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寧

怎么才算是死亡?這是個聽上去簡單實際上很難回答的問題。1959年,法國學者P. 莫拉雷和M.戈隆在第23屆國際神經學會上首次提出“昏迷過度”的概念,他們的結論是,凡是被診斷為“昏迷過度”的病人,蘇醒的可能性幾乎為零。醫學界接受并認可了該提法。1966年,法國確定“腦死亡”為死亡標志。
1968年,在第22屆世界醫學大會上,美國哈佛醫學院腦死亡定義審查特別委員會提出以“腦功能不可逆性喪失”作為新的死亡標準,并制定了世界上第一個腦死亡診斷標準:
1.不可逆的深度昏迷;
2.自發呼吸停止;
3.腦干反射消失;
4.腦電波消失。
凡符合以上標準,并在24小時或72小時內反復檢查,結果無變化,即可宣告死亡。但需排除體溫過低(低于32.2℃)或剛服用過中樞神經系統抑制劑兩種情況。
此后,腦死亡正式替代傳統的沒有心跳、沒有呼吸、血壓為零等標準,成為醫學上界定死亡的標準。
然而,問題依然存在。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奧克蘭市一位13歲女孩賈西·麥克馬斯(Jahi McMath)在被醫生宣布腦死亡后,心臟仍在跳動,她的家人極力保持呼吸機工作,以保證她身體內的血液流動。美國邁阿密大學生物倫理學項目主任肯尼斯·古德曼(Kenneth Goodman)說:“這些功能并不意味著這個人是活著的。如果你已經腦死亡,那么你就死了,但是利用科技,我們可以讓你的身體進行一些你活著時能夠進行的活動。”
一些學者認為腦死亡的范疇是有問題的。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生物倫理學系的富蘭克林·米勒博士就指出:“有證據顯示,有的病人已經被確診腦死亡,身體卻被機械通氣系統維持了相當長的時間,展現出了一組生物學功能,包括循環和呼吸、控制體溫、 排泄廢物、愈合傷口、對抗感染,更戲劇性的是孕育胎兒(存在腦死亡的婦女懷孕的案例)?!?/p>
一些人認為維持意識只需要大腦新皮質,他們主張只用腦電活動的停止來定義死亡。最終,死亡的標準可能只會是認知的永久不可逆消失,以大腦皮層的死亡為標準。在當前和可以預知的醫療技術下,將死人的思想和人格恢復是沒有任何希望的。然而,目前世界上的很多地區已經采用了更加保守的死亡定義——整個大腦(而非僅僅是大腦新皮質)腦電活動的不可逆消失(例如美國的《統一死亡判定法案》)。
即使以整個大腦的死亡作為標準,腦死亡的判定也很復雜。世界各國都有關于“假死”的報道或傳說。比如某人已經被醫生認定死亡,在棺材里待了幾天又復活了。一名叫烏斯利的醫生在1895年聲稱,在英格蘭和威爾士,每年有多達2700人被活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