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春燕

自4月1日起,新版《有機產品認證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正式實施,偽造、變造、冒用、非法買賣、轉讓、涂改認證證書將被處以3萬元罰款。此外,大量不符合有機認證新規的“偽有機食品”也將隨著新規的實施被淘汰出局。
調查發現,以往滿眼可見的有機食品忽然變得稀少。不過,仍有少數知名品牌的奶粉并不符合有機認證新規,但也不愿就此完全摘下“有機帽子”,因此大打擦邊球打出“歐盟有機牛奶生產”。有業內人士表示,這一做法涉嫌違法宣傳。
新規變化A:有機配料含量不得低于95%
筆者經走訪大超市發現,以往較為常見的有機蔬菜、有機大米、有機奶粉和有機米粉等幾乎完全看不到身影了。為何新規執行后,市場上僅剩下寥寥數款價格超高、數量也明顯相對較少的有機食品?
有業內人士表示,這是因為新有機認證辦法的嚴格要求所致。根據《有機產品認證管理辦法》第二章第十五條規定:“有機配料含量(指重量或者液體體積,不包括水和鹽,下同)等于或者高于95%的加工產品,應當在獲得有機產品認證后,方可在產品或者產品包裝及標簽上標注‘有機字樣,加施有機產品認證標志。”該辦法第二章第十六條同時規定:“認證機構不得對有機配料含量低于95%的加工產品進行有機認證。”
業內人士對此分析稱,以前這方面沒有明文規定和執行,有些商家只要加入一點有機配料,就會宣稱是有機產品,用有機配料只有50%、40%甚至20%的摻雜食品冒充有機產品的情況比較普遍。新規執行之后,有機認證新規定中的要求太高,很多原有的有機商家因此被剔除出局,這是有機食品數量大減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不過,筆者走訪時也發現,有未達標的以往標稱有機奶粉產品,現在雖已去掉有機產品認證標志,卻仍在產品包裝正面掛上“歐盟有機牛奶生產”宣傳字符,并用特大字號重點突出“有機”字樣。筆者仔細觀察后發現,這款突出“有機”字樣的奶粉配料表中,有機脫脂牛奶僅占總配料的89%,顯然未達到新規中95%以上的最低含量要求。對此,業內人士表示,未達到有機產品認證要求卻重點宣傳產品“有機”,顯然屬于違法宣傳。
新規變化B:進口食品須獲中國認證方可標示有機
業內人士表示,與舊版本相比,新辦法還有另一明顯變化之處,即增設了“有機產品進口”一章。其中,規定檢驗檢疫部門提醒進口商或者代理商在進口有機產品時,應提供有機產品的認證證書復印件、有機產品銷售證復印件、認證標志和產品標志等,特別是雖未獲中國有機產品認證,但其包裝、標簽及產品說明等資料中標注了“有機”“ORGANIC”等文字或標志的,應對相關描述內容進行整改,不得作為有機產品銷售。業內人士表示,這也就是說,所有進口至中國市場銷售的有機產品,即使在國外已通過外國的有機認證,也必須再通過中國的有機認證方可標示為“有機產品”。
業內人士表示,國外原裝進口的有機產品,在中國銷售時一般至少有兩個有機認證標志,一個是經生產國認證的,另一個是在出口國即中國認證的,二者皆有的進口食品,才是真正的原裝進口有機食品。其中,中國認證有機產品的機構有20多個,消費者只要參照這20多個認證機構來查看,一般不會有假。
新規變化C:有機轉換食品直接退出市場
此外,業內人士分析稱,新辦法實施后,有機轉換食品將退出市場也是令市面上有機食品數量大減的原因之一。
據介紹,有機轉換食品是指從開始有機管理到獲得有機認證之間的時間所生產的產品。按照規定,經過有機認證后,從生產其他食品到有機食品需要3年的轉換期,在此期內,產品生產要按照有機食品的標準進行,且銷售時需標注“中國有機轉換產品”字樣。管理有機產品認證實施的國家認監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取消有機轉換標志,主要是為了便于消費者辨識。轉換標志和有機標志,有些消費者分不清楚。因為處于轉換期內的產品,不算真正的有機產品。這種產品以后不能粘貼有機產品標識售賣,能從根本上杜絕獲證產品的認證委托人利用有機轉換認證冒充有機認證的行為。
鏈接:
什么是有機產品?
根據我國《有機產品》國家標準(GB/T 19630-2011)的規定,有機產品是指生產、加工、銷售過程符合該標準的供人類消費、動物食用的產品。我國《有機產品》國家標準規定,有機產品生產過程中不得使用化學合成的農藥、化肥、生長調節劑、飼料添加劑以及基因工程生物及其產物。
根據我國《有機產品認證管理辦法》的規定,未獲得有機產品認證的產品,不得在產品或者產品包裝及標簽上標注“有機產品”。
如何鑒別真假有機食品?
國家認監委的相關負責人表示,鑒別真假有機食品,就看產品上有沒有“三要素”:有機產品國家標志、認證機構名稱、有機碼。有這三要素,就是真正認證的產品。購買到有機產品后,消費者可刮開有機標志上的涂層獲取有機碼,到國家認監委網站輸入查詢是否為有機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