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DA公司獲得FASGW(H)/ANL反艦導彈研制合同 英國防御設備與支援局代表法國和英國國防部授予MBDA公司這份價值6億歐元的合同,英法將聯合研制未來重型反艦制導武器(FASGW(H)/ANL)。兩國將聯合各自的力量,降低研制成本,同時促進歐洲直升機公司的直升機出口,因為后者將裝備這種反艦導彈。
該彈重100千克,可由FIAC快速近岸攻擊艇或護衛艦防區外打發射,攻擊水面艦艇、近岸及陸上目標。它將替代英國的“海上大鷗”和法國的AS15TT反艦導彈。
FASGW(H)/ANL適合藍水及近岸作戰,可以在復雜的環境下精確打擊多種威脅,滿足軍方現有及未來的作戰需求。導彈可將導引頭探測到的圖像通過高速雙向數據鏈傳給操作員,后者既可以讓導彈自主飛行,又可以在導彈整個飛行過程中對其進行控制。導彈具備在飛行過程中重新瞄準目標,進行末段瞄準點修正及校準,放棄攻擊的能力。FASGW(H)/ANL將裝備英國皇家海軍的AW159“野貓”直升機以及法國海軍的直升機。發射平臺可以防區外發射導彈,并由第三方為導彈指示目標。 (云)
MBDA公司試射“馬特”岸防系統 該岸防系統(MCDS)是“馬特”導彈的最新型號,首次進行發射試驗。
該系統可監視和繪制海上交通線路圖像,使用主動監視設備探測和識別敵方目標,通過數據鏈路接收目標數據。
MCDS可根據用戶需求進行多種配置,既可單獨操作,也可與現有監視雷達網絡綜合。除此之外該系統還可有兩種不同導彈選擇,如“馬特”MK2/N,用于近岸作戰;“馬特”ER,用于深海區域作戰。
該系統包括:指揮控制模塊,包括一個可通過數據鏈與上一級監視系統聯通的方艙,該模塊有多個操作面板,操作者可以通過它們管理由雷達提供的區域圖像,或者通過上一級監視系統提供的信息追蹤目標;發射模塊,包括4部發射單元,可安裝在卡車上,每個發射裝置部署4枚導彈;后勤模塊,包括后勤支援車,以及一定數量的裝填車。 (云)
德國和以色列聯合測試MASS和NavGuard艦艇防御系統 由德國邦德斯韋爾公司、萊茵金屬公司和以色列航空航天工業公司埃爾塔分公司組成的研究集團成功測試了多彈藥軟殺傷系統(MASS)和“海上衛士”(NavGuard)艦艇防御系統。
試驗基于非對稱作戰場景,目標是保護海軍艦艇免遭地面部隊裝備的被動制導武器的攻擊。作為炮兵訓練的一部分,德國某機械化步兵單位扮演入侵者,發射“米蘭”反坦克導彈攻擊德國海軍位于海灣的HL 352 “奧爾巴克”號艦艇。后者配備了萊茵金屬公司的MASS-ISS綜合傳感器組件,用于探測雷達、激光和光電威脅。最新增加的部件是埃爾塔公司的NavGuard雷達探測系統,主要用來對來襲火箭彈和導彈進行報警。
在演習中,“米蘭”導彈剛一發射,NavGuard便探測到目標,并由MASS釋放干擾,使來襲導彈墜毀。試驗的主要挑戰是雙倍的,既要確保有效探測小型被動制導導彈,而且要在極短時間內完成探測來襲目標,報警,啟動MASS對抗措施直到摧毀“米蘭”導彈,時間僅有14秒鐘。至少有5次,NavGuard成功探測到來襲目標,并由MASS成功摧毀。
萊茵金屬公司計劃在2015年全速生產該系統。 (云)
美國海軍“格里芬”導彈系統具備初始作戰能力 該導彈由有雷聲公司研制,已經在美國海軍的Mk 60海岸巡邏“格里芬”導彈系統上具備初始作戰能力,該里程碑正值美國海軍繼續推進近海安全作戰,需要對特定威脅作出快速精確反應的時刻。
Mk 60海岸巡邏“格里芬”導彈系統除包括“格里芬”導彈外,還有一個激光瞄準系統,一套專為海軍設計的發射裝置以及作戰管理系統。“格里芬”導彈是成熟的輕型制導武器。該武器系統將裝備到海岸巡邏艦上,非常適合保護艦艇免遭海岸小型艦艇的威脅。 (云)
MBDA公司在MQ-9“收割者”無人機上演示“硫磺石”雙模制導導彈 試驗取得了成功,被命中的目標甚至包括了多個高速機動目標。
發射試驗主要在典型的6千米(20000英尺)發射高度以及7~12千米發射距離上進行。試驗平臺遙控飛行至超視距位置,由手動或自動進行目標追蹤和指示。
“硫磺石”導彈在多種具有挑戰性的場景中9次命中目標,目標包括:靜止、加速、迂回行進、快速及飛速遙控目標。其中2次目標的速度更是達到了112千米/時。“收割者”無人機的操作人員手動追蹤目標,演示了為確保直接命中目標半主動激光及主動毫米波綜合導引頭是如何工作的。所有作戰遙測導彈均按設計要求完成試驗。
演示的成功表明:“硫磺石”導彈的雙模導引頭和強大制導能力使超視距遙控無人機具備了與英國皇家空軍“狂風”GR4戰斗機在阿富汗和利比亞使用“硫磺石”導彈時一樣的低附帶毀傷和高精度打擊效果。 (云)
美國空軍“狙擊手”ATP-SE吊艙具備初始作戰能力 美國空軍宣布由洛·馬公司研制的“狙擊手”傳感器增強型先進瞄準吊艙(ATP-SE)已經具備初始作戰能力,空軍已經裝備了該系統,并將其投入到戰場執行支援作戰任務。
“狙擊手”ATP-SE已經裝備到空軍的戰斗機和轟炸機上,可執行非傳統情報監視與偵察,提高了作戰識別能力,擴大了空空作戰以及海上作戰的能力,具備雙向數據鏈通信能力。
洛·馬公司自2010年贏得美國空軍ATP-SE合同后,共在6個平臺上進行了系統測試,如A-10C、B-1B、F-15E以及 F-16 Blocks 30/40/ 50型。該吊艙具備了“網絡”-T的能力,采用單對多點的網絡結構,當它與其他平臺使用時,它將使操作員和分析師能夠接收防區外實時數據。B-1B轟炸機將成為首種部署這種系統的作戰飛機。 (云)
波音公司“雨燕”特種無人機被美國X-飛機計劃選中 合同金額1700萬美元。該無人機由波音公司“鬼怪”工廠設計,將作為美國國防高技術研究計劃局的X-飛機計劃的一部分,參與發展完善新的飛行器構型,后者將即可以懸停又可以高速巡航。波音公司也希望借此為可垂直起降、懸停、飛行速度達到400節的飛行器發展相關技術。
“雨燕”無人機采用2個串列布置的嵌入式大型升力扇,用于提供有效垂直升力。飛機一旦轉為巡航飛行,升力扇便被關閉并隱藏。另外兩個可旋轉的小型涵道式風扇安裝在機翼兩端,主要用于提供向前的推力,同時也可提供額外的升力,并輔助懸停控制。
波音公司使用諸如3D打印等快速建模和可添加制造技術,在22月內便設計及制造出了可飛行縮小尺寸樣機。 (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