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立影
電視一直被當作一種快餐文化,記者每天的工作都是在一種緊張的快節奏中完成。每天看到的、聽到的、拍到的新聞事件都非常多,海量信息在向記者匯集。很多記者就是在一種慣性推動下在工作,今天一個會議,明天一個調研;上午一場火災,下午一場車禍,完事也就完事了。而在這種慣性下所完成的報道,往往是重復的、空洞的、不吸引人的。
為什么相同的題材,在不同的記者手里,會寫出影響力不同的作品?高下之分,就在思想境界的差異,思想深度、思維廣度決定了報道的影響力大小。
一條好新聞是有思想、有觀點、有態度的,而好新聞背后一定有一個真正有思想、會思考的記者。他不僅要有敏銳的洞察力,更要有思想,有觀察分析社會現象的能力,能在“熱運行”中進行“冷思考”。
一、記者的思考能力,首先應該體現在深入分析、縱向挖掘方面
在社會轉型時期,社會矛盾和問題層出不窮,熱點問題不斷。對于社會熱點問題和現象,記者在報道過程中,就不能流于表面,就事論事。不但要清楚介紹熱點事件或現象的情況、經過及形成背景,還要調查導致事發的各方面原因,包括主觀客觀因素、歷史原因及現實原因,要通過分析討論,得出這種事件的出現和原因形成根源,到底涉及到哪個層面,是管理者的缺位、相關部門的不作為還是法律法規的空白。這樣,記者的報道才會厚重,說理才會透徹。
去年清明節期間,沈陽廣播電視臺新聞頻道《沈視晚報》欄目推出了一組報道《空心之痛》,關注失獨老人的養老問題。在這個作品里,記者并不僅僅是展現三個失獨家庭慘痛經歷,而是把重點放在了失獨老人的生存困境、心理創傷和養老問題上,并探討了相應的解決辦法。
二、記者的思考能力,還應該體現在視野開闊、橫向對照能力上
有不少人把我們的民生新聞評價為“四雞”:雞零狗碎、雞鳴狗盜、雞飛狗跳、雞毛蒜皮。原因在哪?還不是因為媒體和記者一味追求“新、奇、特、快”,忽視了新聞所應有的價值和深度。
去年,沈陽廣播電視臺《直播生活》欄目采制了一期城市周刊《突現的大坑》,這篇報道的由頭是一場看似很小的由一個大坑引發的交通事故。但就是這樣一件“小事”,卻引發了記者對城市建設和管理的思考,這確實體現了記者的思想深度和思維廣度。在這里,記者的眼光并沒有局限在一起單獨的事件中,而是把近期多起類似事件穿在一起,已經從簡單的報道事件,向公共新聞領域延伸,將“民生”與“公共”和“國計”有機結合起來,節目的品位自然大大提升。
那怎么能提升民生新聞的公共化?關鍵在于從個例中挖掘出值得關注的共性,通過鏈接相關事件,抓住根本性問題,得出趨勢性結論;不是流于表面,要通過現象看到本質。例如民生新聞一直非常關注的大貨車事故頻發問題,不能局限于單個事件進行報道。如果天天報道大貨撞死撞傷幾人,節目兩天就沒有人再看。而是要以事件為切入點,著力調查事故背后的利益驅動力和管理體制問題。
三、記者的思考能力,第三個體現應該是跳出窠臼、逆向思維能力
這兩年,城管打人問題一直是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問題。我們的媒體也是一邊倒地對城管隊伍進行譴責,我們的記者也是一邊倒地站在看似弱勢的商販一邊。首先說明,我們強烈反對任何暴力行為。但我們是否應該仔細想想,城管體制和隊伍是在什么樣的背景下產生的,他對我們的城市環境帶來了什么變化?沒有他們,我們的生活會是什么樣?
逆向思維必須建立在深刻認識事物的本質上,所謂逆向可不是簡單的表面的逆向,不是別人說東,我偏說西,而是真正從逆向中做出獨到的、科學的、令人耳目一新的超出正向效果的角度或結論,是合情合理,而不是胡攪蠻纏。
養老金上漲,退休工人是否滿意?菜價上漲,菜農是否滿意?運用逆向思維,我們就能采制出不一樣的好新聞。
從操作層面上說,電視新聞的選題拓展深度、廣度可以依循以下的途徑:
1.對突發性事件,要分析原因。對突發性事件,在注重時效性的同時,必須分析事件的前因后果,以事件為依托,深挖內在的原因,預測發展方向。
2.對常規選題,要聯系背景。對進行時態的一般性事件,要改變忽視新聞背景,使新聞流于平淡無深度的弊病,加強對新聞背景的聯系和事件影響的分析,深化報道內容,引發人們深層次的思考。
3.對問題報道,要抓住本質。問題新聞的選題要從重大原則出發,選擇重大的新聞事件,同時要抓有普遍意義的內容、本質的東西,分析這些問題真正的原因是什么,是有關部門的不作為造成的,是歷史遺留問題,還是法律法規的缺失?
4.對典型報道,要擺脫說教。俗話說,一個典型一面旗,一位勞模一盞燈。典型人物報道,在弘揚時代主旋律、引導社會輿論和理想信念方面,確實起到十分積極的作用。不過,長期以來,大量報道樹立起來的典型人物,多數不能擺脫“高大全”的臉譜化形象。對于觀眾來說,這些人高高在上,毫不親切,甚至產生排斥和反感的心理。事實上,從作為人的最基本原則出發,在作品中添加一些反映典型人物心理矛盾的情節和細節,不僅無傷大雅,反而會使人物形象更具真實感,更富人情味。
總之,我們的新聞事業,需要撲下身子腳踏實地的記錄者,同樣需要勤于思索、睿智理性的思想者。讓我們腳踏堅實的土地,高擎思想的火炬,做一個“力量無邊”的媒體人!
(作者單位:沈陽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