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沫
誠然,在微信大行其道的今天,微博似乎落寂了很多,然而在剛剛過去的3月,昆明恐怖襲擊、馬航飛機失聯、文章劈腿等熱點事件,再次證明微博有著強大的傳播力,用戶的活躍度一如當年,推動微博有了回暖的趨勢。
在每個人都是媒體的今天,隨手發條狀態、轉個消息,沒準都能像蝴蝶扇動翅膀一樣引起軒然大波。商家正是基于微博互動性好、精準性強的優勢進行營銷,發布產品、品牌信息,大V、明星們則利用微博為企業代言,然而這種模式化的生硬推廣方式,卻遭到眾多網友排斥。如何在微博營銷中為生硬的模式化商業廣告賦予“人性化”色彩,使其與粉絲產生共鳴,在為企業打造陽光形象的同時,讓粉絲在潛意識中接受產品、品牌信息,正是騰訊微博原生廣告探討的方向。
“回家季”:觸動心的柔軟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辈徽撋碓诤畏?,家永遠是人們心靈的港灣。無論是剛剛過去的清明,還是稍稍遠去的春節,即使身在天涯海角,佳節臨近也擋不住游子歸家的步伐。比起登高祭祖,辭舊迎新,人們心中更迫切的是和家人團聚的期待。
2014年1月16日,又是一年歲末“回家季”,多芬、尼康與騰訊微博共同發起發現身邊的“回家的面孔”和“用心拍張全家福”活動。
回家過年,向來是縈繞在中國人心頭最為熱切的情結。在中國春運的大背景下,以“家”為切入點很容易引發微博用戶共鳴?;顒悠陂g,多芬以“在外務工人員”、“創業女人”、“見公公婆婆的小情侶”、“幸福的一家三口”等7個品牌定制故事,引導用戶參與“回家的面孔”互動,并邀請全國各地的攝影愛好者,在客流集散地拍攝不同的“回家的面孔”,配以多芬品牌評論,由此引爆騰訊微博用戶的情感,從不同的角度呈現回家路上的“眾生相”,網友自動發起2000多萬條原創話題,相當于每分鐘產生6000多條話題,而轉發和評論超過了6400萬條,可見此次活動契合了無數人“思家”、“回家”的情感。
而回家過年,最重要的是家人團聚,在“回家季”活動期間通過騰訊微博熱詞搜索“團聚”、“全家福”的微博數量分別為56萬條和近68萬條。對于家人團圓的期盼和記憶,使得尼康“用心拍張全家福”活動得到了不同受眾的廣泛響應,網友紛紛曬出自己的全家福,比如溫馨的三口之家、幸福的三代同堂、熱鬧的闔家團聚,不同的全家福傳遞出一樣的親情和溫暖,特別是成都夏尚林老人與助學兒童團聚的全家福,在寒冷的冬夜感動了無數網友。
原生廣告:
潛移默化的品牌好感度
微博營銷,屬于企業品牌營銷范疇,雖然操作起來簡單,只要注冊一個賬號,發布相關信息,吸引網友互動,就是微博營銷。然而,不同的微博運營商有著不同的定位和運營模式,如何根據微博平臺的不同特性達到預期的營銷效果,是企業必須思考的問題。
與百度等“搜索型”、淘寶等“交易型”,網易等“門戶型”用戶數據不同,微博的用戶數據更多基于社交和興趣圖譜,可以看做是社交類用戶的金礦。雖然在大數據時代,從海量數據中挖掘商業價值已經成為業界共識,但如何利用“大數據”新浪微博和騰訊微博卻漸行漸遠。
同新浪微博掌控話語權不同,騰訊微博一直以平權作為傳播的方向,由此造成兩大微博微營銷模式的差別,新浪微博以偏向盈利的商業化廣告推廣為主,而騰訊微博則通過大量的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用戶生成內容)原生廣告,將營銷的主動權交給微博用戶。
客觀來說,無論何種營銷模式,“賺錢”總是其中的目標之一。然而微博營銷的商業化模式,無論是“櫥窗廣告”還是“Page頁面”都是以犧牲用戶體驗為前提,可想而知,最終的實際用戶效果和口碑都只能用糟糕來形容。
反觀騰訊,走的似乎是一條“討好”用戶的營銷道路——以提升用戶體驗為目標,基于數據分析進行產品創新,通過技術創造價值反哺用戶,而全然不提商業化。在客戶體驗至上的今天,優質的用戶體驗是一切商業化運營的前提,騰訊微博的營銷優勢不言而喻。
作為由微博用戶自主參與、自發形成的營銷模式,原生廣告便能夠最大限度地滿足用戶的情感訴求,引導微博目標用戶群體自發與企業的品牌訴求產生共鳴。
以“回家季”活動為例,在活動中年輕人更懂得發現身邊的面孔,也更愿意為全家人拍攝全家福,在“回家的面孔”活動中35歲以下的用戶占到全部參與話題用戶的89%,“用心拍張全家?!被顒又?5歲以下用戶占到全部參與用戶的86.33%,這與目前互聯網用戶群體的主要覆蓋人群相吻合,也與多芬和尼康的重點客戶群體相重合。而雖然互聯網用戶中男性多于女性,但多芬特有的品牌調性,使得多芬“回家的面孔”活動吸引了更多的女性用戶(54%),而尼康“用心拍張全家?!被顒又心行杂脩舻膮⑴c度達到了60%。
可見,雖然原生廣告主要是由微博用戶自行產生的,但不同的品牌訴求仍然被用戶敏感地區分出來,在生動鮮活地完成了企業的品牌傳播外,原生廣告還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提升了用戶對于品牌的好感度、忠誠度。
營銷的核心是取得規模效應和最大的曝光度,受眾越多越好,傳播越快越好,互動越熱烈越好。就此而言,微博相對微信更有優勢。而原生廣告,則可以充分發揮微博的大平臺優勢,基于能夠引起共鳴的話題,將用戶的一次性參與行為轉化為習慣性行為,在引導用戶主自主成為企業品牌的塑造者和長期宣傳者的同時, 賦予了品牌人性化形象,并最終完成了企業品牌形象的植入。
“回家季”原生廣告,不能說是完全意義上的“原生”,但它體現了微博營銷未來發展的趨勢。毫無疑問,原生廣告的核心在于品牌和用戶之間的“互動”,這種“互動”猶如潘多拉的魔盒,看上去很美,也充滿許多未知因素,比如由用戶自主產生話題很容易讓主題多元化、模糊化甚至失控化,如何引導和把控話題、如何為用戶建立樂于參與和分享的信息傳播模式、如何平衡投入—產出比例,都將成為未來原生廣告領域需要探索的話題。縱使前路漫漫,原生廣告吸引用戶的特性足以吸引大量企業愿意為之“獻身”,未來也將出來更多的品牌推廣精彩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