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文婷
摘 要:本土音樂與民族音樂有著割不斷的聯系,可以說本土音樂是民族音樂的土壤。我們泰州的本土音樂非常豐富,在音樂課堂中滲透本土音樂非常重要,能夠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能夠培養學生的音樂才能。
關鍵詞:音樂課堂 滲透本土 音樂
本土音樂與民族音樂有著割不斷的聯系,可以說本土音樂是民族音樂的土壤。例如,興化的《茅山號子》走進了中南海,泰興的《黃橋燒餅歌》唱響了大江南北,興化的《板橋道情》更是別具民間疾苦音樂的典型。然而,據調查幾乎很多青少年對本土音樂一無所知,或者是根本就不了解,或者認為其非常難聽,態度極為冷淡。音樂課程標準提出:“地方和學校應結合當地人文地理環境和民族文化傳統,開發具有地區、民族和學校特色的音樂課程資源。”可見本土音樂教育在現行教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是的,一個不會唱家鄉歌的人很難認為他是一個熱愛家鄉的人。我們泰州的本土音樂非常豐富。例如,興化的《茅山號子》、泰興的《黃橋燒餅歌》、興化的《板橋道情》都享譽海內外。在音樂課堂中滲透本土音樂顯得尤為必要,能夠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能夠拓寬學生的音樂視野,培養學生的音樂才能。
本土音樂文化可以說是豐富多彩,但我們一定要選擇代表性的音樂,讓學生在本土音樂的熏陶中引起情感共鳴。
一、創設本土氛圍,以感受體驗為主導
良好的學習氛圍是學生學習的先決條件,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應讓學生充分領略本土音樂的魅力。例如,我們把非物質文化茅山號子傳承人唱響同一首歌的舞臺視頻播放給學生看,把周杰倫學唱茅山號子的視頻給學生看,激發學生對本土音樂的熱愛。在蘇教版第九冊下第五單元“情系江淮”這一單元的教學中,先讓學生看舞臺版的表演錄像片段,了解號子的起源,然后讓學生用方言來介紹一下自己家鄉的美。教師課件出示泰州的名勝古跡、旅游勝地、風土人情圖片,讓學生進行歌詞的創編,再以號子的形式來演唱,課外延伸其他類型的號子。這樣一來,使學生進一步入情、入境地去體驗歌曲,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展了知識面,培養了學生的音樂才能,也讓音樂回歸了生活。
二、結合教材內容,以拓展比較為途徑
教材給我們提供了許多優秀的鄉土音樂資源。我們可以根據教材選取與之形式相似的本土音樂進行教學,在教學中我們可以采取拓展比較法學習本土音樂,使學生更容易理解音樂內容,從而激發學生學唱本土音樂。例如,七年級上冊音樂所要學習的京歌《我是中國人》,就可以把京劇介紹給學生,通過欣賞京劇的名段,從唱、念、做、打、行頭等知識點進行學習,使學生更簡單直接了解京劇,然后再學唱、討論、表演、創編,更進一步探索京劇的魅力所在。
三、滲透創新意識,以想象創造為目標
想象不僅能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樂趣,還會給我們的音樂帶來靈感和創造。新課程標準強調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因此,在本土音樂教學中,我們要把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放在首位,留給學生創造的機會與條件,為學生提供思維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在獲得音樂知識的同時,盡可能地發揮自己的創造才能。以泰興民謠《涼月子巴巴》為例,這首民謠節奏鮮明,富有韻律。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為民謠配上流暢的旋律,讓民謠與音樂有機結合,也可以編簡單的節奏并用打擊樂器伴奏,或者以小組合作的形式編配律動并進行表演。這樣不僅讓學生有更多機會接受音樂的熏陶,而且能啟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音樂來源于生活,讓學生到生活中尋找音樂是再適合不過的。只有書面的教學對了解本土音樂文化是非常有限的,學生很難真正做到理解掌握,更不用說對音樂的欣賞解析與再創作了。只有深入到民間藝術活動中,與本土音樂融為一體,更進一步地領悟音樂精髓所在,而非停留在好聽,好看的表面上,才能有所理解和創造。例如,讓學生回家尋找老一輩的藝人或是自己的長輩唱一些家鄉小調,表演地道的具有風土人情的地方戲,這會讓學生體驗本土音樂原汁原味的情趣。
本土音樂是民族音樂的土壤,是民族音樂的根,離開了本土音樂何談民族音樂呢?在教學中,加強本土音樂的教學與傳承我們有義不容辭的責任。我們每一個音樂教師有義務做好本土音樂的傳承人,讓本土音樂進入學生心靈,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我們要讓校園中到處都有本土音樂文化的氛圍,在校宣傳窗中,在音樂教室里,在孩子們的心里。相信只要我們堅持,本土音樂文化將會得到延續和發展,學生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會油然而生,學生的音樂才能會得到培養。
參考文獻:
[1]阿文興.論音樂教育在素質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保山
師專學報,2006(1).
[2]高杰.淺談中國的民族音樂[J].才智,2010(6).
[3]胡艷妍.獨創性與中國民族音樂關系[J].湖南科技學院學
報,2010(4).
[4]何圣單.關于民族音樂文化的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0
(13).
(江蘇省興化市西鮑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