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倩 王暖鳳
經方治療寒濕痹阻型類風濕關節炎20例體會
王 倩 王暖鳳
目的就經方治療寒濕痹阻型類風濕關節炎20例體會進行探討。方法選擇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我院收治的40例寒濕痹阻型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將其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20例對照組患者給予單純的非甾體消炎鎮痛藥物治療;20例治療組患者給予桂枝芍藥知母湯治療。結果對照組總有效率為80%;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0%。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具有較為明顯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兩組患者在治療前后RF、CRP、ESR值都出現了較為明顯的下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結論經方治療寒濕痹阻型類風濕關節炎效果較佳,無不良反應及并發癥發生,深得患者及其家屬的認可,值得在臨床上大量推廣應用。
類風濕關節炎;濕痹阻型;桂枝芍藥知母湯
類風濕關節炎是一種臨床上易導致患者致殘的疾病,對于廣大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危害,目前來看,國內外醫學界還沒有較為合適的治療方法[1-4]。我院近年來對寒濕痹阻型類風濕關節炎行方桂枝芍藥知母湯治療,臨床療效較佳,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我院收治的40例寒濕痹阻型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其年齡31~73歲,平均年齡53.9歲,男12例,女28例。將其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20例。兩組患者在病情、病程、年齡、性別等方面具有可比性,無顯著性差異(P>0.05)。
1.2 診斷標準①類風濕因子呈現出陽性;②出現對稱性關節腫;③關節腫有3個以上;④ X線像改變;⑤皮下結節;⑥晨僵至少1h。
1.3 治療方法對照組患者給予單純的非甾體消炎鎮痛藥物治療,藥劑量按照患者病情的需要來進行選擇;治療組患者給予桂枝芍藥知母湯治療,方藥組成:薏苡仁30g、透骨草15g、生姜4片、白芍12g、桂枝10g、雞血藤30g、全蝎3g、知母10g、麻黃10g、南蛇藤(先煎)30g、炙甘草6g、附子(先煎)9g、防風10g、白術9g。辯證加減:骨質疏松者加淫羊藿、骨碎補;手足筋脈拘急者加木瓜15g;上肢關節痛甚加川芎10g、威靈仙15g、羌活10g;疼痛劇烈者加草烏10g、細辛3g;下肢關節痛甚加牛膝15g、獨活10g;關節局部腫脹者加白芥子10g、白僵蠶10g、浙貝母15g;病久關節畸形者加蜈蚣2條、炮山甲10g、尋骨風15g;關節僵直加露蜂房9g;每日1劑。水煎二次,分 2次口服。兩組患者的治療療程周期均1個月1個周期,2~3個周期對療程進行評價。在患者治療的過程中,停用其它藥物、禁食辛辣之品,如辣椒、蔥姜蒜、酒等。
1.4 療效標準[2]近期控制:ESR、RF恢復正常,關節功能恢復正常或得以較大程度改善,受累關節腫痛消失;顯效:ESR、RF基本恢復正常或者降低,關節功能明顯得以恢復,受累關節腫痛明顯好轉;有效:受累關節腫痛或者疼痛有所好轉;無效:受累關節腫痛無好轉。
2.1 總療效比較由表1可見,對照組總有效率為80%;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0%。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具有較為明顯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

表1 兩組臨床總療效的比較(n,%)
表2 兩組治療前、后ESR、CRP、RF的比較(±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ESR、CRP、RF的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
項目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治療組 對照組RF(mm/h) 2.25±0.74 1.85±0.41*2.28±0.81 1.92±0.46*CRP(mg/L) 21.32±9.64 8.57±3.43 20.17±9.64 9.02±5.70 ESR(mm/h) 78.17±18.68 23.75±12.35 76.12±16.5324.37±12.65
2.2 治療前后ESR、CRP、RF的比較 由表2可見,治療組和對照組患者在治療前后 RF、CRP、ESR值均出現了較為明顯的下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
類風濕關節炎(RA)簡稱類風關,屬自身免疫性結締組織疾病[5],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炎性關節疾病。桂枝芍藥知母湯原載于《金匱·中風歷節病脈癥》篇:“諸病肢節疼痛,身體尫痹,腳腫如脫,頭眩短氣,溫溫欲吐,桂枝芍藥知母湯主之。”現代藥理研究表明,上述藥物對人體免疫系統有不同的調節作用,并具有抗炎、鎮痛的功效[6-7]。總之,經方治療寒濕痹阻型類風濕關節炎效果較佳,無不良反應及并發癥發生,深得患者及其家屬的認可,值得在臨床上大量推廣應用[8]。
[1] 陳紅濤,張紅雨,譚劼,等.血清蛋白成分分析對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意義[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09(11).
[2] 王英春.124例類風濕關節炎患者血清蛋白電泳結果分析[J].中國實驗診斷學,2007(09).
[3] 于秀明,劉學明,侯云峰,等.類風濕性關節炎中醫辨證分型與實驗室指標的研究[J].中華中醫藥學刊,2007(07).
[4] 姜泉,蔣紅,曹煒,等.475例類風濕關節炎患者中醫臨床證候分析[J].中醫雜志,2007(03).
[5] 徐強,林昌松,劉清平,等.通痹合劑2號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臨床療效觀察[J].遼寧中醫雜志,2010(09).
[6] 查青林,何羿婷,盧毓雄,等.血小板數量與中西醫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療效關系的探討[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07(01).
[7] 張衛東,韓公明,梁華清.國內外對中藥附子成分與活性的研究[J].藥學實踐雜志,1996,14(2):91-95.
[8] 馬武開,鐘琴,姚血明,等.苗藥金烏健骨湯治療類風濕關節炎臨床觀察[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0(12).
R593.22
A
1673-5846(2014)01-0241-02
黑龍江省大慶油田總醫院,黑龍江大慶 16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