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璐
(新疆財經大學國際經貿學院,新疆烏魯木齊830012)
全球反傾銷調查數量在2001—2012年整體趨于下降,但有回升跡象。主要原因在于世貿組織對各國反傾銷行為約束比較軟弱。反傾銷規則的這種軟弱性使反傾銷與世界經濟形勢的起伏緊密相連,每當世界經濟形勢低迷時,反傾銷往往成為世界各國實施貿易保護的首選方案。而對華反傾銷調查數呈現出先升后降趨勢,國外對華反傾銷占世界反傾銷總數的比重由2001年的14%升至2007年的37%,達到峰值。隨后這一比例開始下降,到2012年下降至21.7%,這一比重雖在下降,但近十年這一比重均保持在20%以上。從反傾銷執行率來看,平均在50%以上,有些年份超過100%,主要原因在于反傾銷立案調查到裁決后實施反傾銷措施具有時滯性,這充分說明了我國成為全球反傾銷調查首要目標國,遭受反傾銷調查的數量遠遠超過其他國家的原因。
一是世界經濟低迷,為刺激本國經濟增長,導致各國對本國產業的保護力度不斷加強。傳統的貿易保護措施已逐漸取消,而反傾銷措施是世貿組織所允許使用的反對不公平貿易、保護本國產業的合法措施之一,加之反傾銷行為的軟弱性,因此被許多國家廣泛使用;二是中國企業在面對反傾銷調查時,大都采取“消極避戰”的態度,助長了國外對華反傾銷的氣焰。
國外對華反傾銷產品主要集中于賤金屬、化工、機電、紡織等領域,而這些產品正是我國出口最多、具有競爭優勢的產品。其中,遭遇反傾銷最多的賤金屬及其制品、化工產品和機電設備占57%。其相關產業的共同特征是:固定投入高、行業規模大,都屬于資本密集型產業。這些行業資本規模較大,一旦開始運行,適應市場供求變化的調整能力較差,因此需要一定的保護,這是造成賤金屬、化工等行業遭受反傾銷案較多的重要原因。2012年9月6日,歐盟委員會公布對中國光伏電池發起反傾銷調查,涉案金額超過200億美元,折合人民幣近1300億元,涉及100多家中國企業,這是迄今對我國最大規模的貿易訴訟,也是全球涉案金額最大的貿易爭端。由于中國光伏企業占據歐洲市場70%的份額,一旦實施高額反傾銷稅,中國光伏企業將面臨3500億元的產值損失、超過2000億元的不良貸款風險和超過50萬人口的直接失業。
1995—2012年共有32個國家(地區)對華發起反傾銷調查,其中印度以154件位居第一,占對中國反傾銷調查總數的17%。主要原因在于印度是世界頭號反傾銷大國,1995—2012年除對中國外,印度對韓國、中國臺灣、印尼、泰國、歐盟都發起了較多的反傾銷調查。
目前,發展中國家已成為對華反傾銷調查的主力軍。在對華發起反傾銷調查前十的國家或地區中,發展中國家共發起436件,遠比發達國家發起的合計數(290件)多。主要原因:一是中國與大多數發展中國家有著相似的產業發展水平和產業結構,特別是在出口商品、出口市場上高度相似,從而導致激烈的競爭,由于中國企業具有勞動生產率高的優勢,其他發展中國家害怕其產品爭奪國際市場份額,所以更多對中國產品發起反傾銷調查;二是反傾銷的貿易轉移效應。出于對貿易轉移的擔心,當第一國對某一產品實施反傾銷后,相繼可能會有多個國家對同一產品發起反傾銷調查。例如,巴西2008年12月針對中國鞋類發起反傾銷調查,因為擔心對巴西市場減少的出口“轉移”至本國市場,阿根廷在2009年3月對中國鞋類發起調查,加拿大在2009年2月也對中國鞋類發起反傾銷調查。
中國發起反傾銷數量整體呈遞減趨勢,特別是2010—2012年中國發起反傾銷數量僅為8起、5起、9起。相較國外對華反傾銷調查在世界總數的占比,中國發起數占世界的比重極低,均在10%以下。從反傾銷執行率來看,也呈現一定的波動性。其中2003年、2006年、2007年、2010年和2011年反傾銷執行率均大于100萬,反映了中國對外反傾銷措施案件數量超過了當年的反傾銷調查案件數量,原因是之前對外發起的部分反傾銷調查案件分別延至這五個年份才實施措施,其中以2007年為最,該年的反傾銷措施案件數超出了反傾銷調查案件數8起。
中國發起反傾銷數量甚少的主要原因首先在于采取反傾銷措施后未能達到貿易救濟的效果。相反,遭受反傾銷的案件數量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呈上升趨勢;其次是反傾銷立法存在不足且不夠完善。表現在其立法層次較低,僅是行政法規,權威性不足,對損害認定不夠明確,反規避措施缺乏可操作性,與《WTO反傾銷協議》要求存在差距等;第三是企業在反傾銷過程中存在誤區。我國多數企業提起反傾銷調查的主體意識不強,許多企業在進口商品傾銷帶來的嚴重損害面前,往往因為對相關法律不熟悉、考慮到高額訴訟費用或缺乏必要的反傾銷人才等原因,未能主動向政府有關部門提起反傾銷調查申請。部分企業甚至誤認為反傾銷是政府的責任,不能把握最佳的立案時機。還有的企業在提起反傾銷申訴過程中不能提供充足的證據進而影響最終裁決。
從中國發起反傾銷涉案產品的行業分布數據來看,所涉行業均為國內產業集中度(壟斷程度)較高的行業。如我國化工行業,1995—2012年累計對外發起反傾銷調查案件就高達116起,占中國發起數量總數的14%。這是因為化工行業具有以下特征:進口依存度較高;產業鏈環環相扣,上游產品的漲價波及下游產品的成本,迅速轉移至下游企業且不易被集中度較高的市場分散,因此整個產業鏈時常會依次發起反傾銷調查。而且化工行業進入壁壘較高,因而導致該行業企業相對較少,但規模較大,各企業產量及市場份額較大,使得該行業呈現出共同發起反傾銷的態勢。而我國其他行業并不具備像化工行業這樣發起反傾銷的環境條件,對外反傾銷意識淡薄,對國內及國際反傾銷法律不夠熟悉,不能充分運用各種國際貿易規則,從而導致了我國整體發起反傾銷調查的能力較低。
我國對外發起反傾銷調查最多的產業是資本密集型產業,而在技術密集型以及勞動密集型產業則相對較少。主要原因是我國的資本密集型產業相對薄弱,對外依存度較高,在相對薄弱的資本密集型產業發起反傾銷調查是對我國相關產業的一種保護。
1995—2012年我國共對26個國家發起反傾銷調查,發起的對象主要集中在美國(36起)、日本(34起)、韓國(32起)。這些國家都是我國的重要貿易伙伴國,貿易量越多,被反傾銷的概率越高。其次,我國反傾銷措施集中于少數發達國家(地區),而對于發展中國家(地區)則相對較少,主要原因:一是我國對日本、韓國貿易逆差較大,我國與美國、歐盟經貿活動交往密切,雖然存在順差但絕對進口量多;二是為了保護我國相對弱勢產業及保護就業率,希望通過發起報復性反傾銷來抑制發達國家對我國越來越嚴重的反傾銷調查。但發達國家反傾銷立法完善,對于應對反傾銷有較為成熟有效的措施,而且發達國家經濟基礎雄厚,對于反傾銷的調查結果有較強的承受能力。
從國外對華與中國對外反傾銷情況對比來看,中國對外發起的反傾銷調查明顯少于國外對華反傾銷調查數量。國外對華反傾銷調查占世界反傾銷調查總數的28%,中國對外反傾銷調查僅占7%;從產業種類看,國外對華反傾銷調查以勞動密集型為主,而中國對外反傾銷調查以資本密集型為主;從國別分布來看,國外對華反傾銷以印度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成為對華反傾銷調查的主力,中國對外反傾銷以發達國家為主。歸結最主要原因還是在于中國反傾銷專業人才缺乏,“消極避戰”,從而形成惡性連鎖反應,同時發起反傾銷調查的企業主體意識不強,不能把握最佳的立案時機。因此,今后中國要加快制定與完善反傾銷立法,創新應對反傾銷戰略體系,培養反傾銷專業人才,積極應訴與起訴,提高我國企業應對和發起反傾銷的主動性,加強自我保護意識,熟練運用反傾銷規則。
[1]馮巨章.對華反傾銷的趨勢——國別分布與產品結構:1995—2008[J].國際經貿探索,2010(1).
[2]周灝.WTO時代中國遭受反傾銷的國別和商品結構分析[J].財貿經濟,2007(2).
[3]劉愛東,沈紅柳.我國對外反傾銷案件的統計分析與啟示[J].山東財政學院學報,2013(4).
[4]張蕾.我國對外反傾銷現狀與思考[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