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嬌艷
(遵義師范學院 美術學院,貴州 遵義 563000)
“文革美術”是指從1966年開始到1976年結束的,被人們稱為“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那一場巨大災難中出現的中國美術作品。“文革”連環畫作為文革美術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十年的時間有1500種連環畫出版,總印數7億多冊,當時幾乎人手一份,成為那個年代不可替代的視覺符號。
1969年后,智取威虎山劇組發表了《努力塑造無產階級英雄人物的光輝形象——對塑造楊子榮等英雄形象的一些體會》(《紅旗》雜志1969年第11期),總結了其創作經驗,并把《文匯報》提出的“三個突出”簡化為“三突出”,將具體表述進一步修正為:“我們的經驗是需要注意‘三突出’: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至此,“三突出”的標準表述出爐,“三突出”的理論正式提出。“三突出”的提出使文藝創作者意識到文革時期的藝術創作需要尋求自己的規則、方式,同時也使廣大的藝術創作者得到怎樣才能適應新的時代創作要求的信息,知道自己應該怎樣創作符合“無產階級文藝創作的根本原則”的藝術作品,“三突出”得到廣泛的運用。
在那段政治狂熱的年代里,樣板戲連環畫如同樣板戲一樣,總是能夠給觀眾帶來激昂、強烈的感染力,這究竟是參與創作的畫家或是表演人員的激情的體現,還是形式本身具有的藝術魅力的緣故?我想表現形式也應該有值得肯定的地方。比如,為了“三突出”藝術形式的實現,藝術創作者們多使用特寫的模式進行創作,把主要英雄人物放在畫面最顯著的位置上,注意面部表情、動作細節的刻畫,強烈凸顯出主要英雄人物的光輝形象。所以,很多連環畫封面和內容都使用了這種模式。例如1971年7月,上海市新聞出版系統“五·七”干校,邱少云連環畫創作組編繪的《集體主義的英雄邱少云》,封面使用油畫的形式表現,畫面中心偏左的地方刻畫著邱少云匍匐在地的形象,左手緊握,目光怒視著前方,周圍冒著濃煙,面部表情的刻畫尤為突出,目光堅毅,眉毛緊蹙,僅是對其個人的描繪就能體現出我們所宣揚的革命主義精神。所以,突出英雄人物的特寫鏡頭的使用,使畫面的藝術形象更高大,更能達到宣傳的目的。1972年以后,各地陸續有一些傳統題材的連環畫出版,也有一些五六十年代的傳統連環畫再版,但無論是新出版的還是再版的此類連環畫,基本上都排除了作品中對善與美的贊揚主題,而是集中地強調了階級斗爭,如趙宏本與錢笑呆合作的《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為適應形勢的需要,再版時新添了一些圖畫。這時不再突出原版中孫悟空的機智靈敏,而是通過強化其形象,重新塑造了一個高大、威武的孫悟空形象,而白骨精的形象正如對階級斗爭中反面角色的塑造,狡猾、丑陋、險惡。孫悟空這種形象的重塑,雖然總體的畫幅還是原版,但是具有“文革”的時代性。至于新版的一些傳統題材的作品,其正面的人物形象普遍具有高大的特征,而反面人物形象則被故意丑化。另外,有些連環畫顏色在使用上很具有當時的時代特征,以接近年畫的語言來表現主題,其手法注重形象的細膩,把筆墨線條依附于對結構和空間轉折的處理上,并運用對比鮮明的色彩以紅色和深沉的黑色為主,用暖紅色的色調表達社會的蒸蒸日上和火紅的人民生活。除了象征以外,從視覺審美上,觀者也會收到紅色視覺吸引的訊號。這種視覺符號的形成無疑是適合當時政治的繪畫語言,是當時社會的需求的視覺符號。從作品的審美和思想性特征來看,這些作品幾乎沒有什么區別,然而由于畫家水平的不同,部分作品在遵循“三突出”的同時,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人物形象塑造的概念化,從而使這些作品具有較高的審美價值。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在1974年7月出版的戴敦邦繪制的《陳勝吳廣》,次年11月出版的《投降派宋江》,都是此類難得的優秀連環畫。
南朝謝赫“六法論”有“氣韻生動”、“骨法用筆”等美學觀點,在連環畫中仍然遵循這一美學原則。“氣韻生動”、“骨法用筆”在連環畫里多是指對線條的要求,其核心就是強調藝術要有活潑的生命感。旺絢秋從1947年即已開始連環畫的創作,“文革”時已經是大家都熟知的連環畫畫家了。他的《映山紅》反映的是一個赤腳醫生自學成才的勵志故事,表現手法上依然使用的是線描,畫面構圖布局,除了重視傳統繪畫的疏密關系,具有耐讀耐看的特點外,還把黑白的設計恰當地融入進去,同時畫面沿襲了中國畫傳統的繪畫表現技法,山水房屋表現出繪制者扎實的功底,人物的線描的表現轉折處多用方折的線條,這種線條正與主人翁的堅韌性格特點相協調。
陳谷長1964年從浙江美術學院畢業后便開始從事美術編輯工作,“文革”中他畫了《新松屯的后代》、《牧馬姑娘》等反映知青生活的連環畫。相較于五六十年代嚴謹的線描造型的連環畫,陳谷長的連環畫充分借鑒了傳統寫意人物的表現筆法,用輕松靈活的線條和筆墨來造型,形成了畫面黑白對比強烈的效果。畫家出于美術學院,受到過系統的造型訓練,所以他的連環畫能在寫意的筆法中顯示出寫實的精神。在《新松屯的后代》中,畫家用短而直的線條來塑造人物,造型簡單明快,具有鮮明的個人化特點,人物背景的刻畫,特別是山林樹木的刻畫,線條粗壯有力又不失變化,依稀可以看到潘天壽的影響。在文藝創作沉悶的“文革”期間,陳谷長的連環畫帶給人們一種爽朗、松透的感覺。另外,如顧炳鑫繪制的《向陽院的故事》、《英雄小八路》,巧妙利用線條的疏密、繁簡等變化,組織成豐富生動的畫面,尤其是圖畫中各種樹木、農作物、山石及其他場景的描繪,深入細致而生動自然,密密麻麻的樹葉、農作物的線條和人物的空白形成鮮明的對比,顯示出一種節奏感,引導人們視覺的跳躍,給人們留下難忘的印象。連環畫《金光大道》是由陳惠冠等五位畫家合作繪制,人民美術出版社于1972年9月出版的一套四冊長篇作品。其塑造了從舊社會到翻身做主人后,依然有著堅定的革命意志和路線的英雄人物高大泉的形象。這套作品以線描為主,結合黑白對比,這種黑白對比的使用突破了原有的純線的藝術魅力,大膽使用個性鮮明體現個人藝術素質的表現語言,有著質樸的繪畫風格,個性色彩厚重。我很陶醉和欣賞這種個性語言的抒發,藝術符號的確立和使用,體現繪者對藝術的個人見解和追求,只有形式和內容的高度結合才能使藝術流傳下去。令許多人難以忘記的《閃閃的紅星》,有江西人民出版社、天津人美版和黑龍江人民版等多個版本,出版的時間也都集中在1973年。其中,江西版本由陳水遠、夕淋繪,畫風樸實、細致,比較符合故事發生時的歷史環境和氣息;天津人美版署名為“北郊區文化館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是典型的“文革”署名方式,其畫線條厚重,人物造型嚴謹,動作有英雄化的夸張;黑龍江人民版的繪畫作者是揚沙和王純信,兩個人分別繪制了前后各60幅圖畫,繪畫用線與體面地表現相結合,較之天津人美版的更顯質樸,人物造型堅硬挺拔,尤其是背景的表現,在略微的裝飾性趣味中帶有北地的凜冽氣質。在刻畫人物形象的時候,正面人物的面部的刻畫除了濃眉圓眼之外,在線條的趣味上也加入了版畫的黑白理念,線條正如人物性格一樣剛勁有力,而反面人物的刻畫上則多是八字眉、三角眼,人物的動作設計上也是體現出狼狽、猥瑣的性格特點。此外,在傳統題材的繪制上,出現了一批優秀的連環畫家,如趙宏本、賀友直、顧炳鑫、劉旦宅、鄭家聲、王亦秋等,在圖畫繪制的質量上少有可比者,成為公認的“文革”連環畫精品的代表。戴敦邦的《陳勝吳廣》的繪制也是難得的優秀連環畫。《投降派宋江》在營造大規模的作戰場景上,除人物密集的線條之外,用大量的裝飾性煙霧來營造氣氛,從線條上也有了大疏大密的組織關系,使其更具有美學因素。1974年12月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秦始皇》是由戴敦邦繪制的,它所體現出來的繪畫風格是我喜歡的類型之一。人物造型嚴謹,線描和黑白關系結合起來,這種黑白關系不是素描的光影黑白,是與黑白木刻的手法相結合,體現出作者獨特的繪畫語言。連環畫大師賀友直在他的《對線描的幾點體會》中論及連環畫的線描藝術說“沒有自己的主觀意圖,只是如實地描繪對象,不但不會有自己的藝術個性,也不可能有形象的典型性”,充分體現出線描對于連環畫藝術的重要。
“文革”時期的連環畫受到很多限制,但是在這種環境下,偉大的藝術家們創作出了很多感人、能引人共鳴的優秀作品。我們在研究其可肯定的地方的時候,可以寬容點,正是這一時期的探索嘗試,為改革開放后連環畫的創作大放異彩提供了充分的借鑒和實踐經驗。很多現在很著名的畫家就是在那個年代成長和磨煉出來的。正是這個意義上,“文革”時期的連環畫成為新中國連環畫發展中的重要篇章。
[1]魯迅.“連環圖畫”辯護[A].南腔北調集[C].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
[2]賀友直.對線描的幾點體會[A].
[3]林敏,趙素行.中國倆幻化藝術文集[C].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7:390-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