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楓
每次回家路過附近的一所小學校,總不免抬頭多看一眼教學樓上醒目的校訓—“玉不琢,不成器”。這六個字讓人感覺很好,貼切,不浮夸也不造作,比起通常的口號標語式,更能一語道出學校的真諦。歡快走出校門的孩子們,不正像一塊塊璞玉嗎,只有在良師的精心雕琢下,才能懷大才、成大器。
當然,這六個字的原本意思正是中國玉石文化建立的根本。
料、工、形、紋,賞玉、玩玉離不開這四個層面。但時下的人們對“料”的迷戀程度尤甚,“料”在很多人眼里成了評判玉器價值的第一標準。不能說這完全不正確,追求良材本是無可厚非之事,但一味如此就顯得有點偏執了,甚至不知不覺中就忘了當初是如何愛上玉石的。
紅山文化造型玄幻的c形龍、良渚文化奇特神秘的獸面像,商周佩玉的簡練靈動,戰漢玉雕的精工大氣,追唐風,逐宋韻,至明清則工無不巧、瑰麗繁華。幾千年的玉石文化,讓我們得以經歷曼妙的美的旅程,讓我們認識了美,更驚嘆于對美的創造。
“玉雖有美質,在于石間,不值良工琢磨,與瓦礫不別。”玉石的美雖然得益于材料本身的自然天成,但如果失去了精雕細琢,美的意義、美的厚度還有幾何呢?古代玉工日復一日、代代傳延、生生不息的切磋與琢磨凝煉了玉石之美,他們稱得上是玉石的“靈魂工程師”,有了他們的巧思、巧技,我們才能捕捉到玉石的魂魄。這是一門“琢”的藝術,這或許才是我們愛上玉石的源動力。
琢玉是化腐朽為神奇的過程。玉石的特性決定了琢制技藝的不易,從麻繩配合解玉砂一點點磨切,到砣具反復旋轉雕琢,每一件作品的問世都需要水滴石穿、鐵杵磨針的毅力。一個好的工匠就像學校里啟蒙的老師一樣,每一塊頑石都是他們的學生,耐心施教、不厭其煩,只有一點一滴將知識慢慢灌輸,才能百煉成鋼。因料施藝、剜臟去綹、化瑕為瑜,讓樸拙的雕工去完成精心設計的畫稿,這需要的又是工匠非凡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之所以我們要去欣賞治玉工藝的美,因為它帶給我們的是一種人類最原始的審美體驗。雕琢一塊美玉,包括了玉工對大自然的熱愛與敬畏,飛鳥、魚蟲、瑞獸,婉轉的花枝、雅致的林石,無不彰顯著自然之美。雕琢一塊美玉,也包含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一個個美好的祈愿就在玉工反復不斷的琢磨中滲透進了玉石的肌理。
一個“琢”字將玉石之美雕出了豐富的層次,對玉器的雕工我們應該抱有敬意。“料”與“工”孰輕孰重是一個具有爭議性的話題,但彼此之間其實是相輔相成并不矛盾的。在我們陶醉于光細潤澤的玉料的同時,不妨再深入體會一下玉石文化的內涵,從更高的層面去理解工藝的美,學會欣賞工藝的美,這是值得我們多去琢磨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