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秀娟


在中國汽車發展過程中避免不了抄襲、模仿、摸索這些關鍵字,隨著自主品牌對于汽車設計的重視,我們有理由去期待未來自主品牌能給我們帶來為之一亮的屬于中國的汽車設計。
近年來,中國的汽車工業里掀起了一股設計熱潮。這并沒有出乎人們的預料。一方面,中國已經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汽車市場并持續保持增長。另一方面,設計美學是汽車的重要賣點,也是消費者選擇汽車產品的主要依據之一。在大部分情況下,汽車并不僅僅是一件交通工具,它還可以成為身份的象征、玩具、吸引異性的籌碼等更多角色。毫無疑問,設計本身對于汽車產品來說非常重要,中國的車企也很清楚這一點,并且在這方面投入了大量資本。
那么,目前我國的汽車設計現狀到底是怎樣的一種市場形態,它又將走向何處?
本土汽車設計機構百花齊放
眾所周知,國際上主要的汽車設計公司大都集中在歐洲,尤其是在意大利。除了大家所熟知的喬治亞羅I.DE.A外,還有賓尼法瑞納、博通和Zagato等。這些設計公司在業內均有較高的威望,其各自的設計風格也相對明顯。這幾家意大利的設計公司幾乎包攬了全球近六成的汽車設計外包業務。
此外,英國皇家設計學院、美國藝術設計中心(Art Center)和德國普福爾茨海姆(Pforzheim)設計中心則分別代表了英美德最高的汽車設計水準。與意大利的設計公司不同,這三家企業更著眼于未來車型的開發。那么,在國外設計公司,尤其是意大利設計公司的擠壓下,又有多少國內設計公司能存活下來?
目前國內規模較大的汽車設計公司有上海泛亞汽車、同濟同捷、漢風設計、北京阿爾特(前身是精衛設計)、長城華冠、安徽的佳景汽車等公司。其實,這幾家汽車設計公司只是國內數百家規模大大小小的汽車設計公司的一份子而已。這些公司有的是整車設計包括CAE分析,也有底盤與技術上的專攻。營銷設計方面,在品牌營銷而出名的上海通用和上海大眾身邊,總有一群各司其職的臺灣人組成的營銷團隊在推動。
泛亞汽車技術設計中心
泛亞汽車技術中心(Pan Asia Technical Automotive Center 簡稱PATAC)是一家由通用汽車和上海汽車工業(集團)總公司雙方共同投資5000萬美元設立的,雙方各占50%的合資汽車技術與設計中心,不過分的說,它在通用汽車為中國量身打造的工程中扮演決定性的角色。
作為一家完全獨立于其母公司的企業實體,泛亞不僅為通用汽車和上汽(集團)服務,也為中國和亞太地區的其他汽車企業提供汽車工程服務。如五軸模型制作,三維制模,技術規范發布,碰撞模擬分析,模擬路面測試以及發動機測試等。
中國第一輛概念車“麒麟”、第一部在國外發布的中國概念車“鯤鵬”,10萬元家轎“賽歐”、GL8陸尊的設計工作都是泛亞汽車的作品,同時,它們還完成別克新世紀、君威、凱越、景程的本地化工作,還有寶駿630等新車型。
上海同捷科技
同捷是國內最大、實力最強的獨立汽車設計工程公司,也是中國最早的汽車設計工程公司,成立于1999年。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同捷的設計能力、企業規模居國內汽車設計工程公司之首,在模具設計制造方面也屬亞洲第一的規模和水平。目前,同捷國內整車客戶已有80多家,其中包括一汽集團、東風汽車集團、上汽集團、北汽集團、上海通用、東南汽車、海馬汽車、 江淮汽車、 長城汽車和華泰集團等。
公司主要作品有江淮賓悅、長城精靈、長城炫麗、東南三菱藍瑟、長城嘉譽、風行景逸、長城酷熊、江淮瑞風、瑞鷹、哈弗M1和M2等自主品牌車型。
佳景科技
佳景科技是一家從事整車設計開發的專業汽車設計公司,位于安徽蕪湖經濟技術開發區,毗鄰奇瑞公司。從2001年建立至今,已為奇瑞公司設計開發了QQ、東方之子、旗云、瑞虎、A5等車型,目前有多款新車型正在開發中。
......
如此看來,國內的專業汽車設計公司的設計已初見成效。那么,是否有了專業的設計機構就能有好的設計理念以及設計突破呢?現如今我國的汽車設計現狀究竟是怎樣的一種態勢呢
“中國元素”初具雛形
如今,汽車并不僅僅是一件交通工具,它更是身份的象征、玩具、吸引異性的籌碼等更多角色。毫無疑問,設計本身對于汽車產品來說非常重要,中國的車企也很清楚這一點,并且在這方面投入了大量資本。
以長安、奇瑞、江淮等一批車企為例,他們首先明智地選擇與意大利頂級設計公司合作,并面向全球招募設計人才。隨后開始在歐洲(主要是意大利)設立自己的設計和初級工程研究工作室。
繼聘請了Luciano D'Ambrosio、Stephan Schwarz和Andreas Zapatinas等知名設計師后,長安汽車正在都靈建立一個規模更大的設計中心,其員工超過150人。以中國的標準來衡量,這個數字似乎并不起眼,但它已經不亞于意大利本土類似設計工作室的規模了。
當下,中國車企需要在國內建立或者進一步擴展自己的設計中心。這一策略已經在過去的幾年中得到了印證。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汽收購MG,并委托經驗豐富的英國設計師Anthony Williams以羅孚生產的MG 75為原型,重新設計榮威750車型。
基于市場競爭壓力和樹立品牌特色的需求,本土廠商和諸多跨國車企開始在汽車設計研發上不斷創新。拋開首當其沖的外形外,而內飾設計要考慮到的元素包括很多,諸如環保節能、跨界設計、多媒體功能、科技感元素更突出、更多體現人性化關懷、內飾與外形設計相呼應、改進照明等多個方面。
可以看出,在國內,汽車整車設計在不斷適應本土大眾口味的同時,也在朝著滿足個性化需求的方向發展。
未來的希望
這幾年中國自主品牌的發展令世界驚奇,與最開始不同的是,廠家已經不再一味地迷信于國外的設計,而更多的采用了本土設計師的作品,有些也取得了不小的反響。本土設計的壯大也讓中國汽車設計師漸漸為人們重視,越來越多的有志青年開始投入到這個行業中,他們的心中都懷著一個共同的夢想——設計中國自己的汽車,實現設計師的最終價值。
據記者了解,國內在整車廠和汽車設計公司中從事設計工作的人大約有3000人,每年各大高校還在培養著數以千計的汽車設計專業畢業生,由此看來,作為工業設計的一個分支,汽車設計師這個職業的保有量將會很快突破5位數,規模在十年前簡直不可想象。
伴隨著中國汽車工業成長起來的一批本土設計師,有著先天營養不良的劣勢。他們沒有成長在一個擁有汽車文化的環境當中,而目前國內汽車造型設計教育的現狀也并不令人十分滿意。但是這樣的一批擁有汽車夢想的設計師也在中國汽車的黃金十年中完成了自己的蛻變。
一方面,越來越多的本土品牌選擇“洋設計師”來為產品注入“中國元素的DNA”,另一方面國外品牌紛紛在中國建立設計中心,并且聘請了大量中國設計師來為產品加入“中國味道”吸引消費者??此朴行┟艿倪x擇背后,其實歸因于一點,還是中國巨大的汽車消費市場說的算。也正因為如此,盡管生存狀態令人擔憂,盡管行業前景并不樂觀,但是對于這群擁有汽車夢想的中國本土設計師和設計企業來說,唯一能做的,就是堅持做下去。
正如意大利博通品牌與設計總監Michael Robinson所說的那樣,“全世界的汽車品牌都會重視這里,但將來中國人真正想買的車肯定是由中國設計師設計出來的”。
關于汽車設計理念,從全球影響中國,到中外融合,再到中國融入全球并影響全球,我們有理由相信,我們必將能在汽車設計上尋找并樹立起真正的“中國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