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雋 左立鎮
健脾止痙湯治療兒童目眨臨床觀察
張 雋 左立鎮
目的觀察健脾止痙湯治療脾虛肝旺型兒童目眨的臨床療效。方法126例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以健脾止痙湯為主治療,對照組口服維生素AD丸治療。治療2~3個療程后觀察療效。結果治療組臨床總有效率為92.9%,對照組為57.1%。兩組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1)。結論健脾止痙湯治療脾虛肝旺型兒童目眨的療效優于對照組。
健脾止痙湯;兒童目眨;脾虛肝旺
目眨是指眼瞼開合失常、頻頻眨動、不能自主的病癥,多見于小兒,俗稱“眨眼”,即瞬目增多。兒童目眨臨床上較多見,西藥治療效果不佳。筆者采用中藥治療70例目眨兒童,療效滿意,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126例患者均來自 2009~2012年我院眼科門診,按就診順序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70例,男38例,女32例;年齡2~12歲,平均5.8歲;均系雙眼發病,病程最短5天,最長2個月,平均29天。對照組56例,男39例,女17例;年齡2~11歲,平均5.6歲;病程最短4天,最長2個月,平均26天。兩組在年齡、病程、男女構成比等方面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診斷標準按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實用眼科學》[2]制定,符合以下三條:①雙眼胞瞼頻頻眨動,不能自主,或感癢、澀、畏光;②輕者眼外觀如常人,重者可兼見瞼內紅赤,顆粒叢生,白睛干燥無澤或黑睛星翳等;③多見于小兒。中醫診斷標準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中醫眼科學》[3]中脾虛肝旺型的有關內容擬訂。雙眼胞瞼頻頻眨動,眼干澀,常喜揉試,白睛微紅,干燥無澤,形體消瘦,煩躁喜怒,飲食偏嗜;舌紅,苔薄白,脈弦細;外眼部正常,目眨頻頻,全身無神經及精神方面的異常改變。
1.3 治療方法對照組給予口服維生素AD丸,1丸/次,每日1次,5天為1個療程;治療組在對照組的治療基礎上加用自擬健脾止痙湯,基本方藥:法半夏6g,黃芩6g,干姜6g,黃連3g,黨參6g,大棗6枚,生薏苡仁10g,焦三仙各6g,木香3g,砂仁10g,枳殼3g,川樸6g,白術10g,炙甘草6g,天麻6g,茯苓12g。上述中藥加清水浸泡,文火煎湯至約100ml,待溫時內服,每日1劑,日服2次,5天為1個療程。兩組均連續治療2~3個療程。
1.4 療效評定標準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治愈:胞瞼開合正常,目澀及其它癥狀消除;好轉:胞瞼頻頻眨動次數明顯減少,目澀及其它癥狀基本消除;未愈:胞瞼頻頻眨動,不能自主,目澀等癥狀無改善。
兩組經過治療后,治療組總有效率為 92.9%,對照組總有效率為57.1%,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后療效比較[n(%)]
兒童目眨癥是眼科常見病癥,西醫認為是由于屈光不正、慢性結膜炎及精神因素等所致的眼瞼痙攣。《審視瑤函》對此病已有描述:“目者,肝有風也。風入于目,上下左右如風吹,不輕不重而不能任,故目連也。”中醫認為此證與小兒脾常不足,肝常有余有關,喂養不當,飲食失節或病后失養等因素損傷脾胃,使脾失健運,胃失和降。脾虛氣血不足,目失所養則頻頻眨目,且喜揉拭;肝為風木之臟,主藏血,脾虛氣血不足,肝失所養,陰虛火旺,以致煩躁易怒;肝主筋,主疏泄,筋失所養,風動筋攣則頻頻眨目,不能自主。因此本病的病機為肝脾失調,脾虛肝旺,故對本病的治療應從脾胃入手,佐以平肝熄風。健脾止痙湯由《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的參苓白術散化裁而來。在益氣健脾的基礎上加入平肝熄風之藥。方中黨參、茯苓、白術、大棗、生薏苡仁、炙甘草健脾益氣;黃芩、黃連苦寒降泄除熱;半夏、川樸、干姜辛溫散寒,行氣化痰;焦三仙、砂仁消食化積,健脾和胃;木香、枳殼行氣宣滯;天麻熄風止痙。全方共奏健脾養血,平肝熄風之效,使脾氣健運,諸癥自除。在進行中醫治療時,囑家屬及時糾正患兒的不良飲食習慣,適當補充營養,也是獲得痊愈的必要措施之一。
[1]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行業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98.
[2] 劉家琦.實用眼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2:386.
[3] 曾慶華.中醫眼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3: 128-130.
R276.7
A
1673-5846(2014)01-0070-02
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北京 1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