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國立
隨著經濟全球化深入推進,腐敗日益成為一種跨國的犯罪行為,反腐敗工作也不再局限于一個國家內部,世界各國的反腐敗要求也有著趨同化的趨勢。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一些全球性國際組織開始關注國際商業腐敗問題,并將建立和完善商業反腐機制納入研究議題。40多年來,國際商業反腐已形成《聯合國反腐敗公約》《國際商會抗擊腐敗規則》《國際商會反腐敗條款》《OECD反對在國際商務活動中賄賂外國公職人員公約》《G20反腐敗行動計劃》等多項國際性反腐規則和慣例。上述規則為防范國際商業腐敗提供了更高層面的手段和途徑,解決了不同國家、不同文化的企業在反腐敗問題上缺乏共識的困境,促使國際商界形成了企業自律、國家法治、國際合作三個層面的反腐機制,為在全球范圍內應對商業腐敗問題搭建了有效的溝通合作平臺。并且在實踐過程中確實避免了眾多貿易摩擦,促進了貿易進程。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全球第一大貿易國,對外貿易與國際經濟往來極為頻繁。然而,中國一些企業在“走出去”過程中,由于商務反腐意識不強走了不少“彎路”。有的企業在海外項目投標中未采納任何被國際商業社會認可的反腐敗規則或慣例,根本達不到招標門檻,無法進入優良項目。有的企業雖然獲得了項目,卻因沒有反腐敗措施或未很好執行合同條款,在發生腐敗事件后被扣減尾款,受到索賠和懲罰。更有甚者,部分中國企業被妖魔化、貼上了特別標簽。我國已有十幾家企業被世界銀行認定存在商務腐敗,并被列入黑名單。對此,應推動國家有關部門,構建反腐敗話語平臺和載體,鼓勵智庫加強對反腐敗國際慣例、對策措施的研究,以及反腐敗情報資料的通報與傳遞,進一步推動企業增進對國際慣用反腐敗規則和條款的關注,推動國際反腐敗慣例的借鑒和遵守。近期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國際商會、國際商會中國國家委員會和中國銀行共同推出《“走出去”:國際商務反腐敗規則研究報告》,開創國內商務反腐規則研究之先河。報告通過分析研究國際反腐敗慣例,探討國際慣例在國內商界實施的途徑辦法,幫助企業通過在國際商務合同中援引和執行國際規則,有效預防洽談和履行合同過程中發生腐敗行為,指導企業通過條款和制度規避腐敗風險,使中國企業越來越適應國際競爭環境。此外,在踏踏實實狠抓反腐倡廉建設、把自己的事情做好的同時,進一步加強與國際組織的合作與溝通,加強反腐敗經驗和信息共享,并積極參與制定國際規則慣例,在反腐敗國際舞臺上發出中國聲音,反映中國企業訴求,積極構建企業公平和諧的競爭環境。對中國企業而言,面對經濟全球化發展趨勢,“獨善其身”的反腐敗之路只會越走越窄。在十八大反腐倡廉整體部署的指導下,必須以更開放的態度、更寬廣的眼界,通過全球合作與制度研究,從理念和技術上改進反腐工作,令中國企業的“國際化”旅途更加順利,進一步提升我國在國際社會的整體形象和聲譽。 ▲(作者是中國銀行董事長)
環球時報2014-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