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榮蓮
泰興市南新衛生院 江蘇泰興 225400
子宮肌瘤采用小劑量米非司酮治療的臨床價值分析
葉榮蓮
泰興市南新衛生院 江蘇泰興 225400
目的:分析子宮肌瘤采用小劑量米非司酮治療的臨床治療效果。方法:選取我院2003年1月~2013年12月期間收治的100例子宮肌瘤患者,按每組50例患者隨機分為A、B兩組。給予A組患者12.5mg/d米非司酮治療,給予B組患者25mg/d米非司酮治療,對比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結果:A、B兩組患者子宮體積、子宮肌瘤體積以及血紅蛋白等比之治療前均有明顯改善,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A、B兩組患者治療后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A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0%,B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為5.0%。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小劑量米非司酮治療子宮肌瘤效果顯著,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更低,安全性高,具有臨床推廣價值。
子宮肌瘤;小劑量;米非司酮
子宮肌瘤為婦科常見病癥,由于初期臨床癥狀并不明顯,導致多數患者不能及時察覺,治療較晚,更甚至沒有進行有效治療,嚴重影響到患者身心健康。臨床治療的方式有手術與藥物兩種,其中藥物主要依靠激素藥物進行治療[1]。為在保證臨床治療的前提下提高患者用藥安全性與合理性,我院對100例子宮肌瘤患者分別采用12.5mg/d和25mg/d的治療方案以進行研究,現將研究結果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100 例患者均為我院2003年1月~2013年12月期間收治的子宮肌瘤患者。經超聲、婦科等檢查后均確診為子宮肌瘤。排除子宮內膜或子宮頸管惡性病變以及近期進行激素治療的患者。按每組50例患者隨機分為A、B兩組。A組患者年齡36~54歲,平均年齡(45.3±5.4)歲;血紅蛋白為(83.41±11.32)g/L,子宮體積為(191.56±18.34)cm3,子宮肌瘤體積為(20.56±12.14)cm3。B組患者年齡35~55歲,平均年齡(45.6± 5.2)歲;血紅蛋白為(82.32±10.92)g/L,子宮體積為(190.87±17.30) cm3,子宮肌瘤體積為(21.51±13.94)cm3。兩組患者在年齡、病情等一般資料方面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給予A組患者12.5mg/d米非司酮治療,給予B組患者25mg/d米非司酮治療。兩組患者均于月經周期的第2天開始服用藥物,于晚飯開始后的1~2小時進行,持續服用三個月。
1.3 觀察指標
治療結束后,對兩組患者進行常規檢查,觀察患者子宮體積、子宮肌瘤體積以及血紅蛋白等進行觀察,同時統計兩組患者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生率[2]。
1.4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均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18.0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表示,對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對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對比
A、B兩組患者子宮體積、子宮肌瘤體積以及血紅蛋白等比之治療前均有明顯改善,效果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A、B兩組患者治療后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對比(±s)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對比(±s)
注:*表示組內比較P<0.05;#表示組間對比P>0.05。
組別時間子宮體積(cm3)子宮肌瘤體積(cm3)血紅蛋白(g/L) A組治療前191.56±18.3420.56±12.1483.41±11.32治療后123.54±12.35*11.69±8.21*98.69±13.54*B組治療前190.87±17.3021.51±13.9482.32±10.92治療后122.58±13.54*#11.62±7.99*#99.02±11.92*#
2.2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對比
A組患者治療期間有1例患者出現惡心,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0%;B組患者有2例惡心、3例潮熱,不良反應發生率為5.0%。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子宮肌瘤為女性生殖器官常見病癥,在臨床上主要有藥物治療與手術切除治療兩種。藥物治療一般適用于不孕者、不能接受手術治療者等,使用藥物治療可有效改善不孕者受孕條件,以提高患者懷孕幾率[3]。藥物主要以激素藥物為主,比如米非司酮等。為有效保證患者臨床用藥合理有效,我院對患者實施不同劑量的米非司酮進行治療。米非司酮是一種新型抗孕激素,其不含有雌激素、孕激素、雄激素等,可與糖皮質激素受體以及孕酮受體充分結合,且使用劑量合理便不會對患者皮質醇水平產生顯著影響[4]。相對于正常子宮平滑肌細胞來說,子宮肌瘤細胞中孕激素受體、雌激素受體含量更高。而米非司酮可與孕激素受體進行充分結合,并對激素產生競爭性抑制作用,同時對丘腦-腦垂體-性腺軸等產生影響,從而起到抑制子宮肌瘤進一步發展與生長的效果。
服用劑量不同,臨床治療效果接近,經治療患者子宮體積、子宮肌瘤體積以及血紅蛋白等均有明顯改善。但數據顯示服用劑量為25g/d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高于12.5g/d的患者。由此可見小劑量的米非司酮治療子宮肌瘤更具安全性,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與應用。
[1]謝漫漫.觀察不同劑量米非司酮治療子宮肌瘤的臨床效果[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4,(09):67-68.
[2]易軍.小劑量與大劑量米非司酮治療子宮肌瘤的療效與不良反應比較[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4,7(03):36-37.
[3]韓麗,馬汝平,龍艷.小劑量米非司酮治療子宮肌瘤臨床療效分析[J].職業與健康,2013,29(24):3375-3376.
[4]孫曉蓉.小劑量米非司酮聯合三苯氧胺治療圍絕經期子宮肌瘤66例觀察[J].右江醫學,2013,41(05):656-658,661.
R711.74
B
1009-6019(2014)09-028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