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XL:
前些天赴浙江考試時與你路遇談及薦書一事,因匆忙趕路未及細談,只在火車上再次回想近三年來所讀書目,也許就連我自己也未能給自己一份滿意的答案。素來我是最怕別人問及所讀書目、最喜歡的書或者是讓推薦書的,因我始終覺得每個人的閱讀經歷不一樣,閱讀所依賴的個人情感經歷也不一樣,這樣看來,一本讓自己能有感悟的書,應該是能觸及個人生命經歷和靈魂深處的書。而這也就決定了讀書因人而異,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所以對我來說也就不存在所謂的薦書一說。
我想任何一個人的閱讀其實在某種程度上都與其個人經歷——無論是情感的亦或是對生命都不無聯系,這也就決定了每個人的閱讀都應該與他自己對生命的理解以及個人人生體悟聯系在一起,書本也只是我們在人生經歷中的偶遇。
我記得佛洛姆在《愛的藝術》中說過一句話,我們對生命的了解,不是通過知識的傳導,而是通過人與人的結合。我也一直在通過各種方式來詮釋這句話的內涵,這也是我對書的態度。其實書買得多了,讀得雜了,很多時候再回頭想想老子的那句“絕學無憂”真的是很有道理,當然,在這里我并非是主張摒棄知識的學習。另一方面,這或許也解釋了薦書的某種合理性吧,比如剛開始我覺得有的人寫的書很有道理,但是慢慢會發現書中所隱喻的其實是一種文化種族主義,而這種書不學則已,若學豈不憂哉?因此,對于上次你說的薦書一事,我覺得就免了,但是說點關于讀書的事兒,那我倒是樂意而為之的。
每種書都有其基于自身種類的讀法,不過我倒是覺得可以根據人的關系來分類,拿《孟子》齊宣王說過的一句話“寡人好勇、寡人好色與寡人好貨”來說,即可以分為人的生死、男女與經濟三種關系。
第一種關系是生死,即我個人所理解的關于人的根基性關懷的書。關于人的根基性問題,是任何現在市面上所謂的勵志書、暢銷書、名人傳記等所難以提供確切答案的。關于人生,我理解的應該是詩意化與苦難感兩種。詩意化的東西容易遮蔽很多我們原本應該看到的事情,如生死、苦難,等等;而苦難感則是我們常常習慣回避的東西,比如我們的民族不是一個習慣反思苦難的民族,每每苦難過后便是歌舞升平、醉生夢死。我是在讀完《卡拉馬佐夫兄弟》后漸漸明白這個道理的,苦難也是一種化妝了的幸福。其實關于人的根基性的問題,是宗教和哲學所關懷的主題,而我們自小所受的唯物主義式的教育往往容易為此貼上標簽。
第二種關系是男女,即個人情感的問題。這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很難回避的問題。對于人的理解,我想每個人都在受著多元文化的影響。就我個人來說,有自小熏染著的鄉土文化,大學生活經歷過的都市文化,也有后來感受過的西方文化,等等。而文化所關涉的個人情感問題也有著諸多導向。弗洛姆的《愛的藝術》是我個人看來西方學人中對個人情感的敘述最為出色的一本書,此外還有瓦西列夫的《愛的哲學》。不過這種西方文化中的情感敘事方式,對于我這樣一個自鄉土文化社會而生長的人來說多少會有點不適應,這種不適應一直伴隨著我,直到我讀過費孝通先生的《生育制度》。以前讀過先生的《鄉土中國》,那時閱歷太淺沒能讀透,但是慢慢地在每次回家過年對鄉土社會有過更深刻的觀覽之后,才逐漸看清鄉土社會本身的結構以及我對自身所透露的鄉土性的感悟。《生育制度》本身對傳統鄉土社會中的情感方式、生育制度的設計等都有著深刻的敘述和描畫。當然我們不能否認傳統鄉土社會中的私人生活變革對每個人的愛情、家庭與親密關系等方面的影響(關于這個問題可以參考閻云翔老師所撰寫的《私人生活的變革》)。而我在明了這兩種文化對于個人情感所產生的指向后,也懂得了自己身上所蘊含的鄉土性才是我之所以存在的根本。
第三種是經濟關系,當然對于你們這些專業的經濟法學人來說,我就不再班門弄斧了。我閱讀的經濟類書較少,也只是到最近才明白仕途經濟對于個人意味著什么。以前老覺得讀書人妄談經濟實乃迂腐,現在看來著實是讀書人清高的矯情而已。像《經濟學的思維方式》這本書的題目所指的顯目,經濟學所能給人的除了對庸常俗事的剖析外,更多的是還是對一種思維方式的辨析。關于這方面我就不多嘴了,畢竟我自己也知之甚少。還有就是法律專業方面的書,我也就不說了,免得像是學究在探討問題似的。
好了,關于書的事所能說的也就是這些了,以上所說或許可以當作我自己對讀書的一個反思,僅供你參考。
就此擱筆。
閑書子
于辛卯年三月十四日夜
附:
讀書確實是一件很個人的事情。我所寫的僅是一家之言,我不知道別人該讀什么書,但讀書確實是需要我們慢慢來養成的一種習慣,且只有在讀過很多書以后才會知道我們的閱讀品味及取向。此封書信是先前寫給一要好之朋友,現因匆忙應付未及征求她之意見,容日后再告知吧。
近來,看書不多,工作之后頓覺學生時代的時光之可貴,可以隨意翻閱閑書,亦或懶散地東翻西看。我只得在下班后賴在辦公室拿出那份閑適來看書,亦或周末跑到書店里靜靜地翻些書,體驗這些寧靜的美好。書在手中,大地在腳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