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菡亭
摘 要: 現代詩歌教學歷來是語文教學的難點,本文力求在新課程背景下,結合蘇教版教材,從詩歌原理、語感及想象力三方面入手,幫助孩子鑒賞現代詩。并在此基礎上,調整教學方法,做到重美讀、重點撥、重陶冶。
關鍵詞: 現代詩歌原理 詩歌原理 語感培養 想象力
詩歌是一種非實用非功利性的、表現人類心靈世界的、富于創造性的文學樣式。詩歌的教學鑒賞是一種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精神活動,我們可通過各種途徑方法加以嘗試,指導學生鑒賞。
現代詩歌的教學鑒賞沒有時代的隔膜,沒有語言的障礙,但是它受各方面的影響,表達的內容、表現手法比古詩復雜許多,在一定程度上給理解詩意帶來一定困難,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中尋求最適合當代中學生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真正領悟現代詩歌的感情內涵,捕捉詩人切實的思想感情及詩的意境。
新課程背景下的蘇教版語文教材,在必修一的第一個模塊就直接引入三首現代詩歌,調動學生感情,導入新階段的學習。由此可見,現代詩歌在現行語文教學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如果說哲學給人們提供超越性的智慧的話,那么詩歌就在于點燃生命的內核——激情。從這個意義上講,我擬就現代詩歌教學策略談談意見。
一、運用淺易的詩歌原理,幫助學生排除現代詩歌鑒賞障礙
重視詩歌中的典型意象。意象是詩人在知覺基礎上形成的、融入主觀情趣和美學理想的客觀物象的印象;它是詩人構思中最活躍、最基本的因素,是讀詩入門的向導。比如《相信未來》中的“蜘蛛網”、“灰燼的余煙”,這些無不表現了現實的殘酷、詩人的無助,而“紫葡萄”、“鮮花”又讓人看到了希望,企望著收獲。我們可以以這些意象為突破口,引導學生了解詩歌的寫作背景及思想題旨。
區分意境與意象。意境與意象是相互關聯而又有區別的兩個概念。意境通常指整首詩表現出來的境界和情調;而意象只不過是構成意境的一些具體的細小單位。意境就好比一座完整的建筑,意象只是構成建筑的磚石、沙子、水泥。意境是虛的,意象是實的,二者不能混淆。例如,《祖國呵,我親愛的祖國》第一段中的意象是“破舊的老水車”、“熏黑的礦燈”、“干癟的稻穗”等,而它營造的是沉重、悲痛、悲哀的意境。
理清抒情脈絡。詩歌抒情絲縷與感情的發展是同步的、統一的。如《祖國呵,我親愛的祖國》一詩,舒婷的感情不是單一的,隨著文字的深入,詩人感情由起初的沉重、悲哀發展到了深情、自豪,展現了詩人感情的起伏變化,抒情的脈絡便顯得格外分明。
熟悉現代詩歌的語言。現代詩歌的語言具有多義性、跳躍性、音樂性等特征,在教學時必須闡明。比如課外練習中出現過的《理發店》,全詩只有八句,但是跳躍性大,容量也很大。初看,詩意似乎凌亂,但在教學鑒賞中,體會省略部分詩意就明晰了。詩中“胰子沫”、“人類理想”、“無線電”是這首詩的意象系統。“胰子沫”是匠人勞動產物;“人類理想”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動力;“無線電”能凈化人民的靈魂。可見,這首詩是勞動的頌歌,表明詩人對真善美的呼喚與追求,暗示了心靈美比外觀美更重要。
讓學生懂得了淺顯的詩歌原理,就好比漁人獲得一張漁網。在鑒賞新、現代詩歌時,就能捕捉到詩人寫作意圖和領略到詩所表現的境界。
二、現代詩歌教學中要重視語感的培養和訓練
語感是讀、寫的基本修養,新詩的教學鑒賞,也存在語感的培養和訓練問題。實踐告訴我們,現代詩歌教學可以從以下方面進行語感的培養訓練。
培養讀詩勤思考的習慣,在語言環境中體味一字、一詞、一句的意義、韻味和旨趣。聞一多的《發現》是一首極有感染力的詩,對感情豐富的人來說,讀完這首詩,應是感情澎湃、心潮起伏的。如果不用心去讀,不理解去讀,就不能產生強烈的語感,如果邊讀、邊思考、理解,從詩句中了解當時國家內憂外患的狀況,了解詩人的極度失望,以及他在失望中升騰出的對祖國的執著和忠貞的愛,我們就更能體會到詩人的愛之深切、愛之永恒。學生理解了詩的內容,了解了作者的這種崇高的品質,對詩人的崇敬就如潮水般洶涌而出,從而獲得強烈的語感。
善于從整個詩篇的意境中去體會獲得語感。詩歌是詩人感情的凝聚,而詩中強烈的感情往往又跟作者所要表達的意境分不開的。閱讀作品時要善于步入詩的意境,才能受到感染,獲得語感。讀毛澤東的《沁園春·長沙》,進入“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的博大、壯闊的意境,感受到詩人寬廣的胸襟啊。帶著這份氣勢和情懷,反復朗讀此詞,我們將獲得強烈的語感弄懂詩中的關鍵詞語,體味語言文字的韻味和旨趣,從而獲得語感。艾青的《跳水》一詩,以色彩、線條取勝,詞語搭配別有情致,“陶醉湛藍”、“從容曲線”、“雪白贊嘆”等詞語很有創造性,“從容曲線”一詞巧妙地描畫出跳水時的優美。學習中能抓住一些關鍵詞語,學生對詩歌的韻味和旨趣體會就更深了。
三、在現代詩歌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想象力作為創造性思維的核心因素,在閱讀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解讀文學作品,特別是具有跳躍性的詩歌,需要充分展開想象,去神游冥索,去迎尋作者所暗示的境界、情調。前蘇聯作家別林斯基說:“在文學中,尤其在詩中,想象是主要的活動力量。創造過程只有通過想象才能得到完成。”基于詩歌創作的這一特點,在現代詩歌教學中就應注意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可從以下方面著手。
1.看題目,猜內容。導入新課后,可要求學生看著課題,展開聯想和想象,大膽推測詩歌內容。如必修三中的《北方》,在課前可要求學生想象冬天北方農村的情境,用一個帶有感情色彩的詞來修飾它,然后再慢慢進入詩歌,去體會它的憂郁與深沉。這樣,新課伊始,便引導學生張開想象的翅膀,為新舊知識搭起橋梁,易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畫面再現法。詩歌具有形象性,如《再別康橋》解讀詩時必須依據詩句特定的語言文字符號,進行再造想象,從而在腦海里再現詩人寫康橋的風光,概括出幾幅畫面,如岸邊的柳樹、康河的水草、榆樹下的清潭等,并試用語言表達出來,能配上一段音樂更佳,這樣學生就漸漸進入了詩歌描繪的意境中,有利于提高鑒賞素質。
3.添枝加葉法。有人說:“詩人只能提出幾個要點,其余部分要靠讀者自己去想象、配合、組織。”從這個意義上說,教學中教師可設計些練習,要求學生通過想象添些細節,使詩中的形象更加鮮明。如必修三“祖國土”這一模塊后補充的聞一多的《憶菊》,可要求學生在自學的基礎上,添加自己對菊花的理解,并用自己的語言對菊花進行描寫,激發他們體會詩人的感情,激起他們對如花祖國的熱愛。
4.假設情境法。教學欣賞一首新詩,可讓學生想象如果自己處在當時的情境中,會怎么想,怎么做。在我們的《高中語文創新課時訓練(必修三)》中,引入了艾青的《我愛這土地》,我沒有讓學生機械地做后面的練習,而是讓他們設想“假如我是一只鳥”將怎樣表達對土地的愛,這種開放式的思考題,既能幫助學生更深刻地理解詩歌的主旨,又能激活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四、適應新課改形勢,探索改進課堂教學方法
置身于語文新課程改革日益受到重視的背景下,現代詩教育理當從方法論的層面上作探索和調整。現代詩教學的主戰場在課堂,改進課堂教學方法勢在必行。
任何體裁的文學教學,都應當尊重文學作品本身特點。詩歌這一文學體裁是高尚者靈魂的活的顯現,其課堂教學方法也應當是生動活潑、富于美感,努力以詩化的形式傳達詩意之美。我認為在當今形勢下,現代詩歌課堂教學宜采用如下方法。
1.重美讀、輕灌輸。傳統的教育方法從某種意義上說,一定程度上磨蝕了詩歌教學的個性特點,這表現在教學方法上就是片面強調教師單方面的灌輸,以教者滔滔不絕地講授取代學生對現代詩美學價值的切身把握。這種教學方法破壞了詩歌固有的鮮活可感的形象,學生無法對詩的情調、韻味氣勢有所真正的接受。而指導學生反復誦讀,能較好地解決此問題。就像葉圣陶先生所倡導的美讀,在有聲朗讀的基礎上調動學生所有情感的積累,“先之以高聲朗讀,以昌其氣;繼之以密詠恬吟,以玩其味”,最終達到讀者與作者兩種角色之間的完全融合,達到忘我而入境的地步。
2.重點撥,輕程式。優秀的現代詩歌往往是極富個性魅力的,如果襲用刻板、機械的程式化教育,諸如時代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寫作特點這種貌似規范有序實質死板的通用的教學公式,勢必有損詩歌渾然一體的意境,淹沒其固有的特色。我們說的點撥,其實就是瞄準特定詩歌的精妙之處,以此為教育切口而引導學生深入感悟,使學生的天然悟性和詩的靈性和諧貫通。
3.重陶冶,輕訓練。因為考試的需要,現代詩歌一直受著工具化訓練的桎梏,非此即彼的唯一性標準化答案限制了對現代詩歌的多向思維理解。這種工具化的測試對語文基礎知識或許還具有一定的意義,但對新詩的教學鑒賞弊多利少。個性和豐富性是詩歌的生命力所在,多元開放的閱讀能陶冶學生心靈。現代詩歌的文學教學是超越狹隘功利的,它不僅僅是單一的、實用的人文主義教育,而是試圖告訴創造未來的人應當怎樣生存、怎樣無愧于生命的完美過程,最后獲得靈魂的享受和滿足。
新課程背景下的現代詩歌教學,應在鑒賞中提高學生品味語言的能力,逐步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在潛移默化中陶冶學生的性情,把學生領進廣闊的文學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