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廣文

一般說來,民心所表達的就是人民的思想、感情和意愿。民心期待是社會心理的重要表現形式,是社會發展的風向標。合理有效把握社會發展進程中的民心期待,對于社會的健康發展至關重要。當下我們所進行的全面深化改革是順應民心民意之舉。讓全體中國人共享改革成果,這是我們改革的總體價值訴求。然而應該看到,隨著改革的深化,民眾對改革的期望值也迅速上升,各種潛在的社會矛盾以集結的態勢凸顯出來。在這種背景下,注重對改革利益主體的分析,自覺把握改革時代的民心期待,就成為中國深化改革無法回避的話題。
習近平曾強調說“改革要從群眾最期盼的領域改起”。這也就是說,我們要努力去追問:在改革的大背景下,老百姓到底在想什么?通過這種問需于民、問計于民、問效于民,把全面深化改革的過程變成全民參與的過程,把蘊藏于百姓中的改革力量充分挖掘和釋放,我們才獲得了持續性改革的源頭活水,形成我們黨執政興國的無窮動力。
就社會日常生活層面來看,百姓關心和期待的是收入差距能否更小,教育能否更公平,看病能否更容易,日子能否更滋潤。但是與這些具體問題息息相關的,不外乎指向兩個最基本的問題:一是貪污腐敗;二是社會不公。這兩個問題亦可說是關系當前民心向背的兩大癥結,也是群眾反映最為強烈的問題。
貪污腐敗是任何社會都需鏟除的毒瘤。進入社會轉型期以來,中國的腐敗狀況不斷惡化,不僅造成了巨額經濟損失,構成了對政府合法性的嚴重挑戰,也形成了嚴重的社會污染,甚至動搖了老百姓對改革的信心。正如習近平同志所指出的:“腐敗涉及亡黨亡國問題?!彼?,應該嚴厲整治消極腐敗現象,堅決糾正損害群眾利益的不正之風。用最完備的制度和最嚴厲的法律來預防和懲治貪污腐敗行為,切實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為國家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
公平公正是社會最大的陽光工程,追求公平公正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中國改革的真正目標。從這個角度看,社會不公是當下中國最大的隱患。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必須堅持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從百姓的期待來看,公平公正首先的、也是最基本的是確保起點的公平公正問題——即讓人們能否站在同一個起跑線上參與競爭,彰顯自我個性與潛能。只有牢牢把握這一基本要求,才能切實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價值優勢、道義優勢與制度優勢。必須看到,追求公平的改革之路并非是一帆風順的。改革已進入深水區,改革的阻力可能來自壟斷企業、資本大鱷、既得利益集團甚至政府自身,這需要黨中央拿出超乎尋常的勇氣和魄力,時刻把“群眾最期盼的”價值訴求放在首位,讓公平公正的陽光照亮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
(作者為清華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導)
責編/劉建 美編/宋揚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