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許金
湖南省永州市婦幼保健院 湖南永州 425000
腹腔鏡子宮全切術與經腹部子宮全切術臨床效果對比分析
雷許金
湖南省永州市婦幼保健院 湖南永州 425000
目的:比較分析腹腔鏡子宮全切術與經腹部子宮全切術臨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顧性分析的方法,選取我院在2013年1月1日至2014年1月1日治療的共80名子宮全切術患者,根據治療方式不同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組為腹腔鏡子宮全切術患者40名,對照組為經腹部子宮全切術患者40名,比較兩組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肛門排氣時間、住院時間和術后病率,對臨床效果進行對比分析。結果:實驗組術中出血量(125.55±37.24)ml比對照組(181.01±28.89)ml明顯減少,兩組術后肛門排氣時間分別為(22.47±7.14)h、(31.52±6.34)h,住院時間分別為(5.05±1.23)d、(8.19±2.37)d,術后病率分別為3.89%、11.26%,實驗組均比對照組低,兩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實驗組與對照組手術時間無明顯差異,p>0.05。結論:腹腔鏡子宮全切術比傳統經腹部子宮全切術臨床效果好,具有術后恢復快、創傷小、患者疼痛輕等特點,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腹腔鏡;子宮全切術;腹部;臨床效果
在婦科疾病手術中,子宮全切術[1]是一種主要的手術方式,隨著現代醫學技術的進步、微創技術等的發展,腹腔鏡手術在臨床應用上越來越流行,傳統的經腹部子宮全切術創傷大,術后康復緩慢,對病人身體和精神帶來嚴重的傷害,而腹腔鏡手術創傷小,術后機體康復快,患者疼痛輕,具有更好的臨床效果,筆者回顧性分析我院在2013年1月1日至2014年1月1日治療的40例腹腔鏡子宮全切術患者的臨床效果,和相同時間在我院治療的40例經腹部子宮全切術患者的臨床效果進行對比分析,現報告如下:
1.1 基本資料
隨機選取我院在2013年1月1日至2014年1月1日治療的共80例子宮全切術患者,其中實驗組為40例腹腔鏡子宮全切術患者,年齡為38 -58歲,平均年齡為(49±0.5)歲,其中子宮肌瘤患者22例,子宮腺肌病11例,其他4例;對照組為40例經腹部子宮全切術患者,年齡為39-60歲,平均年齡為(51±0.5)歲,其中子宮肌瘤患者25例,子宮腺肌病10例,其他5例。對所有患者進行相關檢查,排除惡性疾病,如宮頸癌、子宮內膜癌等,子宮大小均小于孕11周。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如體重、手術史、疾病類型無顯著差異,p>0.05,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1.2.1 對照組傳統的經腹部子宮全切術:患者平臥位,持續硬膜外麻醉后,按手術步驟行子宮全切術,術后及時沖洗腹腔,關閉切口。
1.2.2 實驗組腹腔鏡子宮全切術:患者膀胱截石位,全身麻醉后,鋪消毒巾,經陰道放舉宮器,在下腹臍部與髂前上棘的內側行3個小切口,通過輸入二氧化碳來建立人工氣腹,穿刺導管明確病灶大小、范圍及侵襲程度。用電凝刀切斷子宮圓韌帶,如需保留附件,則用電凝刀切斷卵巢和輸卵管的固有韌帶,如不需保留附件,則用電凝刀切斷骨盆漏斗韌帶和血管,分離子宮附近疏松組織和子宮膀胱反折處的腹膜,充分暴露子宮后,電凝切斷子宮血管、骶韌帶和主韌帶,環形方式切開陰道,恰當取出子宮體部。如果子宮較大,可部分切除子宮或采取陰式子宮切除術[2]。縫扎止血并沖洗盆腔,拔出腹腔鏡,關閉手術切口。
1.3 觀察指標
手術時間(min)、術中出血量(ml)、術后肛門排氣時間(h)、住院時間(d)、術后病率(%)。
1.4 統計分析
采用計算機軟件SPSS18.0處理分析兩組臨床效果相關數據,計數資料運用χ檢驗,計量資料運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用t檢驗。若兩組分析比較p>0.05,說明兩組數據之間無明顯差異,若p<0.05,說明兩組數據之間存在顯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比較分析兩組不同治療方式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肛門排氣時間、、住院時間、術后病率。實驗組與對照組手術時間分別為(101.03± 25.67)min、(98.57±32.50)min,兩組數據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實驗組與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分別為(125.55±37.24)ml、(181.01±28.89) ml,術后肛門排氣時間分別為(22.47±7.14)h、(31.52±6.34)h,住院時間分別為(5.05±1.23)d、(8.19±2.37)d,術后病率分別為3.89%、11.26%,兩組數據相比較有顯著差異,p<0.05,有統計學意義。詳見表一:

表一 兩組臨床效果比較
術后并發癥:實驗組術后有5例出現胃腸道不適、肩部酸痛等并發癥,切口愈合率為100%;對照組術后有4例出現肩部酸痛、消化道功能不良等,有2例切口愈合不良,進行二期愈合,兩組并發癥發生率無明顯差異。
子宮切除術是婦科疾病手術中常見術式,傳統經腹部子宮全切術創傷面大、術后不易恢復。腹腔鏡[3]最早用于治療腹腔內臟器疾病,腹腔鏡手術能夠充分暴漏手術術野,顯示子宮結構和病灶大小,有利于選擇合適的手術方式和手術時間,不受腹腔粘連組織影響。隨著醫學器械的不斷發展與改進,腹腔鏡子宮全切術越來越受到婦科醫生的歡迎,具有術后恢復快、創傷小、患者疼痛輕等特點,給患者帶來的身體和精神痛苦均減少。但腹腔鏡手術仍有其缺陷,醫生應充分掌握腹腔鏡手術的適應癥與禁忌癥[4],在手術中避免對其他非相關組織造成損害。在本文調查數據中顯示,腹腔鏡的術中出血量、術后肛門排氣時間、住院時間、術后病率均優于傳統的經腹部子宮全切術,兩者相比較有顯著差異,p<0.05,有統計學意義。
綜上所述,腹腔鏡子宮全切術的臨床效果優于經腹部子宮全切術,手術創口小,術后切口愈合率高、機體恢復速度快,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黃玉珍,劉淑芳,張軍蓮.腹腔鏡子宮全切術與開腹子宮全切術的對比分析[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4,27(6):787-789.
[2]黃東靜.腹腔鏡下子宮全切術與腹式子宮全切術的對比分析[J].中國衛生產業,2014,22(13):19-21.
[3]許麗君.經腹、陰式、腹腔鏡輔助三種子宮全切術的臨床效果比較[J].臨床效果,2013,20(9):48-49.
[4]陳靈麗.開腹與腹腔鏡行子宮全切除術的臨床效果對比分析[J].中國農村衛生事業管理,2010,30(3):238-239.
R713.4
B
1009-6019(2014)09-029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