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姿
(江蘇科技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蘇 鎮江 212000)
試述地方歷史文化資源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外實踐教學中的利用
——以江蘇鎮江為例
李英姿
(江蘇科技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蘇 鎮江 212000)
為落實黨和政府相關政策的規定,提高《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學實效性,培養優秀的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綱要”教學應該重視利用地方歷史文化資源開展課外實踐教學活動。因此,可以通過組織學生參觀歷史文化遺跡,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開展社會調查,追述校史、參與校園文化建設等方法,開展課外實踐教學活動,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地方歷史文化資源 課外實踐教學
作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中國近現代史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是一門以歷史為載體,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課程。因此,它既是歷史課,更是政治理論課。不論是歷史課還是政治理論課的課程性質,都要求貫徹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原則,將課程內容與社會實際特別是與當地社會經濟發展實際結合起來。在教學實踐中,為了更好地實現課程教學目的,在堅持以課堂教學為中心的前提下,筆者以歷史文化名城江蘇鎮江為例,充分挖掘和利用鎮江當地歷史文化資源,圍繞“綱要”課程相關內容輔助開設課外實踐教學。
(一)落實黨和政府相關政策的需要。
黨中央和國務院一貫重視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對地方歷史文化資源的利用,并制定了一系列了相關政策。1994年8月中共中央頒布的《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中指出,在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過程中,“要進行中國國情的教育”,“國情教育要同省情、市情、縣情的教育結合進行”[1]。所謂國情,是指一個國家的文化歷史傳統、自然地理環境、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及國際關系等各個方面的總和,是指某一個國家某個時期的基本情況。可見,“一個國家的歷史文化傳統”是我們了解國情的第一步,而“綱要”教學就是我們了解國情的重要途徑。高校在推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同時,還應了解包括地方歷史文化在內的省情、市情和縣情。正因為如此,《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明確要求:“各類學校可在寒暑假利用基地興辦‘冬令營’、‘夏令營’,還可以把有關的歷史事件、英烈事跡、建設成就編入黨課、團課和職工輪訓教材、學校的鄉土教材,貫穿到思想政治教育和課堂教學中去。”[1]
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指出,當前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應“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進大學生頭腦”[2]。這就要求教師在講授“綱要”等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時,不僅要抓好課堂教學,還要充分利用當地歷史文化資源,抓好課外實踐教學,組織學生參觀各類博物館、紀念館、展覽館、烈士陵園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時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2]。“意見”明確指出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把社會實踐納入學校教學總體規劃和教學大綱,規定學時和學分”;“積極探索和建立社會實踐與專業學習相結合、與服務社會相結合、與勤工助學相結合、與擇業就業相結合、與創新創業相結合的管理體制”[2],對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提出時間和任務的要求。
2013年1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強調:“黨的十八大提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拓展青少年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途徑。”[3]因此,注重發揮社會實踐的養成作用,完善實踐教育教學體系,開發實踐課程和活動課程,加強實踐育人基地建設,打造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因此,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大學社會實踐教育中,充分發揮社會實踐的導向作用,促進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形成,樹立為人民服務的人生價值觀。
(二)切實感受鎮江歷史,激發學生對綱要的學習興趣。
在“綱要”教學的過程中,曾經有一位同學問我:“老師,您這門課費不費流量?”這句話令我費解。后來該生給我解釋:“所謂費流量就是由于學生對該門課程不感興趣,所以上課的過程中,學生都在用手機上網,所以很費上網流量。”這個學生的問題令人深思。其實,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人數眾多,少則100多人,多則近200人。又由于學生專業、興趣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學生對這門課的學習熱情非常有限。為此,筆者做了一個調查,讓學生就“綱要”學習發表自己的看法。學生談了很多,但是比較集中的有以下幾個觀點:“這門課枯燥乏味”、“學習這門課沒有用”、“學習這門課與他們今后的生活沒有關系”。學生對于該門課程的看法,不得不讓我們反思“綱要”教學的有效性。在狹小的教室里,無論教師憑借什么手段,都不可能使學生理解,其實歷史的常識已經不經意地匯入他們的血液,時刻伴隨他們的左右。所以,讓學生走出去,開展必要的課外實踐教學就顯得十分重要。
利用地方歷史文化資源進行實踐教學在許多國家已經非常盛行。在西歐和澳大利亞,各類學校的歷史教師都十分重視讓學生進行當地歷史的資料搜集和編寫工作,以親身參與的方式,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為此,法國政府甚至規定每年9月的第三周周末為“歷史文化遺產日”。在這一天,全國11518處古跡、歷史建筑和國家行政機構免費開放。美國在20世紀60年代就有30個州的法律明文規定,學校必須開設本州的歷史的課程。在國內“綱要”教學過程中,地方歷史資源已經被許多專家和學者重視。
鎮江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文化資源的城市,該地區的文化不同于周邊地區南京的“金陵文化”,蘇錫常的“吳文化”和揚州的“維揚文化”,有自己獨特的文化特征。學生只有走出課堂,遍訪鎮江歷史文化遺跡、深入百姓生活、關注學校發展,才能對“綱要”學習感興趣,深刻理解該門課程開設的必要性。
(三)通過課外實踐教學活動,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綱要”的教學內容雖然是中國近現代百余年的歷史,但是它又不同于普通的歷史課,它的使命不僅是傳承歷史知識,總結歷史經驗,還要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2]。因此,“綱要”教學比一般歷史課要承載更大的歷史使命,要求教師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注意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然而,在進行“綱要“課外實踐教學活動時,必須認真分析學生的思想特點和社會影響因素,充分認識到當代大學生的思想特點與行為特征的積極的一面是:善于思考,崇尚理性,贊賞自主,有政治追求和信仰;對新事物具有極強的接受能力,喜歡追求時尚和新潮;尊重知識,成才欲望強烈;關注交往并樂于交往,喜歡在實踐活動中發展興趣,結交朋友;有社會責任感,關注時事,熱衷于研討社會問題。但也存在消極的一方面,如多樣化思潮引發迷失和信仰危機;社會不公平現象造成誠信缺失;市場競爭和就業難帶來心理畏懼;經濟快速發展激起功利取向”[4]。這就要求“綱要”教學因勢利導,通過組織課外實踐教學充分發揚當代大學生喜歡在實踐活動中發展興趣、關注時事和熱衷于研討社會問題等積極方面的特點,盡量避免大學生消極的因素,以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而且,“綱要”教學一般在大學一年級開設,剛剛進入大學校門的大多數學生對大學教育充滿憧憬,但也有一些學生存在消極抵觸情緒,如對自己所讀高校不甚滿意、對自己的前途悲觀失望以至于對整個社會感到失望,等等。這些消極情緒大多是因為學生年紀輕、社會閱歷不足而造成的,可以通過組織“綱要”課外實踐教學得以改善和化解。學生通過積極參與課外實踐教學活動,切實感受當下現實,回顧歷史,感悟人生,使自己的思想迅速成熟起來,從而改變以往對整個世界和人生的不正確的觀點和看法。
(一)組織學生參觀歷史文化遺跡,尤其是紅色革命遺跡。
鎮江有著非常豐富而又獨特的歷史文化資源,它不僅是吳文化的重要發源地,而且是六朝文化的中心,更是古代漕運的重要樞紐。鎮江處于京杭大運河和長江的交匯處,是古代漕運的樞紐。2009年江蘇省鎮江發現了13個宋元糧倉,作為運河漕運樞紐的實證,該項目也因此而入圍了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而且,鎮江有著豐富的宗教文化資源。作為一個具有3000多年歷史的中國歷史文化名城,鎮江的宗教文化古老深厚,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和天主教五大宗教齊全。鎮江茅山道院是中國道教正一道上清派的祖庭,被道教列為“第八通天,第一福地”。2012年10月,江蘇13古剎入選“中華佛教100名寺”,其中鎮江的定慧寺、金山寺、隆昌寺入選。另外,鎮江還有著比較獨特的隱士文化。歷史眾多文人墨客都曾在鎮江隱居。如東漢末年,名士焦光結草為廬,隱居焦山;南朝音樂家戴顒不求士祿,中年隱居南山;六朝齊梁時的陶弘景,自號華陽隱居,歸茅山隱居達44年;六朝梁代昭明太子蕭統,隱居鎮江南山編撰《文選》;北宋米芾和米友仁父子在鎮江創作了許多獨特的米氏山水畫;沈括于57歲隱居夢溪園,并完成科學巨著《夢溪筆談》等。
對于“綱要”教學來說,更重要的歷史文化資源當屬紅色革命遺跡。學生在進行所處區域經典尋訪的過程中,不僅獲得了直觀的認識,了解了自身的責任,而且更激發了愛國熱情。在幾千年的歷史畫卷中,鎮江人民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的大無畏的愛國主義精神得到充分體現。1911年鎮江人趙聲(伯先)和黃興共同領導的廣州起義失敗后,趙聲在香港病逝,歸葬鎮江故里。1911年11月,林述慶、李竟成在鎮江組織新軍舉行反清起義,鎮江光復后,鎮江駐軍即配合浙滬等地軍隊進攻張勛固守的南京,鎮江軍隊奮勇戰斗。1938年6月,粟裕利用有利地形,在鎮江韋崗指揮了伏擊日寇軍車的“韋崗戰役”,取得了新四軍挺進江南敵后第一仗的勝利。陳毅、粟裕在句容茅山開辟了蘇南敵后最早的抗日根據地。鎮江地區有很多革命遺跡,如圌山塔、新四軍紀念館、賀甲戰斗紀念館、許杏虎烈士故居、鎮江伯先公園等。這些“紅色資源”是近代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斗爭的直接體現,是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進行革命斗爭的偉大精神的物質載體,這些資料內容真實、信息鮮活,同時又具有鮮明的價值導向,為“綱要”教學提供了優質的課外教學資源。
(二)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培養公民意識。
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加強公民意識教育,樹立社會主義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理念”;十八大報告也指出要“推進公民道德建設工程”。在當前的背景下,公民意識的培養已然成為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一項重大任務。
大學生不僅要走訪歷史文化遺跡,還要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培養公民意識。在實踐中,積極參與社會建設是大學生公民意識教育十分有效的手段。學生通過大型青年志愿者活動、參觀考察、“三下鄉”活動、社區法律咨詢服務、學生干部進村進社區、企業交流實習等實踐活動,強調將知識的學習與鼓勵調查、討論和參與有機結合起來,以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和能力,培養大學生的公民意識,達到知行合一的效果。因此,“綱要”教學更應引導學生深入社會,積極投身社會實踐,開展參與式觀察和服務式體驗,在實踐中砥礪品質、錘煉作風,在實踐中發現新知、運用真知,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增長才干,不斷提高實踐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公民意識,彰顯社會責任感,增強社會擔當。
(三)進行社會調查。
“綱要”課的重要特色是用歷史的眼光思考現實,因此,在實踐教學中應該引導學生廣泛地與社會接觸,進行相應的社會調查研究。社會調查的完整過程包括資料收集、實地調研、撰寫報告、匯總討論等環節。通過完成某個問題的社會調查,增強學生理論聯系實踐的能力,更好地提高學生自身的理論和思想素質水平。
鎮江是古代漕運的重要樞紐,擁有具有重要的戰略位置,所以清朝政府曾經派一支八旗部隊駐守于此。2009年鎮江市發現了13個宋元糧倉,證明了鎮江是古運河漕運的樞紐。以此為調查對象,讓學生追尋“活著的歷史”,走訪鎮江的老街巷,看是否可以尋找到當年八旗駐守的遺跡。親臨宋明糧倉和西津渡的古渡口遺址,讓學生實地調查,從歷史的視角得出改進現實的結論,以便培養學生關心周圍自然環境、關心社會發展,增強歷史責任感。
香醋是鎮江的特產。1840年10月,鎮江城最早的一家專業醬醋作坊——朱恒順糟坊,創辦人是朱兆懷。在鴉片戰爭的硝煙中悄然開張,抗日戰爭時幾近停產,建國之后煥發生機到改革開放的大發展,可以說,恒順醬醋廠百余年的興衰發展史從一個側面展現了中國近現代史曲折發展的過程。以此為調查對象,讓學生到檔案館查找近代以來鎮江香醋發展的歷史,并結合對當代制醋人的采訪,以歷史和現實相結合的眼光,看待鎮江香醋的興衰發展的歷史,進而使學生深刻理解“三個選擇”的必然性。
(四)利用地方歷史或特色校史的校內實踐基地,參與校園文化建設。
開展校史追述知識競賽和參觀校史展覽廳、本校模范人物、優秀校友事跡展覽廳等,讓學生通過學校的小歷史來感知國家和民族命運的大歷史,認識到學校的發展、前途與國家民族命運休戚相關,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自覺培養接班人的意識,由此激發學生愛國愛校情感。
學校應該配合“綱要”的課外實踐教學,因勢利導地開展多種校園文化建設。如組織宿舍、教室和食堂的文化建設,在學生最熟悉的地方創建一個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在重大歷史紀念日有意識地策劃一些相關的活動,使學生在參與過程中切身感受歷史和現實;在學校網頁上開設與鎮江地區歷史文化資源相關的欄目,建設好地方紅色文化資源的網絡陣地。將“綱要”課外實踐教學自然地與校園的文化建設結合起來,吸引學生主動參與,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積極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
在當今經濟飛速發展的社會里,優質課程的開展需要教師創新思路,尤其是“綱要”教學,過往的歷史既無聲又無形,所以“綱要”教學更應該利用既有的歷史文化資源積極開展課外實踐教學活動。江蘇鎮江擁有豐富而有獨特的歷史文化資源,為開展新型教學實踐活動提供了契機,教師應該充分利用這些資源,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作出貢獻。
[1]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獻選編:1978-2008[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196-198.
[2]國務院法制辦公室.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典[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1:505-507.
[3]人民出版社.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4]趙迎歡等.當代大學生特點及環境影響研究報告[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0(1):108-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