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連國
湖南省寧遠縣人民醫院 湖南寧遠 425600
冠心病患者血液檢驗的相關指標檢測分析
歐陽連國
湖南省寧遠縣人民醫院 湖南寧遠 425600
目的:探究冠心病患者血液檢驗的相關指標檢測數據,從中分析病情的變化。方法:隨機選取我院2012年11月到2013年11月在我院進行治療的冠心病患者110例,隨機將這些患者分為兩組,A組和B組,A組患者為患心絞痛,B組患者患有心肌梗死。另外甄選30例健康人體實驗者,作為此次試驗的空白對照C組。檢測并記錄這3組患者的血液檢測數據,通過統計學方法檢驗其相關性,當P<0.05時說明各組數據具有統計學差異。結果:通過檢測,A,B,C三組人員的RDW均數與心肌標志物均數的差異性具有統計學意義,即P<0.05,而血小板的檢測結果無統計學差異,即P>0.05。結論:冠心病患者的血液檢驗同常人有明顯不同的是RDW均數和心肌標志物均數,通過這這兩項檢測數據可以判斷患者病情的輕重,尤其是心肌部位的病變程度。
冠心病患者;血液檢驗;相關指標;檢測分析
由于現代人們的生活習慣的改變,攝入的食物多有較多的脂肪與糖,這類食物多為高熱量食物,人食用后不但會令自己身體發胖,還會令血液中糖,脂肪的含量居高不下,同時還會伴有高血壓,[1]由此引發一些列的心血管疾病,冠心病就是其中之一,目前,冠心病的患病率越來越高,除了飲食習慣的改變外,人到中年的婦女由于生活壓力,還有更年期,也是冠心病發病率較高的一個群體[2]。通過診斷發現,冠心病患者的血液檢測相關數據與常人有異,所以通過血液檢測數據,可以有助于醫生對患者病情的判斷,現就將我院冠心病患者血液檢測分析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隨機選取我院2012年11月到2013年11月在我院進行治療的冠心病患110例,將這些患者分為A組和B組,其中,A組為冠心病心絞痛患者,共有60人,其中男32人,女20人,患者年齡在39歲到67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3±2.2)歲,病程在1年到10年,平均病程為(4 ±1.2)年;B組為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共有50人,其中男22人,女28人,患者年齡在38歲到68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1±1.2)歲,病程在1.3年到11年,平均病程為(4±1.6)年。另外選出30人為健康人群,作為空白對照C組。
1.2 方法該實驗的檢測機器為日本進口的分析儀,試驗試劑也是配套原裝。首先對C組進行取樣,讓健康參與者清晨空腹時采取血液樣本,樣本量為每人抽取2ml血液,實驗員要在120分鐘內檢測完畢。然后將實驗數據一一記錄,主要有紅細胞分布密度,還有血小板相關參數,心肌標志物相關數值。對于A組與B組也按照C組的取樣方法進行取樣,并由專業人員進行試驗操作。對于數據過大或過小的則要做特殊標記。
1.3 統計學分析此次試驗所涉及的所有數據均用統計學軟件SPSS11.2進行處理,表示方式用均數(x±s)表示,計量資料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X2檢驗。通過LSD對不同組間數據進行比較[3],當P<0.05時說明組間數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三組數據中紅細胞分布密度具有統計學差異,而血小板的有關檢測數據則不具有統計學差異,相關數據詳見下表。
表一A,B,C三組試驗參與者的紅細胞與血小板相關參數對比表(x±s)
2.2 A,B,C三組心肌標志物的對比結果,三組數據間均具有統計學差異,詳見下表。
表二A,B,C三組心肌標志物的對比表(x±s)
冠心病的英文縮寫為CHD,是由于冠狀動脈粥樣硬化造成的心臟病。主要是動脈血流不暢通,導致新造供血不足,營養匱乏,最終導致心肌細胞壞死,嚴重影響心臟正常運作。冠心病的治療在臨床上有治療和預后,醫生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選擇正確的預后方案,這才能保證患者治療后的康復階段恢復效果良好[5]。通過對患者的血液進行檢測,可以從相關的檢測數據推斷出患者的病情,以及合理的預后方法。從有關報道可以發現,患者的血液檢測數據同患者病情同統計學關系[4]。從上述結果也可以發現,RDW數據出現異常的患者均為冠心病患者,說明通過檢測RDM數據可以對冠心病做出相應分析預測,再者,血小板的有關數據也能客觀的體現動脈粥樣硬化程度,間接的表達了冠心病臨床表征。所以,對冠心病患者進行血液有關指數的檢測,我們可以從檢測數據了解到患者的病情,這對醫生的臨床診斷的準確性有很大的幫助,通過統計學軟件的處理[6],能讓數據見得差異更加清晰明了,加速了醫生對數據差異性的判斷時間。
綜上所述,臨床上對冠心病患者的檢驗主要是血液有關指標的檢測,通過實驗數據能有效的掌握患者的病情,其中能反應出患者心肌所受損傷程度,通過RDM檢測數據還能推斷出患者預后方案,正確的實驗操作對患者病情無影響,安全合理,是值得在臨床上大力推廣的一種檢測。
[1]張立新,吳曉輝,董杰,等,等.紅細胞分布寬度對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的預后價值[J].浙江臨床醫學,2011,13(1 3):76-78.
[2]楊慧慧,東方林,何蘭輝,等.中華醫學會檢驗學會文件心肌損傷標志物的應用準則[J].中華檢驗醫學雜志,2011,15(2):285-289.
[3]李曉輝,郝敏,周華,等.冠心病患者血液流變學指標的初步觀察[J].哈爾濱醫科大學學報,2011,30(15);165-166
[4]肖會平,劉娜娜,陳定,等.腦梗死患者血小板參數的測定及臨床意義[J].中國醫藥導刊,2011,28(3)2;253-254.
[5]唐悠悠,劉明航,王東明,等.老年冠心病患者血漿二聚體和纖維蛋白原檢測及臨床意義[J].中國醫師雜志,2011,8(14):43-44.
[6]張冬青,張明利,張林麗,等.矽肺患者110例胸部X線片及CT分析[J].實用醫學雜志,2009,25(7);1122-1123.
R541.4
B
1009-6019(2014)09-016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