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
新聞深度報道,原本是起源于西方新聞學的專門術語,它是用解釋法,從歷史淵源、因果關系、矛盾演變、影響作用和發展趨勢等方面報道新聞的一種形式。我國的經濟報道深度報道是在西方新聞學影響下,于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興起的,主要形式有系列報道、新聞追蹤、記者調查等,對于深入反映我國開放進程起到了積極的作用。那么在現實情況下,地方媒體如何強化經濟新聞的深度報道呢?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三個方面去加以努力:
一、加強指導性
指導性是黨的新聞宣傳工作的重要原則,它是社會主義新聞事業區別于西方新聞的一個重要內容。無論是政治新聞、經濟新聞,還是社會新聞都應遵循這一重要原則,并很好地加以運用。
加強指導性,首先要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經濟新聞,特別是深度經濟報道,常常是反映一些重大的政治、經濟主題,或是涉及人民群眾關注的社會難點、熱點問題,尤其要把握好正確的輿論導向。這里一方面要特別注意堅持正面宣傳為主,對于經濟體制轉換中人們思想的轉變、政府行為和作風的轉變等都要進行深入的正面分析和闡釋;對于政治、經濟體制改革中產生的重大典型及經驗,要進一步加大宣傳力度。去年底,錦州電臺新聞中心根據省委領導的相關批示,在錦州市委宣傳部的組織下,調派骨干記者連續多日前往黑山縣,走村屯,進農戶,入機關,下基層,訪百姓,接地氣,對黑山縣的十大工作模式進行了深入采訪,采制了系列錄音報道:《黑山創新十大工作模式釋放紅利多多》。詳盡報道了黑山縣堅持以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為主線,以建設遼西強縣為目標,以創新十大工作模式為突破口,破解發展難題,凝聚黨心民心,激活發展動力,讓眾多百姓分享創新紅利,為縣域經濟發展和城鎮化建設提供成功經驗。
另一方面,對經濟轉型中出現的一些負面影響諸如大學生就業、征地拆遷、失地農民安置等社會敏感問題,要持一種冷靜思考的態度,對問題的產生和發展進行客觀和實事求是的分析,引導聽眾轉變觀念,克服眼前的困難,順應社會發展。比如,去年創紀錄的全國699萬高校畢業生集中出現在畢業季,讓就業壓力陡然攀升。從當年暑期開始,新聞中心就組織記者跟蹤關注錦州市人才市場的情況,看供需雙方如何自我調整、契合對方,提升人力資源效益。采寫出了系列錄音報道《求職浪潮涌出高校,社會化解就業之難》,分別從用人單位的需求、高校的專業設置、大學生的自身能力與期望等多個方面進行分析探討,鼓勵新一代的大學生以更寬的視野、更開放的心態,去尋找適合自己的職業。
二、提高時效性
新聞的新的特點規定了其應具有的時效性。盡管深度報道屬背景分析類新聞,不像純消息那樣對時效性要求特別嚴格,但也不能就此放松對其時效性的要求。從現實情況看,有相當一部分經濟新聞的深度報道在時效性方面存在不足,有的報道主體事件本身就是舊聞,如去年三月底寫一篇關于上年經濟工作思考類的新聞綜述、事件過去半年之后寫一篇對重大安全事故的分析類新聞調查。盡管這類深度報道給人以某些啟示,但是也會因其時效性方面的不足失去它應有的光澤。當然,如果是屬于報道時機方面的問題則另當別論了;如果是個人主觀方面的原因失去應有的時效性就不可取了。另一方面,有的深度報道雖然主體事件本身不是舊聞,但是報道在進行新聞闡述時所選取的其他一些新聞事實不很新鮮,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影響報道的時效性,從而使深度報道在宣傳效果上大打折扣。如一篇關于錦州市農業結構調整的新聞分析類文章,在進行新聞闡示時,報道所選取的新聞事實和有關數據,大多是一年前甚至更長時間的內容。這樣不僅不能達到應有的效果,甚至還會產生令人質疑的負面影響。
提高經濟新聞深度報道的時效性,一方面要求記者編輯要牢固樹立時間觀念,要像采寫純消息那樣重視時效性,該及時出手的深度報道就要及時出手。同時,在進行新聞闡示時還要盡量采用一些時間上很新的新聞事實,以增強深度報道的時效性。
三、增強貼近性
在內容上要緊扣時代主題,在不違反新聞紀律的情況下,要勇于觸及政治、經濟等社會敏感問題和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要弘揚正氣,抵制社會不正之風;要積極反映群眾的愿望和呼聲,為群眾解難題,辦實事。在經濟發展中如何處理好項目建設與保護環境的關系,是關系到群眾切身利益和城市長遠發展的課題。2012年秋,錦州松山新區一家農場引進了一個老年公寓項目,記者根據群眾反映,在調查中發現這一項目存在未批先建、野蠻施工的現象,由于使用大型作業機械違法施工,導致山體被挖、林木植被被毀。此事經過媒體披露之后,圍繞這一招商引資項目所發生的一系列事情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有關部門及時介入,制止了這一破壞環境的行為,有關責任人也受到查處。
增強經濟新聞深度報道的貼近性,在形式上還要力求生動活潑,以小見大。報道角度新穎,語義深刻,耐人尋味。今年春節期間,本臺記者在“新春走基層”的報道中,以“開著小車趕大集,喜看農村新變化”為題,記述了郊區農民曹先生“二十年前趕集要趕著馬車來,后來生活好了就騎著自行車來……去年他家的錦豐梨豐收,在果窖里還儲存了60多包,年前剛買的小面包車就派上用場了”。寥寥幾句卻道出了農民生活的巨變。
此外,經濟新聞的深度報道,還要注意根據媒體的不同情況增強可讀性。比如廣播的音響,這一特點發揮得好,也會增強經濟新聞深度報道在吸引聽眾方面的作用,提高宣傳效果。
(作者單位:錦州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