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

日前,農業部發布《2014年國家深化農村改革、支持糧食生產、促進農民增收政策措施》,50項政策涵蓋種糧直補、農機補貼、產糧大縣獎勵等多項支農惠農政策,其中僅種糧直補、良種補貼、農資綜合補貼、農機補貼等四項補貼資金規模達到1600億元。中國社科院農村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表示,從長期趨勢看,隨著國家財力的不斷提升,農業補貼的能力不斷增強,不斷加大對農業的補貼支持力度,是今后我國城鎮化、工業化進程中的必然政策選擇。
補貼資金不斷增長
2014年,中央財政將繼續實行種糧農民直接補貼和農資綜合補貼政策,截至1月份,中央財政已向各省(區、市)預撥2014年種糧直補資金151億元、農資綜合補貼資金1071億元。
目前,種糧直補、農資綜合補貼、良種補貼和農機購置補貼等是我國直接補貼的主要政策,由中央財政直接下撥。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程國強此前表示,這四項針對農民的直接補貼措施,成為現階段我國農業補貼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對農民直接補貼逐步成為支持農業的重要方式。”
以2014年明確的資金數和2013年基數統計,四項對農民的補貼金額為1638億元。除了對農民直補,中央財政每年會對產糧產油大縣實施獎勵政策,2013年,中央財政安排產糧(油)大縣獎勵320億元,今年中央財政將繼續加大獎勵力度,對產豬大縣的補貼預計也會達到2013年35億元的規模。僅以上這幾項資金,就達到2000億元的規模。
根據公開資料,我國用于農業補貼的資金從2002年的1億元增長到2013年的2000多億元規模,隨著各種補貼政策的完善,補貼資金還會進一步增長。
目標價格機制試點先行
4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研究當前經濟形勢和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完善小麥、稻谷等最低收購價和玉米、油菜籽臨時收儲政策,加快下達撥付中央轉移支付資金,合理調節流動性水平。
今年,為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促進糧食生產發展,國家繼續在糧食主產區實行最低收購價政策,并適當提高2014年糧食最低收購價水平。2014年小麥最低收購價提高到每50公斤118元,比2013年提高6元,另外,水稻也有每50公斤3元以上的提價幅度。
李國祥表示,國家每一年以一定幅度提高收購價,不是特別大但又在穩步提高,既要考慮農民獲得比較好的收益,另一方面也希望價格不要過多地波動。“對于穩定農民種小麥收益的預期,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對于我國糧食市場穩定的供給發揮了重要作用。”
2014年,國家開始探索推進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與政府補貼脫鉤的改革,逐步建立農產品目標價格制度。這套機制通俗來說,在市場價格過高時補貼低收入消費者,在市場價格低于目標價格時按差價補貼生產者,切實保證農民收益。
今年,國家將陸續啟動東北和內蒙古大豆、新疆棉花目標價格補貼試點。
前不久,國家發改委、財政部、農業部聯合發布2014年棉花目標價格,為每噸19800元,并停止棉花臨時收儲政策。但據多方了解到,國內棉農開始考慮出路問題,從而使得國內棉花種植面積出現下降趨勢。此前,因大豆實施目標價格機制,黑龍江豆農對大豆價格預期較為悲觀,或使得今年大豆種植面積進一步下降。
李國祥認為,我們在目標價格制度方面還沒有摸索出一個非常好的經驗的時候,不要全面推廣,不要頭腦過熱,“選擇一些條件相對成熟的農村進行試點,有助于發揮典型示范作用,不斷探索經驗,然后再逐步推廣”。
除了實施最低收購價價、目標加價機制等,上述措施還提到,國家對專業大戶、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支持力度的加大,政策方面也將實行新增補貼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傾斜。
農產品初加工設施補助資金增加
近些年,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發展迅速,但由于產地初加工領域設施簡陋、工藝落后等,導致我國農產品的產后損失率較高,經濟損失也較為嚴重。為加快解決我國農產品產后損失嚴重問題,全面落實好國家農產品初加工設施補助政策,近日,農業部辦公廳、財政部辦公廳聯合印發《關于做好2014年農產品產地初加工實施工作的通知》,加大農產品初加工設施補助力度,資金規模從5億元增加到6億元,增幅20%。與此同時,今年扶持政策重點向現代農業示范區傾斜,向農民專業合作社傾斜。
農業部辦公廳、財政部辦公廳近日聯合印發的《關于做好2014年農產品產地初加工實施工作的通知》明確,今年農產品初加工設施補助范圍為2014年新建的馬鈴薯貯藏窖、果蔬保鮮庫和烘干設施;補助對象為承擔項目實施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戶;每個專業合作社補助數量不超過5座,每個農戶補助數量不超過2座;中央財政資金對納入目錄的各類設施實行全國統一定額補助;采取“先建后補”的補助方式,按照規定程序申報并獲得批準建設完成的初加工設施,經縣級農業、財政等部門組織驗收合格后,由縣級財政部門向實施對象兌現補助資金。
為確保補助政策高效、規范、廉潔實施,農業部、財政部強調要一手抓實施,一手抓監管,對2014年補助政策實施提出了更加嚴格的要求。一是堅持農民自主建設。二是堅持先審批后建設程序。三是堅持兩次公示制度。四是堅持兩次信息錄入制度。
據了解,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設施補助政策從2012年啟動實施,2012~2013年,中央財政共安排10億元資金,補助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戶建設5萬座初加工設施,新增馬鈴薯貯藏能力100萬噸、果蔬貯藏能力60萬噸、果蔬烘干能力60萬噸。農民建設貯藏、烘干設施后,馬鈴薯、水果、蔬菜產后損失率分別從15%~20%、15%~20%、20%~25%降低到6%、4%和6%以下,相當于每年多增加27.5萬噸產量,錯季銷售還提高售價30%~50%,農民由此多增收18億元。項目實施區農民反映,國家支持建了科學實用的初加工設施,農產品幾乎沒有損失了,還提高了品質,加上市場穩、價格好,現在不愁賣了,敢放心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