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 華
(四川師范大學,四川 成都 610068)
洛克的禮儀教育思想對我們的啟示
年 華
(四川師范大學,四川 成都 610068)
美好的禮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之一。洛克認為禮儀是紳士必不可少的美德之一。良好的禮儀是使人真正成為紳士并光彩奪目的唯一途徑。本文通過對洛克的禮儀教育思想的分析,闡述了洛克禮儀教育思想的基本內涵,針對有的地區不重視禮儀,孩子缺乏禮儀教育的現實問題,提出了必須重視禮儀教育,得到了禮儀教育的啟示,同時還詳細闡明了如何將洛克禮儀教育思想與中國禮儀教育實際相結合,對中國禮儀教育提出了建議。
洛克 禮儀教育 美德
約翰·洛克(John.locke,1632-1704)是17世紀英國資產階級著名的政治哲學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不僅提出了“白板說”,還提出了由體育、德育、智育三方面教育組成使人們得到和諧發展的教育體系,其教育思想主要體現在他所著的《教育漫話》一書中①。《教育漫話》一書于1693年出版,是英國幾個世紀以來最重要的一本教育哲學著作之一。在18世紀,這本書幾乎被翻譯成所有重要的歐洲語言,而洛克以后的幾乎每一位歐洲教育家,都承認這本書的價值和影響。《教育漫話》對教育的作用、目的、內容、方法途徑等都做了介紹。
洛克是唯物主義經驗論者,他堅決反對唯心主義的天賦觀念論,強調教育在紳士培養中的重要作用。洛克說:“我敢說我們日常所見的人中,他們之所以或好或壞,或有用或無用,十分之九都是他們的教育所決定的。人類之所以千差萬別,便是由于教育之故。”洛克充分肯定了教育的作用。
洛克認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養紳士。他提出紳士必須是有德行、有用、能干的人才,應該具備德行、智慧、禮儀和學問四種品質②。紳士教育的目的反映了英國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對新人培養規格的要求。
在《教育漫話》一書中,洛克認為教育的內容由三個方面組成:體育、德育和智育。他認為對紳士的教育應當從體、德、智三方面入手。體育是紳士教育的基礎,德育是紳士教育的靈魂,智育是紳士教育的輔助部分,它的作用在于更好地進行道德教育③。
洛克在該書中提出了許多可行的教育方法與途徑,比如以理服人;獎勵與懲罰相結合;尊重兒童與樹立榜樣;用游戲進行教學等④。還提出了許多有效的教育原則,比如早教原則;因材施教原則;順應自然與理性約束原則;獎懲結合的原則;寓教于樂原則,等等。
可以說《教育漫話》一書是洛克的心血之作,包含了教育方方面面的內容,下面我就從洛克提出的紳士教育中紳士必備品質之一的禮儀說起,探析洛克的禮儀教育思想。
洛克認為禮儀是紳士必不可少的美德之一。美德是一種寶藏,是一種精神上的寶藏,良好的禮儀是使它們光彩奪目的唯一途徑。“禮儀是在他(紳士)的一切別種美德之上的一層藻飾,使它們對他具有效用,去為他獲得一切和他接近的人的尊重與好感”⑤。平時我們往往說一個人受人歡迎,與他的舉止言談有關系,而舉止言談就是禮儀。禮儀說來簡單,但是做起來不那么簡單。比如見人打招呼,脫帽是必不可少的,但僅僅脫帽問好是不夠的,而應該斟酌對方的人品,根據當時的情境,使自己的言談、表情、動作、姿態、位置等全都合乎場合。這是要通過養成習慣、運用才能掌握的。洛克認為這些禮儀對于兒童來說很難掌握,是兒童力所不能及的,但是并不代表就可以放縱兒童,教導禮儀還是應及早。如果不從小正確引導,就會導致將來與人交往時還要擔心自己的行為、言談等是否適當,若不適當便會出現勉強、不自然、不優雅的樣子,動作與語言很難相互協助。正確引導兒童擁有好的禮儀的最好方式不是交談,而是在兒童身邊尋找好的伴侶(我認為洛克所說的伴侶就是榜樣)。伴侶數量可以是多個,比如兒童親密接觸的伴侶中有小肚雞腸、斤斤計較的人,這個兒童如果沒有受到其他伴侶這方面好的影響,那么他的心胸一定不夠寬廣。也就是說在兒童幼年時期,他的禮儀不會超越身邊所接觸的伴侶。
洛克認為禮儀不良有兩種:第一種是忸怩羞怯;第二種是行為不檢點和輕慢⑥。改善禮儀不良的毛病唯一的辦法是多與人交往。同時注意遵循一個原則:不要看不起自己,也不要看不起他人。首先,我們要看得起自己,看得起自己并不代表一味驕傲自大,而是充滿自信。在面對陌生人或者長者時,要盡量表現得自信些,不要羞怯,否則會導致自己表達出來的思想、言詞、表情、姿態等都紊亂不得體。其次,要看得起他人,尊重他人。為了避免看不起他人的情況出現,洛克認為有兩件事情是必要的,第一,要有不愿得罪他人的心;第二,要有表現那種心情的最受歡迎與最悅人的方法⑦。有了那種心情是禮貌,有了那種方法是得體。這些與地區地域的文化有關,我們要學會入鄉隨俗,觀察那些有教養的人們的舉止,從中學習,內化為自身禮儀。
與此同時,我們還應防止禮儀過繁。也就是說不要把他人不愿接受或感到不安的禮儀強加給他人。這種禮儀方式絕不是一種良好的禮儀,甚至會使他人感到厭煩。良好的禮儀的功用是使那些與我們交往的人感到安適與滿足。
洛克認為以下四種品質是與人們喜愛的社交禮儀不相容的。這四種不良的品質,無論哪一種產生,都會掩蓋禮儀的光輝⑧。我們應極力避免這四種品質的產生。
(一)粗暴
粗暴,即一個人對他人沒有禮貌,不顧及他人的立場、喜好、性格等,表現出對他人的不尊重,或者表現出自己粗魯、脾氣暴躁的劣根性。這種粗暴的品質是不分人的,無論是鄉村野夫,還是知識分子都可能擁有粗暴的不良品質。我們必須明白若存在這種不良品質,則很難與他人和睦相處,如果想擁有朋友,受到他人的尊重,就必須摒棄粗暴。
(二)輕蔑
輕蔑,即瞧不起他人。這種不良品質會表現在語言、動作、表情上。不論是誰受到輕蔑,都會發自內心地感到不愉快,從而對發出輕蔑的人產生厭惡感。因為沒有任何人心甘情愿被他人看不起。洛克認為要有良好禮儀的原則就是,看得起自己,也要看得起他人。
(三)非難別人
非難別人,就是故意找別人的錯處,并加以刁難,這是與良好禮儀相違背的。即使有的時候有些人會犯一些錯,但是沒有人愿意自己的錯誤被別人當眾指出,或者背著自己在他人面前曝光,一旦被曝光,內心就會感到不安,甚至會憤怒,最終將歸罪于非難自己的人。非難他人通常有兩種途徑,一種是嘲笑,另一種是反駁。嘲笑他人,也許在某種程度上會引起周圍人的共鳴,或者是給周圍人帶來歡笑,但是被嘲笑的人是什么樣的心態呢?也許就印證了那句古話,真想有個地縫鉆進去。反駁分為適當的和不適當的。如果在私下對方有過失,你出于善意委婉指出,并不到處宣揚,就是恰當的,這要注意方式方法,注意不要違反禮儀。如果在公開場所,反對別人的意見,糾正別人的錯誤,讓別人感到不受尊重,那么無論你的本意是什么,這種行為都是違背禮儀的,是非難別人的表現。
(四)刁難
刁難,常指不合時宜的,使人生氣的言行舉止,無論是受到他人的何種刁難,比如懷疑、不屑等都會讓人感到不安。不安會導致幸福感降低,失去幸福感,就無法與其建立良好的交往關系。
在我國,禮儀指的是在人際交往中約定俗成的律己、敬人的行為規范。禮:本義是敬神,引申為敬意的意思。儀:是禮的動作或方式,是外在形式。禮儀包括儀表、儀容、穿著、交往、溝通、語言等內容。
(一)認識禮儀的重要性
洛克認為禮儀應該及早抓起,而不是一味地后天補足。人的教育,不僅是為了人體質的健康、智力的發展,還要健全德行。禮儀就是德行的必備要素之一。我們不是生活在真空中,每天每時每刻都在與他人交往,而要讓對方感到自然、舒適,我們就要學會禮儀,比如如何尊重他人,一次脫帽、一次彎腰、一個微笑都要恰到好處。良好的禮儀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養成的,我們首先要認識到禮儀的重要性,其次要通過導師的教導,交往中的觀察,經驗的總結,真正對禮儀有所體會,但是光認識到禮儀的重要性是不夠的,還需要掌握禮儀的度。
(二)掌握禮儀的度
我認為禮儀是有“度”衡量的。洛克在《教育漫話》中提出不能禮儀過繁,我認為洛克所說的禮儀過繁就是超過了禮儀的限度。在平日生活中,我們在禮儀方面常會犯兩種錯誤:一種是禮儀不足,另一種是禮儀過度。禮儀不足,一般表現為沒有充分體現自己的紳士風度。舉個例子,一名學生在走廊上迎面碰到學校的老教授,通常情況下學生都會向教授問好,然后迅速閃開。不能說這位學生沒有禮儀,只能說禮儀不足。比剛才禮儀不足有所改進的做法應該是學生向教授問好(包括語言和微笑)后,側身走到走廊一邊,等教授離開后,再忙自己的事。如果遇到教授手持重物(比如書、本……),就應主動詢問教授是否需要幫忙。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也許在這個場景中你會用更好的禮儀應對。至于禮儀過度很好理解,通俗地說就是禮儀用得太多,而對方并不喜歡。禮儀的目的是更好地與人交往,不管是禮儀不足還是禮儀過度,都不利于人際交往。
(三)正確運用禮儀
認識到禮儀的重要性,就是要學著運用禮儀。在不同的場合,對不同的交往對象所使用的禮儀是存在差異的。比如,在長輩較多的場合,作為晚輩,你應該更加謙和,更加尊重長輩,向長輩虛心學習;在同輩的場合中更多的是互相尊重,交流思想,此時禮儀不能過度,否則會引起同輩的討厭。我總結了以下幾點,以供參考:
1.注意分析場合;
2.觀察交往對象;
3.把握禮儀的度;
4.運用禮儀要靈活。
禮儀不像書本上的知識,背下來就會了,它是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摸索應用的。
如何判斷你的禮儀是否適度,是否運用得當,就看你是否符合洛克所說的“凡是知道如何使得對方感到舒暢,而自己又不至于奴顏婢膝,降低身份的人,他就可以說是得到了處世的真訣,到處都會受到歡迎與重視”⑨。
注釋:
①李霞.不同視角下洛克的道德教育觀.集美大學學報,2009,Vol10,2.
②崔紹懷.論洛克《教育漫話》的教育思想.長春工業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12,Vol33,1.
③陳潔珂.淺析洛克的教育思想.湖北財經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1,Vol23,6.
④陳亞麗.洛克教育思想探析.集美大學學報,2002,Vol3,3.
⑤約翰·洛克著.傅任敢譯.教育漫話.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67.
⑥約翰·洛克著.傅任敢譯.教育漫話.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118.
⑦約翰·洛克著.傅任敢譯.教育漫話.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119.
⑧約翰·洛克著.傅任敢譯.教育漫話.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120.
⑨約翰·洛克著.傅任敢譯.教育漫話.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122.
[1]李霞.不同視角下洛克的道德教育觀[J].集美大學學報,2009,(10).
[2]崔紹懷.論洛克《教育漫話》的教育思想[J].長春工業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12,(33).
[3]陳潔珂.淺析洛克的教育思想[J].湖北財經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1,(6).
[4]陳亞麗.洛克教育思想探析[J].集美大學學報,2002,(3).
[5]約翰·洛克.教育漫話[M].傅任敢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
[6]李霞.洛克道德教育研究[J].哲學研究,2008,(3).
[7]約翰·洛克.教育漫話[M].徐誠,楊漢麟譯.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
[8]劉紅梅.洛克的教育思想及啟示[J].洛克的教育思想及啟示,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