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娟
孩子間的“爭吵”,常見也常有,如何正確理解并給予恰當的誘導式教育,這是幼兒園一線教師關注的話題。
陶行知先生說:“教育是立國的根本。”“教育就是生活的改造。教育好比是火,火到的地方,必使這地方感受它的熱,熱到極點,便要起火‘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教育有這樣的力量。”孩子離開家庭來到幼兒園,和一大群同齡的孩子在一起生活、游戲,發生爭吵是常事。能力強的孩子他們能通過協商解決,而那些能力比較弱的孩子,由于受著生理、心理發育的限制,不會也沒有能力解決出現在面前的問題,他們往往采用回避、出言不遜等態度。縱觀孩子之間的“爭吵”現象,辯證分析,這些看上去消極的處事方法,其實對孩子交往能力的發展和心智的健康成長,有著成人施教所不能替代的重要意義。
一、爭吵讓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得到鍛煉
孩子間發生爭吵是常事,在爭吵中誰都想贏,誰都會開足腦筋、使出渾身的解數,想出所有能用到的理由。因此,在某種意義上說,爭吵是一種思想的交鋒,是斗智。孩子在這個過程中能得到鍛煉,豐富自己的詞匯量,提高語言表達能力。一些平時話少和因教師提問而怯場的孩子,在與同齡孩子爭吵時,往往面無懼色,變得口齒伶俐,思路敏捷,用語豐富。婷婷和冬冬平時都是比較內向的孩子,經常悶聲不吭,老師提問也經常是低著頭不說話。美術課上,孩子們都在專心地畫畫,突然傳來了爭吵聲。“你干什么要畫我的紙啊?”是婷婷的聲音。“我來幫你畫呀。”冬冬回道。“我不要你畫,我自己畫,你自己畫你自己的。”“我畫完了,老師說的好朋友之間要互相幫助。”冬冬說。婷婷一本正經地說:“老師說的,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我自己會畫的。”“好吧,那你畫吧。”由此可見,爭吵有利于鍛煉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當然,由于孩子詞匯較缺乏,語言表達能力普遍較差,他們不容易理解抽象的詞語,對于那些雖然具體但表達程度不同的詞語也難以區分,從而夸大了事實。“爭吵”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孩子運用語言的一種實踐,只要老師給予適當引導,對孩子的語言發展是有益的。
二、爭吵讓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得到提高
孩子爭吵的原因各種各樣,歸納起來,絕大多數的孩子認為:是別人的言行、舉止給自己帶來了痛苦或不快。在這個過程中,很多時候還沒等到教師去干預,旁觀的孩子已經做出了誰對誰錯的判斷。在一次自主游戲活動中,銀行里傳來了吵鬧聲,“是我先排在這里的,你插隊。”“不是,我本來就站在這里的,只是剛才走開了一下。”原來是明明和佳佳吵起來了。這時,旁邊游戲的好幾個孩子都圍了過去。“佳佳,你走開了只能重新排隊,不能再排這里的。”語欣說。“是呀是呀。”“明明就是你錯了。”……旁邊的孩子也附和著。佳佳聽了其他孩子的話,臉紅紅的,一聲不響地走到了隊伍后面排好了。試想,如果當時我發現后直接就過去叫他們排好隊,那么孩子是不是就少了一次鍛煉的機會呢?從這件小事可以看出,孩子年齡雖小,卻已有了一定的道德準則和美好情感。他們之所以發生爭吵,是因為起初都認為自己有理,這說明孩子已經有了一定的是非觀念,這種是非觀念雖然還比較膚淺,但是是很可貴的。
三、爭吵讓孩子自我控制的能力得到提升
孩子所產生的錯誤,很多是由于其生理和心理特點造成的。孩子大腦皮層的神經細胞容易興奮,加之其性情活潑、好奇心強,往往在新的刺激下會產生不合常規的現象。放學時間到了,孩子們都在整理自己的衣物準備回家了,突然傳來了吵鬧聲,“小華,你為什么推我呀?”是榕榕的聲音。“我沒有推你。”“你推了我還不承認,我要告訴老師去。”榕榕可能是被撞了一下挺疼的,再加上小華又不承認推她了,快哭出來了。小華看到榕榕快哭了,著急地說:“我真的沒有推你啊,我只是不小心撞到你了。”原來,剛才小華急著去拿自己的衣服,跑得太快,撞到了榕榕。我看到了,把小華悄悄拉到旁邊提醒他:“你撞到了榕榕應該怎么辦呢?”小華趕緊跑過去對榕榕說:“對不起,是我跑得太快,不小心撞到你了,我以后會注意的。”榕榕看到小華道歉了,就說:“沒關系。教室里不能跑快的。”孩子肢體運動的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發育不完善,控制能力較差,又處于具象思維為主的階段,所以行動缺乏明確的目的性,常會不假思索就行動,且行動帶有很大的沖動性。這些情況的存在,需要孩子在與同伴的爭吵過程中經受教育和鍛煉,從而學會自我控制,學會謙讓,知道如何約束自己,寬容別人等等。在教師不加以干預的情況下,孩子之間的爭吵還能讓他們學會和掌握一定的自己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
四、爭吵讓孩子人際交往能力得到培養
孩子之間的爭吵,是孩子人際交往中產生矛盾的表現。如果孩子之間始終和平相處,沒有矛盾沖突,反而缺少了鍛煉機會。因此,我們常常發現,有些孩子一分鐘前是“敵人”,一分鐘后又成了游戲伙伴。有一次游戲時,小吃店傳來了爭吵聲,“你搶我的筷子,還給我。”“我也來吃飯,也要用啊!”原來是小怡和俊俊吵起來了。只聽小怡說:“你搶我東西,我要告訴老師去。”“剛才你已經用了,現在該我用了。”“可是我還沒有用完啊。”小怡臉漲得紅紅的,毫不示弱地說。俊俊說:“老師說的大家要一起玩,你剛才玩過了,現在我玩。”旁邊的小朋友提醒說:“俊俊,你想玩,應該和小怡好好說的呀。”俊俊想了想,不好意思地說:“小怡,我們一起玩吧。”小怡聽了,就說:“好吧,那你先用筷子,我先用叉子好了,我們一起玩吧。”兩個孩子又一起開心地玩了起來,一場風波就這么平息了。孩子一般不會像成人那樣因利益沖突而長久記恨對方,在玩耍中,孩子的最大利益追求是玩得開心、盡興和獲得成功。為了這種利益,孩子可以馬上發生沖突,也可以馬上和好。這種爭吵,可以幫助孩子盡可能地掌握與伙伴友好相處的方法,促進孩子人際交往能力的發展。這樣才能夠讓孩子磨煉出交往的本領,能夠學到如何尊重對方,能快速懂得人際關系中應具備的品德,能學到愉快交往的方法。
陶行知先生曾經說:“生活即教育”是“要教人做人,要教人生活。健康是生活的出發點。”因此,并不是孩子的每一次爭吵都由著孩子自己去解決,成人也應當要適度地進行干預,因人而異、因事而異。在孩子發生爭吵時,成人應當細心地分析孩子心理,了解發生爭吵的原因,正確評判孩子的行為,注意給予適時正確的引導。可以先觀察一下孩子們在“吵什么”,讓孩子試著自己解決,如果解決不了,爭吵升級變為“罵人”時,那就要干預了。有時因為客觀原因造成一方行為影響了另一方利益,例如,大家一起去漱口,人多擁擠造成碰撞等,可以在孩子爭吵的間隙向雙方提出一個問題:“為什么會出現這種事?周圍的情況是什么樣的?……” 引導孩子去發現是因為客觀因素造成了大家的不愉快,從而彼此諒解。作為教師,不應當簡單地充當宣判是非的法官,而應當通過孩子們的爭吵和糾紛,去了解孩子心中的世界,從而幫助他們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孩子之間的“爭吵”,在認識其負面影響的同時,還應發現其存在的值得珍惜的對幼兒發展的積極意義。在孩子爭吵時,不僅僅是簡單、粗暴地干預、制止,當然也不能完全袖手旁觀,而是作為觀察者,發現再給予引導,適時進行干預。這樣既讓孩子學會了獨立解決問題的方式,也讓孩子在磨礪中學習、相處、成長。
(江蘇省張家港市南沙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