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雯


記者:屈原是家喻戶曉的歷史人物,將他的故事在京劇舞臺上呈現出來,對劇本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請談談立意和創作過程。
李恩杰:2013年,中國劇協舉辦了“中國歷代文化名人戲劇創作工程”劇本征集活動,《屈原》讓我們眼前一亮。作者是文化部戲劇處處長呂育忠,他醞釀了十幾年,創作出這部劇,可以說是厚積薄發。從北京京劇院來說,創作的選題應該和劇院的地位、劇院承擔的責任相統一。我們認為北京京劇院的戲應具有厚重的文化積淀,應是大氣蓬勃、輸出正能量、能夠立得住的戲。通過立戲,延續和提升劇院在京劇發展當中的作用,并且鍛煉演員隊伍?!肚愤@個劇本與劇院選題的方向、要求比較吻合。
北京京劇院投入了相當大的力量,組織了當今京劇創作方面最權威的專家,選擇了近幾年發展勢頭強勁的青年演員。屈原是中國歷史上非常有影響的文化名人、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選擇一個恰當的角度把他在舞臺上展現,讓更多的人通過看京劇了解屈原的偉大人格。
當今,我們的物質生活已經非常豐富,我們的文化在世界上的影響也應當提升,北京京劇院要發揮文藝院團應有的作用。我們希望《屈原》能夠引發人們的思考,樹立做人做事的追求方向。
記者:5月6日、7日,《屈原》在梅蘭芳大劇院公演,引起了不錯的反響,很多觀眾對劇中舞美、音樂、人物扮相等方面的創新印象深刻。在堅持傳統和創新之間,如何把握這個“度”?
李恩杰:《屈原》公演后,總體感覺初步達到了最初的設想。屈原是中國的文化巨匠,劇本承載的文化內涵非常豐富,觀眾對這部戲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很多觀眾觀看之后評價說,這是一部多年沒有見過的、讓人眼前一亮的新戲。
《屈原》在傳統京劇的基本框架之下融入了很多現代的元素。今天的京劇到底應該做成什么樣?既保留傳統,又要讓今天的觀眾——特別是不了解傳統京劇的觀眾——能走進劇場。怎么做?完全按照傳統老戲的方式去排,那是不行的。想要創新,必須弄明白哪些是符合規律、能被觀眾認可的;哪些偏離了京劇的本體?!肚芬粍〉某钭龃虮M量保留傳統京劇的精髓,而在服裝、人物造型、舞臺樣式、音樂上嘗試創新,總體效果還是挺好的。我們還會在聽取多方面意見之后再作調整。
創新和改變怎樣才能不違背京劇的基本規律,這是我們最為看重的一點?!肚饭莺?,我們連續召開了若干個研討會,邀請戲曲界最權威的專家、戲迷、票友暢談自己的想法,最后京劇院內部還要開展演員和主創的座談會。6月3日、4日將迎來第二輪公演,我們要提前拿出整改方案。《屈原》具有一個良好的基礎和起點,今后要不斷打磨、提升。
記者:對于京劇本體的把握一直是排演新戲的重點難點,《屈原》一劇在這方面作了哪些努力?
李恩杰:京劇的本質特征是虛擬、是程式。在《屈原》的舞臺設計上,我們堅持盡量避免采用過多的實景。但是不是就非得回歸一桌二椅?按照老戲的模式?這就是我剛才談到的既堅持傳統又勇于創新。這部戲有強烈的現代感,但是空靈的、虛擬的,并未脫離京劇的本體。舞臺設計使用了T形架,上面吊裝著屋頂造型,根據需要產生變化——這個組合關系表現宮殿,另一個則可代表監獄。這種虛擬和一桌二椅從本質上是一脈相承的。
記者:北京京劇院每年都會推出不止一部原創劇目,始終走在各大京劇院團前列。新戲的創排也意味著要克服更多內在和外在的壓力。
李恩杰:只有新戲,才能真正與我們今天的觀眾和時代對接。只有創作越來越多的新戲,才能產生好戲。要允許失敗,經典是經過大浪淘沙留下來的佳作,這才是真正的規律。我們希望社會能夠給予京劇創作更為寬松的環境,以更適應今天觀眾的需要。
北京戲曲評論學會副會長張永和先生提出:“對老戲要嚴,對新戲要寬?!爆F在我們正好反著來,誰要拍一部新戲,往往會被批評淹沒。但對經典老戲,隨便演、亂演的情形屢見不鮮,大家見怪不怪。老的經典毀了,新的經典出不來,京劇不能這樣下去。
作為傳統藝術、國粹,光靠簡單地保留,京劇是傳承不下去的。我們不要懼怕在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偏差,問題是不能讓偏差成為主流。應當營造一種更為寬松的環境,對新戲要持鼓勵態度。
堅持傳統并勇于創新才是京劇傳承之道。新戲得到認可了則繼續往前走;得不到認可,就淘汰、改變、調整。只有不斷推出新戲,才能引起大眾對京劇的關注。不能太排斥新鮮事物,但要有度,不能把京劇的本質特征丟掉,這是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