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贏
初中語文能力的基礎與核心是讀寫能力,提高讀寫能力的根本方法之一應是擴大閱讀面、增加語言積累。目前,我們語文老師指導學生閱讀的主要依據是課本,而課本中文章篇目卻很有限,僅例文而已,難以收到預期的效果。所以指導學生廣泛涉獵課外讀物成為廣大語文教師的共識。近年來,中、高考多用課外材料考查閱讀能力,更推動了師生用心去研究課外閱讀。具體的過程指導,是各顯神通的陣地。這里筆者根據近年的摸索,并借鑒一些同仁的高見,談一點體會。
第一,教師要帶頭讀書。葉圣陶先生指出:“唯有教師善于讀書,深有所得,才能教好讀書。只教學生讀書,而自己少讀書或者不讀書,是不容易收到成效的。”“在讀書方面,也得要求‘教師下水”。今天,在號稱知識爆炸的信息社會,不論從提高教師自身文化修養的角度,還是從指導學生學會讀書的角度,語文教師自己先于學生讀書是非常必要的,最低也得和學生同時讀書。
要有的放矢的指導。目前,我們有的語文教師指導讀書僅限于“布置”、“建議”學生去讀些什么書,這種不檢查不落實的放羊式,學生讀沒讀過都不知道,更就談不上有所收獲。如果有學生提出問題,教師更不能高屋建瓴,有所指導了。正確的方法之一,就是“學法就是教法”。因為,教師本身知識面寬,經驗豐富,分析文章的思路明晰,用自己怎樣學的現身說法去指導學生,由于師生所處環境相同,容易溝通,學生學起來不會吃力,久而久之,效果會很明顯。
第二,讀書范圍要寬,既要讀名文,要讀時文。讀名家名篇,是語文老師的共識,先秦諸子、李杜詩篇、水滸西游、唐宋八大家等詩文更要讀;現代的茅盾、巴金、老舍、楊朔等人的詩文也要讀;今天的《讀者》、《青年文摘》、《中國青年報》等報刊上的好文章同樣要留心閱讀。
第三,要給學生時間讀書。迫于升學考試,學年檢測等壓力,加之課程繁多,學生認為數理化、外語等抓一抓容易得高分,這些短期效應使他們無暇顧及語文,更無心課外閱讀,結果造成學生認為上語文沒味道,語文成績始終提不高。而閱讀是字詞積累、知識面擴大的重要途徑;是發展思維、激發熱愛母語、培養審美情操的有效方法。所以,語文教師要敢于抽出時間讓學生讀書,在條件具備的地方每周拿出一節到圖書室讀書,不具備的在班內交流,也要用一節課自由讀書。同時,在課外活動,節假日推薦放手讓學生讀書。這種讀,多為瀏覽式,不要限制范圍,古今中外,報章雜志等均可作為閱讀內容。
第四,是怎樣具體指導學生讀書。閱讀指導說到底還是一個過程指導的問題。在老師先讀書,選好推薦文章的前提下,不妨使用茅盾所提倡的:“起碼要讀三遍,第一遍最好很快地把它讀完,這好像在飛機上鳥瞰桂林城的全景。第二遍慢慢地讀,細細地咀嚼,注意到各章各段的結構。第三遍就要細細地一段一段地讀,這時要注意到它的煉字煉句?!边@個閱讀過程符合哲學的認識過程,在閱讀過程中具有指導意義。
修訂后的大綱中,閱讀的第一條要求是“整體感知課文”,新版初中語文教材說明中也提出:“練習的意圖分別為:幫助學生從總體上把握課文,學習課文最精彩之處,通過動口動手來應用課文中學到的東西,通過聯想、比較等進行擴展閱讀。”據此,我指導學生課文閱讀大體分四步走:
首先,注重整體感知。開始要讀書的序、內容介紹。要快速閱讀,整體上理解文章的內容和作者思想感情,這是認識的感性階段。具體到某一篇文章,讀記敘文要抓住記敘要素和寫作順序,能用自己的話概括故事梗概、主要內容;讀議論文要找出或歸納出中心論點;讀說明文找出說明對象及主要特點等。
其次,注重閱讀理解,強調語言文字積累。尤其強調關鍵詞語、名言警句、中心句、段落的理解落實。更注重它們與全篇的聯系,以此增強對整篇內容的理解。還要注意內容和結構形式相互關系的理解。 在第二次閱讀中,要做到“不動筆墨不讀書”,用自己慣用的符點勾畫,最好標出段落順序,重點段還應標出句序。遇到一些關鍵詞句,為體會妙處,可以試用同義的詞句去置換的方法,揣摩作者為什么用“這個”而不用“那個”。遇到自己認為精彩的句段,可以摘抄或背誦強記的方法增加積累。如此等等,理解記憶,欣賞品評,達到閱讀理解的目的。
再次,注重整體領悟。在上一步的基礎上再讀文章,可以是歸納中心,提煉主題。但更重要的是通過關鍵點“悟”出一點自己的心得,有了這一步,就應該認為是一件了不起的事。
最后,就是我們當前極力提倡的創新。要千方百計啟發誘導,激勵學生的創造意識,使其正常發揮。在指導上,我們有的老師已經做得很好:比如《愚公移山》中對智叟重新評價,《宋定伯捉鬼》中對鬼的分析等。當然這是一個艱難的課題,我們并不要求學生人人處處有創造行為,但應提倡個個時時都有不拘一格的創新精神。只希望在能有所懂即懂,該創新能創新就滿意了。
第五,教會學生閱讀的方法。關于讀書方法,前人已經有許多成功的經驗,有些我們完全可以借鑒。世界上許多名人之所以成功,就與他們善于讀書有關。讀書的成效,不僅在于他們讀什么,更在于他們怎么樣讀。
1、精讀略讀相結合。讀書法要因人而異,因文而異,比如優美的詩文就要提倡誦讀法,散文要用尋找線索閱讀法,議論文要用提綱挈領法,小說要用評點法。培根說過:“有的書只要閱讀其中一部分,有的書只須知其中梗概即可,而對于少數好書則要精讀、細讀、反復地讀。”精讀時可引導學生采用品讀、背誦、摘錄、寫體會、編手冊等方法。略讀可引導學生通過看目錄,讀故事梗概和抓其中片段讀等方法來人來了解圖書、文章的大意,力求在較短時間內獲取有用的信息。精讀和略讀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聯系,互為補充的。既能保證有較大的閱讀量,又能保證閱讀的效果。
2、引導學生有層次地反復讀。不管閱讀哪一類的名著,都必須要有層次地反復讀。茅盾就曾說過:“讀名著起碼要讀三遍,第一遍最好很快地把它讀完,這好像在飛機上鳥瞰桂林城的全景;第二遍要慢慢地讀、細細地咀嚼,注意各章各段的結構;第三遍就要細細地一段一段地讀,這時要注意到它的煉句煉字。你讀了一本名著,經過半年或幾個月再拿來讀的時候,你從前的心得,一定會有所修正,否則就是沒有進步?!彼哉f,凡是好書都得重讀的。要有層次,有坡度、從淺入深地讀,沉浸在經典名著的語言環境中,才能真正有效的提高自己的閱讀能力。
3、教會學生有針對地靈活讀。對小說,可以先讓他們理出小說的情節線索,掌握故事的大概,然后引導他們關注其中的人物性格和小說的深層內涵,以及小說藝術上的突出特色。閱讀時,學生大都只關注情節,把故事看完就算完事。其實,情節之外,學生閱讀名著時更要關注人物、欣賞人物、品味人物、評析人物,將人物作為名著閱讀的突破口。因為人物是構成情節的重要因素,小說中的情節是以人物為中心開展的,人物的語言動作、心理等構成了名著的主體。人物的喜怒哀樂、一言一行、性格命運揭示了作品深刻的主題,也往往深深地抓住了讀者的心,吸引讀者深入其中,與人物同命運共呼吸。抓住了人物,就抓住了名著的關鍵。關注名著實際上也必然會關注塑造人物所運用的的一系列方法,與之相關的許多問題就迎刃而解了。閱讀詩歌,要注重誦讀,讓他們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展開聯想和想像,深入感受詩的意境,進而與詩人產生心靈的共鳴,達到陶冶性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