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奇

“余額寶的收益跌破5%了,理財通的收益也跌破5%了,還不如去買銀行理財產品呢,它們的收益現在比這些‘寶寶’們高。”葉倩在抱怨著目前規模最大的兩個互聯網理財產品的收益下降。
“這兩個產品背后都是貨幣基金,收益變動是很正常的事情,就算跌破4%也很正常,這也比放在銀行的活期存款獲得的收益高多了。”朋友這樣安慰葉倩。
葉倩在余額寶和理財通上投資資金超過20萬元,這些錢都是一年以上都不會用的錢。對于這樣一筆錢,都放在互聯網“寶寶”是否合適?對此,記者采訪了資深理財人士。
“寶寶”收益持續下降
在今年上演的互聯網“寶寶大戰”中,背后綁定的貨幣基金獲得了長足發展,今年2月份新增4700億元至1.42萬億元,成功取代股票基金,成為規模最大基金類別。不過,迅速龐大的“身軀”終于給貨幣基金帶來“不能承受之重”,被動了活期存款蛋糕的銀行用下調用戶轉賬限額等手段,開始圍剿這些“寶寶”。
有分析人士指出,隨著資金面的寬松,曾經為貨幣基金主要投資方向的銀行協議存款,也受到一些銀行的抵制。在此情況下,貨幣基金收益下降是在所難免的,而且這種下降趨勢可能會持續到年中。
記者查詢融360網站統計的數據顯示,截至5月19日,58款互聯網“寶寶”產品中,只有11款產品7日年化收益率超過5%,僅占統計數據的19%;超過80%的產品收益率跌破5%,甚至有一些產品的收益率跌破4%。
銀行理財產品或是不錯選擇
相對于“寶寶”們收益不斷降低,銀行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仍維持在一個相對穩定的水準,目前仍有不少產品收益率超過5%。
《投資與理財》記者通過銀率網查詢到,一些地方性銀行和農商行3個月以下的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甚至都超過了6%,天津銀行的一款41天的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達到了6.3%,廣發銀行的一款184天保本性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竟然達到了7.65%。
對此,有銀行理財經理對媒體表示,貨幣基金的收益率下降,必然會有一批“寶寶”購買者回流到銀行理財產品市場。
兩者結合,最大限度鎖定收益
有業內人士建議,對于中長期不用的大額資金,還是選擇高收益的銀行理財產品比較劃算,這樣可以很好地鎖定未來的收益,即使未來銀行理財產品整體收益下降,以前發售的產品大多會實現其預期收益率。
對于平時隨時會用的零錢,“寶寶”類產品的確是個不錯的選擇,目前大多互聯網“寶寶”類產品都開發了手機客戶端,可以隨時通過手機提現。另外,即使這類綁定貨幣基金的產品未來收益下降,仍比放在銀行當活期存款的收益劃算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