪思路,更新采訪提綱及事先制定好的問題。
與此同時,后方記者并沒有停留在只是枯燥地在網絡上尋找關于此次航班的文字信息,指揮中心要求記者必須同核實到的每一個信息取得電話聯系,進行電話方式的采訪及語音求證。
一個又一個電話從遼沈晚報全媒體采集中心撥打出去,正當現場其他記者正在苦尋信息,甚至只是通過個人手機百度查詢的同時,遼沈晚報的后方記者已經采訪完了桃仙機場、奧凱航空、民航總局、消防救援中心、醫院……
所有的信息經過慎重的核準后,記者的稿件已經開始進行寫作中,并且根據隨時傳遞進來的信息做著迅速的更新……
在這個過程中,每一條核實后的信息經過一線記者一手消息——采訪部門值班主任——上傳至中央廚房編采群——新媒體值班主任重新分配至即時新聞、微博、微信,并根據各種媒體的不同屬性重新進行編輯整合,以微博、微信、即時播報等即時傳播工具,通過遼沈晚報官博、官微、北國網等平臺第一時間陸續發布出去。
成功降落 完美收官
飛機于當晚7時40分許,在經過多次的低空飛行后,成功著地,飛機正常落地脫離跑道,人機安全。而此時守候在候機大廳里的其他媒體并不清楚這個最新的信息,仍在苦苦等待。
本報在第一時間收到來自權威人士提供的消息后,迅速傳回了這條重磅信息,在經過后方記者的迅速核實確認無誤后,這條信息在最短的時間內整理完畢,隨機等候多時的遼沈晚報諸多發布平臺迅速更新了這條信息。
隨后,這條消息被以N次方的速度瘋狂轉發擴散,奧凱航空平安著地的消息也是晚報的全國首發信息。
當飛機平穩降落后,一線記者和后方記者開始實施新的采訪方案,按照晚報的采編手冊,一線記者隨即守候至接機口,對平安降落的機上乘客展開貼身式采訪,并為每一位受采乘客送去平安祝福。晚報記者的溫馨問候更是贏得乘客及家屬的感謝。
與此同時,在得知飛機平安降落后,后方記者按照采集中心發布的采訪計劃,進行第二輪的密集式采訪。
“故障原因是什么,如何破解,塔臺同航班飛機間如何排除故障,飛機降落后是否存在危險,系數有多大,該型號飛機是否應申請停飛,機上乘客的賠償問題由誰負責……”
在飛機尚未平安降落前,值班領導已經提前草擬了近30條問題,然后交由后方記者完成,此次采訪內容均為針對奧凱航空、桃仙機場方面,而這兩方面對此事的回應更值得關注。
半個小時后,后方記者已經完成了對上述多部門的采訪,稿件也進入緊張采訪中。同時,后方的一名記者承擔了此次稿件的統籌及組稿工作,按照事先制定好的框架結構,前方記者在完成采訪后,按照主任的要求,分工寫作,然后稿件交由組稿記者組合處理。
晚11時30分許,5500字的報道稿件全部完成。
我們的體會:任何一個采訪都離不開一線記者的努力,更離不開后方指揮系統的一條條指令的正確發出。在此次采訪中,后方指揮系統協調了多部門全力以赴的配合,分工明確,同時有專人梳理,確保了全過程的務實、有序,減少了無的放矢、沒頭蒼蠅式的瞎忙亂。最后我們收獲了成功。
一直以來,晚報都在追求如何高效和精準地挖掘和傳遞新聞信息,此次,在晚報的中央廚房式采編流程的指揮平臺下,采訪取得一個又一個突破。
二、數據(數據統計均截止到2月25日22時,即當晚數據)
微博:2月25日事發當晚,遼沈晚報官方微博啟動專題直播,共發布19條微博,其中1條為整合長微博,2條轉發網友消息,其余均為本報記者一手消息。本報首發時間為20:01,因有記者核實內容,這條確認消息屬實的微博單條閱讀量44.3萬,轉發341次,評論44次。隨后,20:23發布的由本報記者現場發回的“最新消息:飛機安全降落,乘客信息正進一步核實中”的微博,比“央視新聞”快5分鐘。此外,19條微博中共有5條轉發超過200,3條閱讀量超過30萬,其余均在2萬至3萬之間。另外,本地遼視第一時間、直播生活等官博,新聞網站如新浪新聞、騰訊新聞、搜狐新聞的直播報道、新聞推送和官博報道中,均體現“據@遼沈晚報”報道或“據@遼沈晚報記者”字樣。
微信:2月25日事發當晚,遼沈晚報官方微信第一時間推出2條這次事件的微信整合報道。20:56,率先推送“【快訊】#遼沈·現場#天津飛沈陽一航班起落架故障 盤旋兩小時后安全降落”的動態新聞圖文整合報道。隨后的22:01,又推送了【遼沈·收藏帖 歷史上飛機迫降典型案例】的圖、文、視頻綜合盤點。
即時播報:2月25日晚,即時播報20:13播發第一條消息【快訊:起落架故障 一飛機無法降落桃仙機場】,隨后北國網開專區滾動直播事件整個進程。
視頻:2月26日,通過前一晚在微博里發布的征集令,從網友手中征集到事發當晚飛機降落的現場視頻,通過緊急制作后上傳到視頻平臺。
微視:2月26日,通過技術手段截取飛機降落的現場視頻制作成微視,在遼沈晚報官方微視上播發。
三、先網絡后紙媒的編發流程
1.多部門、全媒體參與的立體報道
整個報道過程調動了包括地方、攝影、微博、微信、視頻、網站等所有的采訪及新媒體部門,各部門通力合作,密切配合,實現了一個重大突發事件的點(即時現場消息)、線(直播專題)、面(綜合、綜述類長微博、微信專題)的立體傳播。
2.一次采集多次發布的中央廚房式平臺
中央廚房式的采編流程為此次重大突發事件能夠實現立體高效傳播提供了良好的平臺。
流程圖:
一線記者一手消息——采訪部門值班主任——上傳至中央廚房編采群——新媒體值班主任重新分配至即時新聞、微博、微信,并根據各種媒體的不同屬性重新進行編輯整合
四、立體傳播成功的幾個要點
1.快
飛機平安落地的消息為官微首發,比@央視新聞快了2分鐘,得以最多地被各大新聞網站轉載。
2.準確
遼沈晚報首條微博比@央視新聞慢了5分鐘,但比央視新聞多了核實內容,做到了重大新聞的準確性,這點同樣重要。
3.圖、視頻
前方記者有乘客下機的最新圖片后及時回傳,數據表明,配圖的幾條微博轉發量明顯高于無圖的。在第一時間一手獲得的視頻轉發效果更好。
4.立體
所謂立體不單指傳播手段,還有傳播內容。從微博到微信,在此次事件中,無論是前后方記者還是微博微信編輯,都沒有單純播發信息。而是第一時間鏈接到了新舟60的“歷史”,史上曾經成功的“迫降”等更具外延閱讀價值的圖、文及視頻內容。在首階段直播結束后,微博編輯還編寫了極具懸念的預告微博,對第二天的報紙內容做了重磅預告,這也做到了新媒體與報紙的深度整合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