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寧
摘 要:差異教學是近年來備受中國基礎教育界關注的一種教育教學新理念。差異教學不僅僅表現為一種教學組織形式,更重要的是體現為一種教學思想。那么,學生的個體差異體現在什么地方,又該如何測查,差異教學對外語教學有什么影響?本文將對以上三個方面進行文獻梳理,以期為差異教學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差異;測查;外語學習
近幾年,隨著高等教育的招生規模在不斷地擴大,從最低分到最高分的差距相差很大,加之學生在智力、能力、性格、興趣等諸多方面存在明顯的個性差異,給學校一系列外語教學活動的組織、安排帶來一定的難度。目前,我國大部分的高校是實行外語大班教學制,這對外語教學顯然是不利的。要改變這種現狀,教師在教育教學中必須了解并照顧學生的個體差異,實施恰當的教學策略,使每個學生都得到發展。
1 差異的類型
外語學習者的差異主要體現在認知差異(包括認知能力的差異和認知風格的差異)、性格差異和興趣差異。
1.1 認知差異
學生的認知差異是研究學生學習規律的重要依據。認知過程是指學生借以獲得信息、作出計劃和解決問題的心理過程,這個過程存在著個體之間的認知方式(又稱認知風格)和認知能力等方面的個別差異,也就是說,學生的認知差異既體現在認知能力方面,也體現在認知風格上。
1.1.1認知能力的差異
學生的能力差異主要表現在一般認知能力的差異和特殊才能的差異。學生的認知能力差異是客觀存在的。有的學生學習速度快,接受能力強;有的學生反應較慢,理解能力差。在感知和觀察方面,有的學生對感知事物帶有情緒色彩,容易加進自己的臆測和虛構;有的學生則觀察事物仔細和全面,尊重客觀事實,實事求是地反映被感知的客體形象。在注意力和記憶力方面也有強弱之分:有的學生易受外界刺激影響轉移注意力,有的則有明確和穩定的注意目標,不容易分心;有的學生識記快、遺忘快,有的則識記快、遺忘慢。在特殊才能方面,學生的個體差異特別明顯:有的具有藝術才能,有的具有文學才能,有的具有科技才能等。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是對特殊才能的最好的詮釋。
1.1.2 認知風格的差異
認知風格,是個體在知覺、思維、記憶和解決問題等認知活動中加工和組織信息時所顯示出來的獨特而穩定的風格。了解學生的認知方式的差異對于主動地根據學生的特點進行教育、促進學生的學習效率的提高有重要的意義。學生間認知方式的差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場獨立型和場依存型、沉思型和沖動型、輻合型思維和發散型思維。
1)場獨立型和場依存型
場獨立型是指能較快地從整體材料中抽出部分內容,并對其有認知的能力;場依存型是指從整體材料中抽出部分內容進行認知時會產生很大的困難。場獨立型的學生常用自己的內部標準做參照,獨立地判斷客觀世界,不易受周圍環境的影響;而場依存型的學生常用外部標準做參照處理信息,易受周圍環境影響。
2)沉思型和沖動型
沉思型在可能有幾種解答的問題情景中習慣于謹慎細致、全面地檢查各種問題情景,并確認沒有問題時才作解答。這類學生解題時花費時間長但正確率高。而沖動型在解決認知任務時,對各種解答問題情景不作全面考慮,或還未弄清問題要求就急于作答。這類學生在解題時花時短但錯誤率高。
3)輻合型思維和發散型思維
輻合型思維是指個體在解決問題過程中首先搜集或綜合有關信息,運用邏輯規律,縮小答題范圍,直至找到最適當的唯一正確的解答;發散型思維是指個體在解決問題過程中,思維沿著許多不同的方向擴展,最終產生多種可能的答案,因而容易產生有創見的新穎觀念。
1.2 性格差異
性格是指個體在生活過程中形成的對現實的穩固的態度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習慣化的行為方式。有的學生性格外向,善于表現自己,而有些學生則相反,尤其體現在語言的學習與練習當中。由于外語學習側重交際性訓練,故性格對外語教學的影響較其它學科更大。現有的研究表明,性格雖然不會決定學習是否發生,但它卻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方式。性格外向者對學習新的難度較大的內容感興趣,在課堂上能迅速舉手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但課后往往不認真復習,作業也比較馬虎。性格內向者在課堂上反應緩慢,但課后常?;〞r間復習,且作業認真、仔細。性格獨立者愛參與競爭性學習,性格順從者常等待教師的布置,依賴同學的幫助。性格作為動力因素會影響到學習的速度和質量。
1.3 興趣差異
興趣是在需要的基礎上產生力求接觸和探究某種事物的心理傾向。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是不同的。對英語越感興趣的學生,學習英語就越起勁,而且學習信心越足,學習成績也會越來越好。有的學生對英語不感興趣,學習英語對他們來說無異于一種苦役,因而對學習沒有信心,投入的時間、精力也很少,學習效果不言而喻。興趣受到環境的影響,如:有的學生一開始可能對英語不感興趣,但接觸到某些事物或參加一些活動有愉快的體驗或在外語學習過程中憑借頑強的毅力逐漸取得了好成績后,會慢慢產生興趣。
2 差異的測查
為了準確全面地了解學生的差異情況,有必要采用多種測查方法。常用的測查方法有:觀察法、測驗法和調查法。
2.1 觀察法
觀察法是教師或研究者通過感官或借助一定科學儀器在一定時間內有目的、有計劃地考察和描述客觀對象,并收集研究資料的一種方法。觀察法是我們收集學生信息、了解學生差異的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運用觀察法,要明確觀察目的,觀察什么。一般要在自然狀態下進行觀察,觀察學生行為、心理活動的客觀表現。為直接而全面地了解學生的情況,教師可以直接參與學生的活動,與被觀察的學生和諧相處,成為其中的一員,客觀中立地進行觀察記錄。
2.2 測驗法
測驗就是測量一個行為樣本的一種程序。測驗是一種程序,任何一個測驗必須有明確的測量目標、測量對象及測量內容,必須確定測驗的題目,規定測驗步驟,明確評分標準。隨著多元智能理論的發展,特殊能力傾向測驗得到了發展。通過因素分析(即對特質組織的因素分析)方法,對智力含義下的各種不同能力(如藝術、音樂、運動等)辨別、分類和定義,就能選出對特質測量最有效的測驗。學校進行的各學科能力測驗也屬于特殊能力測驗,這類測驗能測驗學生能力的個別差異和發展水平。問卷法簡便易行,是比較常用的測驗法,它是要求學生對一系列有關個性問題的備選項作出選擇,根據這些選擇,對學生的個性進行診斷。
2.3 調查法
調查法是指通過各種渠道收集學生的資料和信息的方法,是了解學生差異的重要方法。收集資料和信息的渠道通常有以下三方面:(1)學生的檔案資料;(2)學生家長、朋友、同學;(3)學生本人。具體方法有:成品分析法、談話法和問卷法。成品分析法就是對學生的筆記、作業、考試卷等進行分析,了解知識技能的掌握情況。談話法就是通過教師與學生本人、教師與學生的家長、朋友或同學進行交談來了解學生的特點,從而發現學生間的差異。問卷是一種書面談話形式,但它不像談話法那樣可以根據當時的情況需要,隨時調整談話內容,因此必須事先精心設計問題。
3 差異對外語教學的影響
3.1 認知能力差異與外語學習
智力與外語學習存在著一定的關系:多年來,許多語言研究者通過采用各種各樣的智商測試和不同的研究語言的方法,發現智力水平能很好地用以預測一個語言學習者能取得何等程度的成功。近幾年的許多研究也表明,智力與第二語言的閱讀能力、語法知識及詞匯量的擴大有關,而與聽力、口頭表達技能無關。智力的差異直接影響到外語學習的成績,當然能力的差異與外語學習也有一定的關系。國外的學者經過大量的調查研究,認為語言的譯碼能力、語法感知能力、語言的歸納能力、聯想記憶能力等對外語學習都有一定的影響??傊橇湍芰ν庹Z學習都有影響,外語教師要設法創造一切條件去發展學生的智力,提高他們的各種能力,幫助他們學好外語。
3.2 認知風格差異與外語學習
在外語學習過程中,場獨立者擅長于有意識地學習外語語言形式,而場依存者擅長于在自然環境的交際中潛意識地學習外語;沖動型學生反應快,搶著回答問題,沉思型學生在注意廣度上顯得冷靜自若,在某些階段停留的時間稍長。實驗表明,外語教師用歸納法教外語,沉思型學生得益較多,但在閱讀方面,沉思型比沖動型速度慢但比較準確。具有發散型思維的學生在外語學習中會運用求異思維,所謂求異思維就是從同一來源的語言材料中探求不同的答案的思維過程和方法,它在提高英語技能和交際的能力方面起很重要的作用。
3.3 性格差異與外語學習
實驗證明,許多學生的外語成績與他們的性格有關。一般來說,性格開朗、自信心強,認真負責的學生外語成績好于那些性格內向、缺乏自信心者的成績。在口語方面,外向型學生膽子大,不怕出錯,善于與人交談,較內向型有一定的優勢;但內向型學生在閱讀、寫作方面卻比外向型有優越之處。總之,良好的性格有助于外語學習,而外語學習的成功又會增強學習的信心,促進良好性格的形成。外語教師應給學生創造良好的條件,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性格。
參考文獻
[1]皮連生:《學與教的心理學》〔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年。
[2]賈冠杰:《外語教育心理學》〔M〕,廣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
[3]章兼中,俞紅珍:《英語教育心理學》〔M〕,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