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蕓
浙江大學附屬邵逸夫醫院 浙江杭州 310016
現代護理模式應用于急診危重病人臨床效果評價
張蕓
浙江大學附屬邵逸夫醫院 浙江杭州 310016
目的:探討現代護理模式應用于急診危重病人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2013年6月至2014年1月來我院急診科治療的急診危重病人96例,并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對照組患者遵循常規急診護理規范搶救護理,觀察組采用現代護理模式進行護理治療。觀察兩組患者急診時間、搶救成功率、并發癥發生率、住院時間。結果:觀察組搶救成功率與對照組無明顯差異(P>0.05)。觀察組急診時間、并發癥發生率及住院時間少于對照組,差異明顯,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現代護理模式應用于急診危重病人能夠明顯提高患者的搶救效率,縮短住院時間,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現代護理模式;急診;危重;臨床效果
隨著醫學科學的迅猛發展,現代護理已轉變為"以人為中心"整體觀念的護理模式。同時及時準確的搶救是挽救急診危重病人生命的關鍵,全面有效的護理對搶救的效果和改善患者預后有重要意義,這對臨床急診護理質量提出了較高的要求[1]。為了探究現代護理模式應用于急診危重病人的臨床效果,我院急診科選取來院就診的96例急診危重病人進行臨床護理研究,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6月至2014年1月來我院急診科就診的急診危重病人96例,并采用隨機數字表法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48例,所有患者包括嚴重頭部損傷21例,嚴重骨折患者2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5例,腦梗死患者9例,腦出血患者7例,中毒5例,呼吸困難患者2例。觀察組男27例,女19例,年齡22~83歲,平均年齡(40.3±4.1)歲;對照組男25例,女21例,年齡22~83歲,平均年齡(40.6±4.2)歲。兩組患者年齡、病情等方面比較無明顯差別(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遵循常規急診護理規范進行搶救護理,觀察組采用現代護理模式進行護理治療。
1.2.1 急診接診
接到危重病人后,應立即通知醫生搶救病人,后登記掛號,同時分診護士立即將病人通過綠色通道送入搶救室,并立即吸氧、建立靜脈通道等措施。
1.2.2 及時心肺腦復蘇(CPR)
患者如有心跳呼吸暫停應立即進行心肺腦復蘇,CPR的成功率與醫護人員搶救是否及時有關,復蘇時間越早,患者存活率越高。
1.2.3 保持呼吸道通暢
保持呼吸道暢通是急救搶救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措施,清除患者口鼻分泌物、嘔吐物等,必要時插管輔助呼吸,緊急情況可行氣管切開。
1.2.4 建立靜脈通道
危重患者病情變化多端,需要頻繁使用大量藥物,且患者常存在各種原因所致的有效循環血容量不足導致的休克,故應及時建立靜脈通道。
1.2.5 補充營養水分
糾正患者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紊亂,及時補充熱量。保持患者大小便通暢,如果病人昏迷,應無菌操作留置導尿管,并定時更換。
1.2.6 根據病情及時給藥
根據危重病人病情需要以及藥物性質嚴格控制藥量。護理人員執行口頭醫囑時需雙人核對復述一遍,并保留用過藥物安瓶,搶救后再次與醫生核對,同時告知醫生開具書面醫囑[2]。如有技術方面困難應及時請示,迅速處理。
1.2.7 監護
危重病人都應應用多參數檢測儀對血壓、心率、心電圖、血氧飽和度等進行持續性監測,隨時觀察患者生命體征和病情變化[3]。隨時關注注意患者面色及全身情況,以及不適主訴、精神狀況。
1.2.8 心理護理
加強與患者及其家屬溝通交流,贏取其信賴,并給與情感支持,不在病人面前討論病情減少焦慮憂慮的發生,減輕患者思想負擔,幫助其樹立信心。
1.3 評價指標
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急診時間、搶救成功率、并發癥發生率、住院時間。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搶救成功率為93.1%,與對照組87.3%無明顯差異(P>0.05)。觀察組急診時間、住院時間少于對照組,差異明顯,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也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注:與對照組相比,*χ2=4.78,P<0.05。
現代護理護理模式,"以人為中心"的整體觀念對急診危重病人的搶救效果和患者預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4],同時也對臨床急診護理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探究現代護理模式應用于急診危重病人的臨床效果,我院急診科進行臨床護理研究,結果觀察組搶救成功率與對照組無明顯差異,但其急診時間、并發癥發生率及住院時間均明顯少于對照組。顯示現代護理模式能夠明顯提高急診危重患者的搶救效率,縮短住院時間,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但由于本研究樣本量較小,且缺乏相關研究的對比分析,其臨床應用價值還有待多中心大樣本臨床研究的進一步驗證。
[1]呂淑婭.臨床護理路徑在急診危重病人中的應用[J].全科護理,2012,10(28):2612-2613.
[2]張小紅,程寶珍.模式化護理在急診危重病人安全轉運中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2,9(3):76-78.
[3]曹春英.急診危重病人的心理特點及護理分析[J].中國衛生產業,2012,9(1):59.
[4]鄭愛熔.急診危重病人院內轉運的護理干預與成效分析[J].中外醫療,2013,32(7):152-153.
R473.6
B
1009-6019(2014)09-007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