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義 韋少雄
(1河池學院 經濟與管理學院;2河池學院 政治與歷史文化學院,廣西 宜州 546300)
對西部地區農民環境教育必要性與對策的探討
——以廣西河池市為例
張 義1韋少雄2
(1河池學院 經濟與管理學院;2河池學院 政治與歷史文化學院,廣西 宜州 546300)
本文以廣西河池市為例探討了西部地區農民環境教育相關問題。在該地區開展農民環境教育的必要性主要在于:農村自然環境日益惡化;農民環境意識淡薄;農民環境教育滯后。為加強西部地區農民環境教育,應從以下方面著手:堅持農村視角,保證農民環境教育內容的適切性;創新教育方式,提高農民環境教育的實效性;整合現有資源,打造立體化的農民環境教育陣地;堅持政府主導,鼓勵社會力量參與;與農民的切身利益聯系起來。
西部地區 農民環境教育 必要性 對策
1975 年,聯合國在貝爾格萊德召開國際環境教育大會,并且發表了 《貝爾格萊德憲章——環境教育的全球框架》,此宣言奠定了國際環境教育的綱領。之后,國際環境教育及其研究蓬勃發展。我國的環境教育始于1973年,但建立相關的環境教育組織和開展實質性的活動卻是在20世紀末期。與此相對應,國內對環境教育的研究在1992年之前很少,之后迅速增多。但當前對農村環境教育研究并不多,對農民環境教育研究更少,而對生態脆弱的西部地區農民環境教育的研究則更少見。
廣西河池市地處廣西西北部,境內主要地貌形態為巖溶峰叢洼地和巖溶峰林谷地,生態環境非常脆弱。它是廣西和全國有名的貧困地區,其境內11個縣市區有7個是國家級貧困縣。同時它是典型的少數民族地區,其境內居住著壯、漢、瑤、仫佬、毛南、苗、侗、水8個民族,有5個少數民族自治縣,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83.7%。以它為例研究西部農民的環境教育具有典型性。
(一)西部地區農村自然環境日益惡化。西部農村地區是生態脆弱區,同時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屏障,但如今成為我國生態環境破壞最嚴重的區域。造成這種破壞的主要原因有:(1)西部農村造紙廠、磚廠、采石廠、水泥廠等鄉鎮企業對農村環境的重度污染;(2)西部農村大量農藥、化肥及農用地膜等的不合理使用;(3)西部農村廣泛存在的傳統農業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嚴重破壞;(4)城市污染向西部農村的轉移。廣西河池市最突出的生態環境問題是石漠化嚴重。目前河池市石漠化面積達8530.13km2,占全區土地面積的25.5%和全區石山面積的38.6%。除此之外,該地區農村環境問題主要表現在飲用水安全問題嚴峻、生活污染日趨明顯、禽畜養殖污染加劇、鄉鎮企業污染凸顯、農業面源問題日趨嚴重等方面。要改善當地農村自然環境,開展農民環境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一環。
(二)西部地區農民環境意識淡薄。環境意識是人們對自身與環境關系的認識和反映,它包括人對環境的需要、目的、態度和價值觀等。環境意識是影響環境問題解決的重要主觀條件,環境保護的根本動力和環境問題的最終解決在于全民自覺參與,而全民自覺參與環境保護行動的基礎則是公眾環境意識的普遍強化。農村環境問題的出現與不斷加重,與農民環保意識薄弱有很大關系。通過對河池市宜州市洛巖村、六坡村的走訪調查,我們發現該地農民環境意識存在的問題主要體現在:(1)環境知識貧乏。例如,在問及“什么是溫室效應”時,能正確回答的只占總樣本人數的8.2%,回答完全不正確的占到了總樣本人數的86.9%;對于“什么是白色污染”,回答正確的只占總樣本人數的5.4%,回答完全不正確的占總樣本人數的67.5%。(2)環境保護態度不成熟。當問及“你愿意支付環境保護費用嗎”時,87.1%選擇“不愿意”,只有9.3%選擇“愿意”。調查樣本中,只有8.9%的人“愿意義務參加有關環境保護的宣傳活動”,而不愿意的高達80.4%。(3)環境保護預期水平較低。調查中發現,總樣本人數的89.5%選擇了“隨手丟棄”廢電池;選擇把生活垃圾“隨意堆放”的占76.3%;只有11.5%的人表示在購買洗衣粉時會首先考慮選擇無磷環保類型的洗衣粉。
(三)西部地區農民環境教育滯后。筆者通過調查走訪發現當地農民環境教育的問題突出表現在:(1)環境教育多流于形式,效果不顯著。當地農民環境教育活動大都局限于“走過場”形式,往往是“雷聲大雨點小”,多是以應付上級考核為主要目的,形式不外乎領導講話、派發傳單,形式主義和利益化趨勢明顯,環境教育效果可有可無。(2)環境教育師資緊缺。縣一級環保機構是我國最基層的環保系統。筆者調查的鄉鎮,沒有設置環境保護機構,也無相應管理人員,農民環境教育的師資非常缺乏。(3)環境教育傳播渠道不暢。當地農民接受環境教育的渠道主要有:電視、社區的宣傳欄、報紙書籍等讀物、政府舉辦的環境教育下鄉活動、社會公眾特別是民間環保組織舉辦的公益性活動。但無論哪一種都不甚理想:電視在當地農村的普及率較高,但有關環境保護的節目和新聞多不適合農民的特點和需要,缺乏實用性,在農村的收視率較低;80%的農村社區未設環保宣傳欄,設了環保宣傳欄的,張貼的也多是一些標語式口號,環境知識、技能和道德的宣傳偏少;各類出版物中缺乏針對農民的環境科普讀物;政府或志愿者組織的環境教育活動次數過少。(4)缺乏針對性強的環境教育教材。面向農村環境教育使用的材料基本上是一些全國意義上普遍使用的大眾環境教育教材。這些教材與農村居民的實際生活相去甚遠,很難反映農村環境的特色,更不能反映不同農村地域的環境特色。(5)缺少農民的真正參與。一些面向當地農村的環境教育活動看上去轟轟烈烈,但農民往往無動于衷,抱著好奇和看熱鬧的心態,很少真正參與。
西部地區生態脆弱,資源和環境承載力低,再加上交通不便和其他一些因素,使得該地區農村經濟普遍貧困,導致當地自然環境進一步惡化,使該地區陷入了環境惡化——經濟貧困的惡性循環。開展有效的農民環境教育是擺脫這一困境的重要方面,由于各種主客觀原因,當地農民環境教育的效果不太理想。下面對加強西部地區農民環境教育提出幾點建議。
(一)堅持農村視角,保證農民環境教育內容的適切性。目前農村環境教育都是從城市角度出發的,雖然開展了許多活動,但效果不是很好,不能與農村的實際環境聯系起來。因此,首先要注重區域特點,編寫本土化的培訓教材。作為生態脆弱型貧困地區,農民與環境有關的生產生活習俗等具有獨特性,國家統編教材難以反映這些地域特色。因此,在教育計劃制訂和教材編寫過程中應充分注重巖溶地區區域特色,使內容能夠真正體現當前的、現實的、具體的并能滿足人們意愿的情景,提高農民環境教育的針對性。其次,要挖掘本土知識中的生態思想,在農民環境教育中引入本土環境知識。本土知識是本土居民長期生活和發展過程中自主生產、享用和傳遞的知識體系,與本土居民的生存和發展環境及其歷史密不可分,是本土居民的共同精神財富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智力基礎與力量源泉。這些本土生態知識滲透著生態智慧,為人們良好的環境行為習慣提供了誘導框架,促使人們形成適合環境特點的生產生活方式。
(二)創新教育方式,提高農民環境教育的實效性。(1)從西部地區農民的視角,充分利用電視、廣播、掛圖、標語、宣傳墻報、警示牌、宣傳小冊子、環境科普讀物、幻燈、電影、文藝表演,以及環保咨詢、環保知識有獎問答、環保項目等多種農民喜聞樂見的形式開展生動活潑的環境教育。(2)加強中小學環境教育,利用“反哺”形式開展農民環境教育。生態脆弱的西部地區,應通過學校教育強化學生環保意識,讓學生給家長灌輸環境意識。可以通過“小手牽大手”活動,邀請家長與學生一道參與環保專題活動,通過家庭作業的形式讓學生把環境知識傳播給家長,由學生帶動家長培養綠色生活習慣等,實現中小學生對家長環境知識和意識的“反哺”,實現“教育一代人(青少年),帶動兩代人(指祖輩、父輩)”的目標。(3)依托環境治理工程項目,開展農民環境教育。各級政府在西部地區開展了許多重大的生態工程項目建設,這些項目在取得巨大社會效益的同時,也給當地農民帶來了經濟效益。因此,應依托這些項目,開展農民環境教育,使農民在參與項目獲得經濟收益的同時,增長環境知識,強化環境意識,進而指導環境行為。
(三)整合現有資源,打造立體化的農民環境教育陣地。(1)整合現有資源,開辟農民環境教育陣地。要依托區域內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農技推廣機構,以企業和民間科技服務組織為補充,建立以縣、鄉、村農技推廣服務體系和各類培訓機構為基礎的上下貫通的農民環境教育培訓體系。(2)構建數字化公共平臺,彌補農民環境教育資源的不足。生態脆弱型貧困區農民環境教育存在師資數量不足、素質不高和培訓人員難以覆蓋邊遠地區等現實問題,數字化和網絡化技術能夠在一定程度彌補這一不足。因此,要利用天網(衛星網)、地網(互聯網)和人網(各類培訓機構)三網合一的農業遠程教育公共服務平臺,開展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的農民環境教育培訓。(3)抓好隊伍全新重組,建立熟悉農民教育藝術的師資隊伍。高素質的農民環境教育師資隊伍是做好農民教育工作的重要保證,這方面恰恰是巖溶地區的薄弱環節。因此,要建設一支熟練掌握農民環境教育方法的本土化教師隊伍,培養他們掌握與農民對話和交流的藝術,并能夠站在農民立場上使用農民習慣的語言進行對話和交流,消除交流障礙。
(四)堅持政府主導,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我國農民環境教育還處在起步階段,農民的環境意識沒有自發形成,從獲取由現代科學技術帶來的經濟利益,到認識科學技術對環境的負面影響,從而自覺地保護生態環境,需要一個過程。因此,我國農民的環境教育必須自上而下地通過政府行為發動和推進,政府應在幫助農民解決溫飽問題的同時逐步普及有關生態環境知識和保護技術中發揮主導作用。但是,農民環境教育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單靠政府部門有些力不從心,需要社會各界的配合,政府應該調動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廣泛動員社會力量的參與,特別是鼓勵民間環保團體積極參與到農民環境教育中,使農民環境教育主體多元化,使農民環境教育成為全社會的共同事業。
(五)與農民的切身利益聯系起來。單純的環境教育效果不佳,要把環境教育同提高農民素質、科技興農和農村脫貧致富結合起來,這樣更容易獲得農村居民的歡迎和支持,更有利于開展環境教育。其結果不但能使農村生態環境得到改善,而且能提高農民的經濟收入,滿足農民的利益需求。
[1]張義,張合平,李豐生.近年來國內農村環境教育進展[J].中國農學通報,2010(17):427-433.
[2]蔣忠誠,李先琨,胡寶清,等.廣西巖溶山區石漠化及其綜合治理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3]《廣西環境保護叢書》編委會.廣西生態環境保護[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11.
[4]新時期592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名單http://www. cpad.gov.cn/data/2006/1119/article_331579.htm.
[5]韋可耀、溫遠濤.長壽之鄉河池行[M].貴州民族出版社,2002.
[6]王向東.中國西部農村地區公眾環境意識現狀與環境教育[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3.
[7]朱啟臻.農民環境意識的問題與對策[J].世界環境,2000(4):24-26.
[8]曹娟玲.農民環境教育初探[J].甘肅農業,2006(5):76-77.
[9]胡世凱,王金亮.農村環境教育問題初探[J].環境科學導刊,2011(4):27-30.
[10]周錦,孫杭生.江蘇省農民的環境意識調查與分析[J].中國農村觀察,2009(3):47-52.
[11]仰和芝,歐陽曉安.新農村建設中農村環境教育面臨的困境與對策——以江西省為例[J].農村經濟,2007(10):113-115.
[12]梁發祥,曹娟玲,羅衛國,等.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農民環境教育體系構建研究[J].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3):125-128.
廣西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課題“西部農村成人環境教育研究——以廣西河池地區為例”(2010C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