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靜
《21世紀經濟報道》
3月15日,茅臺集團在貴陽當地媒體上發布一紙聲明,維護賴茅商標專用權。這意味著茅臺鎮除規模以上白酒生產企業外,上千家中小酒廠再也叩不開這一道通關之門。
剝除“特供酒”和“賴茅酒標識”這兩件“馬夾”,暴露出來的是仁懷市醬香型白酒業中大量小酒廠依靠銷售大量無品牌的散酒、基酒而度日的現實。
在宏觀經濟下行、行業深度調整的漫長嚴冬,加上此次“賴茅”商標使用的叫停,或將使茅臺鎮大量“草莽型”小酒廠變得更加不堪一擊。
據悉,仁懷市至少有三成小酒廠已停產或被出讓。白酒專家萬興貴表示:“茅臺鎮的中小酒廠并不善于做營銷,以前都是以出售基酒或做貼牌為主。但今年在多種原因之下,很多小酒廠的資金鏈面臨斷裂。”
萬興貴說,要把茅臺鎮的產能優勢轉化為市場優勢,就要靠文化轉化為品牌優勢,靠品牌轉化為產品優勢。那么,當自身品牌難以做大,靠整合實現品牌的救贖,能不能成為仁懷眾多中小酒廠的一條出路?
“仁懷白酒產業的整合面臨著兩大難點,一是企業間發展水平參差不齊,有些企業規模大,有些企業市場開拓得好,有些企業在長期經營中已形成良性循環,不同企業在整合的利益談判中很難形成雙方都可接受的條件;二是部分企業沒有現代企業意識,堅守‘老板思想,堅持家族式經營,難以接受股份合作制經營方式,難以很好參與整合。”仁懷酒發局負責人如是說。
“隨著大企業大品牌進入,優中選優,不誠信經營和品質差的企業自然會被淘汰,從而加速產業升級。”萬興貴說,茅臺鎮中小酒廠必須放棄小而散的家族思想,回歸醬香型白酒的作坊制度文明,重歸釀造本質,才能在這輪白酒調整中存活。
畢竟,貴州白酒看仁懷,仁懷白酒看茅臺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