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曉風 肖曉玲 劉 杰 陳志強
2012年廣州市越秀區首起本地公共場所感染登革熱疫情調查和處理
羅曉風 肖曉玲 劉 杰 陳志強
目的分析 1起公共場所登革熱發生的特點和原因,為今后蟲媒傳染病的預防與控制提供經驗。方法2012年7月20日至8月14日對年度首例報告登革熱病例就診醫院現住址及其活動地點現場進行流行病學調查和處理。結果本起疫情處理歷時25天,未發生二代病例。結論確定為1起公共場所感染登革熱疫情,感染地為越秀公園;今后應加強公共場所的滅蚊殺蟲工作,降低病媒生物密度,減少蟲媒傳染病的發生。
登革熱;公共場所;疫情
廣州市越秀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于 2012年 7月20日下午接到廣州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報告,在廣東省人民醫院送檢的一份發熱患者血清標本中檢出登革病毒IgM和IgG陽性。我中心立刻派員前往病例就診醫院、現住址及其活動地點開展現場流行病學調查。確定此次疫情為我區年內首起本地感染疫情,現已診斷2例臨床診斷病例,感染來源為越秀公園。
1.1 診斷標準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行業標準:登革熱診斷標準(WS216-2008)[1],結合流行病學調査、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測結果進行綜合判定。
1.2 對象登革熱病患者。
1.3 方法
1.3.1 個案調查 詳細了解患者外出史,蚊蟲叮咬史及登革熱接觸史等情況,調查其發病經過、臨床特點和診療過程。
1.3.2 血清學檢查 采集患者血液標本,檢測登革熱血清IgG、IgM抗體。
1.3.3 疫情控制措施 對該患者進行防蚊隔離治療,對其居住地、醫院及其周圍半徑100m范圍內劃定疫點,定期噴灑藥物殺滅伊蚊成蚊,發動疫點周圍社區居民開展愛國衛生活動,對患者所有密切接觸者進行為期25天的醫學觀察。
2.1 基本情況越秀公園位于廣州市中心,由主峰越井崗及周圍的桂花崗、木殼崗、鯉魚崗等七個山崗和北秀、南秀、東秀三個人工湖組成,總占地面積86萬平方米,公園內山水相依,風光自然。一年四季草木蔥蘢、鳥語花香。繁密的樹木、茂盛的竹林、綻放的鮮花。亭、臺、樓、閣、廊、榭等園林景點,鐫刻精美,極富嶺南特色;是該地居民和外地游客喜歡休息和旅游的地方。
2.2 疫情概況
2.2.1 病例一 余某,女,54歲,離退休人員,現居住于越秀區,于7月12日無明顯誘因發熱,最高38.8℃,伴乏力和頭痛、肌肉痛,13日晚至廣東省人民醫院急診,診斷為“發熱查因”,14~15日連續2次前往黃埔區紅會醫院就診,16日至廣東省公安廳門診就診。因病情無明顯好轉,于17日再次至廣東省人民醫院就診,收住該院感染科。18日雙下肢現散在皮疹;至21日患者退熱,病情好轉。
2.2.2 病例二 李某,女,52歲,離退休人員,現居住于越秀區,于7月13日無明顯誘因發熱,最高38.5℃,伴乏力和全身肌肉痛,15日至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就診,診斷為“發熱查因”,17日再次至該醫院復診,18日四肢岀現皮疹。至21日患者已痊愈。此病例屬病例一的主動搜索病例。
2.3 流行病學調查
2.3.1 外出及活動史調查 2例病例發病前1個月無外出廣州市史,主要活動地點為家和越秀公園,病例一每日8~9時半至越秀公園五羊像廣場跳舞,14時30分至17時在該園博物館附近的亭子打牌,19時30分至20時30分再次到公園散歩。病例二為病例一牌友,即每日14時30分至17時在該園博物館附近的亭子打牌,無其它共同活動地點。
2.3.2 密切接觸人員健康狀況調查 病例一與丈夫共兩人同住,病例二與其丈夫、兒子共三人同住。除2例病例外,以上3名人員未出現發熱等癥狀。另外2名牌友,未出現發熱等異常表現。
2.3.3 采樣及實驗室檢測
2.3.3.1 血常規檢測 2例病例病程中均有不同程度白細胞降低,病例一尚有血小板減少表現(見表1)。

表1 血常規檢測結果一覽表
2.3.3.2 登革熱IgM和IgG抗體檢測 病例一和病例二分別于18日和20日采集血液標本在廣州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實驗室檢出登革病毒 IgM 和IgG,均為陽性。
2.4 診斷依據根據流行病學史、臨床表現和實驗室檢測結果,2例患者診斷為具有流行病學關聯的登革熱臨床診斷病例。
2.5 風險評估該起疫情對越秀區2012年登革熱疫情的傳播流行存在較大風險,有出現更多病例報告的可能。依據如下:①2例病例從發病至報告時間間隔達一周,此期患者處于病毒血癥期,因未采取相應的隔離治療控制措施,一旦被蚊蟲叮咬,將引起疫情的進一步擴散和蔓延。②調查發現,2例患者在越秀公園被蚊蟲叮咬后感染登革病毒的可能性較大,而越秀公園每日人流量較大,且大部分人群來自該區,存在更多人員被帶毒蚊蟲叮咬而感染的可能,因此,該起疫情有引發在全區范圍內傳播流行的風險。
2.6 防治措施及效果評價
2.6.1 及時報告疫情 核實登革熱病例后,廣東省人民醫院、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立即進行網絡直報,越秀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將此次疫情上報《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報告管理信息系統》。
2.6.2 疫情應急控制及防控效果評估 核實疫情后,結合流行病學調查結果,立即劃定疫點,并組織落實疫點緊急殺滅成蚊,消滅白紋伊蚊孳生地等防控措施,并做好疫點消殺效果評估。越秀公園博物館周圍區域疫點2012年8月2日,為評估越秀公園登革熱疫點現場防控效果,我中心在廣州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指導下,共派出20余名專業技術人員對越秀公園前期疫情防控措施效果進行了全面檢查和風險評估,①蚊媒孳生地調查:評估組分六個小組分別對越秀公園內各景區及景區周邊環境的蚊媒孳生地進行檢查。經統計,在公園內共檢查 1572個標準間,發現積水157宗,陽性41宗,標準間指數為2.61,(15平方空地為1個標準間),其中舊花圃工地、泳場、北秀湖、錦園、湖心亭、紀念堂后門對面,廣州市二中北圍墻等區域發現較多蚊媒孳生地和陽性積水。同時在部分景點仍可見成蚊活動,特別是籃球場周邊成蚊密度較高,達20只/人工小時以上。②現場防病宣傳教育調查:在公園內隨機調查261名游客,對登革熱相關知識“登革熱通過什么傳播”、“什么地方容易孳生蚊子”及“清除積水能否預防登革熱”的知曉率分別為 68.20%、75.48%和80.08%;登革熱預防與控制相關行為“家中種養水生植物”、“花瓶花盆更換天數正確”、“戶外活動使用驅蚊水”比例分別為33.72%、37.93%和20.69%。
2.6.3 加強宣傳教育 及時對疫點居民、學校師生進行健康教育,發放登革熱防治知識宣傳折頁和宣傳畫,做到家喻戶曉。對地段醫院加強登革熱知識的強化培訓,使臨床醫師提高警惕,及時發現可疑患者。
2.6.4 密切接觸者醫學觀察 采取綜合性控制措施后,經過一個最長潛伏期再未出現新發病例,疫情防控措施效果明顯。
蟲媒傳染病通過公共場所感染時有發生,據南方都市報2012年5月30日報道曾造成兩名阿婆死亡的恙蟲病再增一例死亡病例,一名遭恙蟲襲擊的7旬阿婆日前在廣醫二院死亡;加上廣州市第八人民醫院收治的一名長期在曉港公園打掃的女環衛工人,有其活動史的危重恙蟲病例共有5人,其中3人先后死亡[2];廣州日報2012年6月15日報道東莞長安鎮將軍山公園男童被恙蟲叮咬[3];廣州日報2012年8月1日報道兩名中山市逸仙湖公園清潔工前后一周內同時在公園被恙蟲叮咬事件已受到(中山)市衛生局的高度關注[4]。但通過公共場所感染登革熱病例,國內目前文獻較少報道,而隨著城市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將有更多的人流到公園休閑活動,應引起高度重視,今后應加強公共場所的宣傳教育和滅蚊殺蟲工作,降低病媒密度,減少蟲媒傳染病的發生。
[1]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登革熱診斷標準及處理原則[S].北京,2008:1-15.
[2] 王道斌,譚俊.恙蟲再奪廣州阿婆一命[N].南方都市報,2012-05-30(A08).
[3] 王鋒,劉滿元,汪萬里.郊游后高燒小心恙蟲病[N].廣州日報, 2012-06-15(DGA3).
[4] 幸琦昕.大規模滅鼠預防恙蟲病[N].廣州日報,2012-08-01(ZSA16).
R181.8
B
1673-5846(2014)01-0185-03
廣州市越秀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廣東廣州 510055
羅曉風(1962-),男,大學本科,副主任醫師,從事疾病預防控制。
肖曉玲(1966-),女,大學本科,副主任醫師,從事疾病預防控制。E-mail:yxqcdc@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