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翠鳳田建震宋偉杰
山東省即墨市第二人民醫院 山東即墨 266214
熱毒寧治療手足口病的療效觀察
周翠鳳田建震宋偉杰
山東省即墨市第二人民醫院 山東即墨 266214
目的:觀察熱毒寧治療手足口病的療效。方法:將132例手足口病患兒隨機分兩組各66例,治療組給予熱毒寧聯合利巴韋林注射液;對照組給予利巴韋林注射液治療,觀察臨床有效率及體征的變化進行分析。結果:治療組臨床癥狀與體征較對照組療效顯著(p<0.01),差異有顯著性(p<0.05)。結論:熱毒寧注射液聯合利巴韋林治療嬰幼兒手足口病療效佳。
熱毒寧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兒科常見的傳染病,傳染性強,臨床特征:手、足皮疹和口腔粘膜潰瘍,伴發熱,傳播途徑為飛沫和糞便傳播。目前尚無特效藥物治療。我院2010-2012年7月對132例手足口病應用熱毒寧注射液治療,取得滿意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本組病例為我院門診及住院患兒,其診斷符合新版《實用兒科學》手足口病的診治標準,隨機分為兩組即治療組、對照組各66例。治療組:男35例,女31例,年齡8個月-13歲,平均年齡6歲。對照組:男33例,女33例,年齡7個月-12歲,平均年齡5.5歲。兩組在性別、年齡、療程無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對照組應用利巴韋林注射液10-15mg/(kg.d),每日給藥一次,連用7天;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熱毒寧注射液0.6ml/(kg.d),療程7天,兩組于常規對癥治療。
1.3 療效判定標準評定療法,顯效:2天后體溫正常,無新皮疹出現,一般情況好轉;無效:治療5天仍發熱,口腔粘膜潰瘍明顯,皮疹無減少或增多。
兩組療效:治療組,顯效36例,有效25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92.4%;對照組顯效25例,有效24例,無效17例,有效率74.2%。兩組有效率差異有顯著性(p<0.01),未見不良反應。見表1.
表1 治療組與對照組療效比較(例)
手足口病是一種病毒性以發疹為特點的傳染性疾病,病毒常見:柯薩奇病毒A16型、A5A10,毒性以后兩者傳染性強。近幾年發現71型腸病毒引起的癥狀嚴重,常合并多系統損害,2008年5月12日將手足口病列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按丙類傳染病進行管理,其多發于5歲以下幼兒。一般病情較輕,只表現發熱,手、足、臀部皮疹,大多數一周內體溫正常,皮疹消退,少數持續發熱,短時間內合并呼吸系統,循環系統與神經系統嚴重受損,危及生命,死亡病例均為腸道病毒71型感染所致。目前無特殊治療,主要是護理及對癥治療,常用利巴韋林抗病毒,療效不一。熱毒寧注射液是一種中藥制劑,主要成分:青蒿、金銀花、梔子三種植物組成,經藥理研究,具有抗病毒、抗菌等作用。其抗菌作用機制阻止病毒對細胞的吸附,直接抑制病毒的復制,增強細胞的免疫功能。本研究表明,兩組在臨床癥效、體征消退時間及有效率差異均有顯著性,無明顯不良反應。應用熱毒寧治療手足口病具有縮短療程,見效快,副作用少,減少激發感染機會,值得臨床推廣。
[1]胡亞美,江載芳,渚福棠.實用兒科學[M].第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8.
[2]王清學.重癥手足口病20例分析.小兒急救醫學,2003,10 (2):116.
R183
B
1009-6019(2014)09-028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