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碧霞
摘 要:羅素曾說:“在一切道德品質之中,善良的本性在世界上是最需要的。”一個健康的孩子就好比一棵樹,必須以善良為根,正直為干,豐富的情感為蓬勃的枝丫,這樣才能結出美麗善良的果子。因此,我們應為幼兒創設友愛、親切的成長環境,幫助孩子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以身作則做好孩子的榜樣,在孩子的心里播下一顆善良的種子。
關鍵詞:善良;環境;人際關系;榜樣
盧梭認為:“當兒童只意識到他自身時,他的行為并無道德意義;只有在他的意識擴及自身以外時,他才第一步形成善惡的情操,第二步形成善惡的觀念。”兒童若只知自己的苦痛,而不知別人的苦痛,這不能成為有道德的人。因此,我們應當創設友愛的環境、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以身作則,引起他們的仁慈、善良、同情和寬厚之心,引起一切善的熱情,從而激勵幼兒知善、愛善、行善。
一、友愛的環境:善良和愛的源泉
環境對人的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為幼兒創設一個良好的環境,能觸發其善良的情感。因此,我們利用自然環境這本活的教材,萌發幼兒善良的愛意;在園里積極創造良好友愛的氛圍,讓他們在愉悅的環境中學習、生活,促使幼兒善意感的形成和發展。
(1)自然環境——活的教材。大自然是一本活的教材,是最好的學習教室。幼兒體驗大自然美麗之際,心靈得以凈化,善良的愛意得以萌發,對幼小的孩子而言,愛自然,愛小動物,進而延伸到愛家庭、老師、同伴及身邊的每一個人。因此,我們常利用幼兒園獨特的自然資源組織幼兒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春天的時候,帶著孩子走進種植園,親手澆澆水,施施肥,讓他們和植物親密對話,萌發他們熱愛自然的美好情感。秋天的時候,沐浴著和煦的陽光,讓孩子背起畫板,走進美麗的香山公園,勾勒美麗的家鄉。在創作的過程中萌發了對自然的感恩之情,獲得了真、善、美的感受。
(2)文化氛圍——情感的累積。善良的情感是良好行為的肥沃土壤,而培養幼兒良好的情感必須給孩子創設一個愛的氛圍。蘇霍姆林斯基強調,幼兒園集體中的氣氛應該是所有的人都能與其他每一個人有共同的感受,對每個人表現出的誠摯的關懷。因此,在幼兒園里,我們首先要有意識地為幼兒創設一個友善的環境。我們將師幼的集體照布置成相親相愛的幸福一家人。早晨幼兒、家長、教師來到幼兒園,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其樂融融幸福一家的情景。幼兒和同伴間、教師間的友善之情油然而生。在教室環境布置中,我們有意識地將各個游戲區布置得很溫馨,如在娃娃家張貼幼兒的全家福,在醫院里放上愛心凳……孩子們在這些活動區里,扮演爸爸媽媽照顧寶寶;扮演醫生認真愛護、安慰病人等。在這里,孩子們自然地進入了情感世界,不知不覺地受到了善良的熏陶。
二、和諧的關系:精神和意識的溫暖
友善似一縷清風,滌蕩人際間的煩惱;友善似一泓碧水,洗濯情感的泥污。幼兒在相互友善的交往中,學會了常懷愛人之心、常存為善之念、常有行善之舉。
(1)主動關切他人,體驗人與人之間的微妙情感。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孩子能意識到他身邊有別人,意識到他的行動能給他們帶來愉快,這對培養善良和人道,是非常重要的。”就是要讓孩子在精神上給人以溫暖的時候,自己也能從中感受快樂。因此,我們要教會孩子主動關切他人,體驗人與人之間微妙的關系。結合語言活動,選擇關心他人的故事講一講,例如,故事《微笑》《小鴨小雞》等,讓幼兒學會把快樂送給他人。結合社會活動“請讓我來幫助你”進行談話活動,萌發幼兒幫助他人的意識,并愿意主動關心、關愛親人和同伴。既增進了孩子們的友愛,還會在孩子一生中打下與人為善的烙印。
(2)相互間的精神交往,獲得道德上的充實。蘇霍姆林斯基認為,讓兒童相互交流知識、技能和思想,把自己的知識傳授給別人,不僅能激起兒童對知識的渴望,而且能幫助他們理解和認識自己,喚起他們彼此間相互了解的興趣。由此可以看出,孩子在交往中可喚起相互間友善的情感。因此,我們要從小在孩子心靈中播下愛的種子,從周圍的點點滴滴做起,引導孩子學會相互關心。例如,游戲時學會共同分享不搶奪;不小心碰到別人時說“對不起”;當自己被別人撞時,要知道原諒別人等。六一兒童節的時候,開展愛心淘寶節,鼓勵幼兒收集玩具、圖書等到幼兒園愛心義賣,在這里小朋友們可以交換分享自己的珍寶,向別人介紹自己的收藏,以最本真的方式表達自己。最后將自己賺來的錢捐送到愛心捐款箱里。幼兒平時的角色游戲得到社會實踐的同時,愛的種子在孩子們幼小的心靈中播下。在相互間的交往中,親身體驗了奉獻和給予的快樂。
三、榜樣的示范:心靈和情感的共鳴
榜樣是最好的老師,它是一種無聲的語言,教給人們許多書本上沒有的東西。有專家曾指出:幼兒通過榜樣比通過告誡學得更多。我們可以給他們提供好的典范來教給他們更多的東西,幼兒會熱切地模仿有道德的人的行為。不難看出,榜樣在幼兒成長過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因此,我們家長和孩子無時無刻都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
(1)家長的善舉——幼兒每天必照的鏡子。家庭是孩子出生后第一接觸的生活環境,是孩子的生活基地,也是孩子形成善良情感的搖籃。在家庭教育中,我們要從小對孩子的善舉行為,加以激勵,養成先人后己的道德品質。家長是孩子的一面鏡子,是孩子最經常最直接的模仿對象。家長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對孩子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家長要以自己好的言行教育影響幼兒。如:當別人遇到困難時,作父母的也要熱心地對他人表示你的關心,提供幫助,以自身的善良情感和行為感染和打動孩子,讓孩子知道:當一個人有困難時,我要像爸爸媽媽那樣去關心別人、幫助別人。
(2)教師的善意——幼兒每日必讀的書。教師是幼兒每日必讀的書,師幼之間的情感、態度,隨時對幼兒產生直接的影響。因此,教師特別需要注意自身的行為,為幼兒樹立正面的榜樣。要為孩子營造出平等、尊重的心理環境,關愛、和諧、友善的生活氛圍,接納關注每一位幼兒。在幼兒園里的生活、學習過程中,孩子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老師都要給予耐心地無微不至地關懷和幫助:孩子睡覺時,幫他們蓋蓋被子;戶外體育鍛煉時,時不時地摸摸孩子們有沒有出汗,提醒他們注意休息,及時穿脫衣服;孩子生病不舒服時,及時給予關心、問候……這些不經意的細節,往往能讓幼兒體驗到老師對他們慈母般的愛,幼兒也能從老師的言行中受到感染,學會關心別人。
此外,我們還可以利用典型的人物形象為孩子樹立榜樣。自古以來,有許多英雄人物是教育幼兒的優秀教材。在日常生活中,給孩子講講雷鋒的故事,孔融讓梨的故事等,激發孩子向他們學習的愿望,從而學會自覺地關心他人。
一顆小樹的成長,離不開陽光和雨露,離不開土壤和養料。一個健康的孩子就好比一棵樹,必須以善良為根,正直為干,豐富的情感為蓬勃的枝丫,這樣才能結出美麗善良的果子。孩子心中的愛,離不開老師的熏陶和教育。我們必須持之以恒地有意識地對孩子進行善良情感的教育,從點點滴滴的小事積累培養。設法讓孩子在接受愛的同時,懂得這份愛的珍貴。學會關心人,愛他人,從小就擁有一份善意的情感。
參考文獻:
[1]龐麗娟.幼兒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2]周兢.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解讀[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2002.
[3]武秀霞.同情:溝通教師與兒童心靈的藝術[J].學前教育研究,
2012(10).
(江蘇省張家港市南沙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