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蘋果》里的“耳朵蟲”

新聞事件
“你是我的小呀小蘋果兒,怎么愛你都不嫌多,紅紅的小臉兒溫暖我的心窩,點亮我生命的火……”近來,《小蘋果》以神速度風靡全國,各路網(wǎng)友的自制惡搞版也洶涌來襲,將其推向娛樂巔峰。一遍會哼,兩遍會唱,三遍就已自動單曲循環(huán),成了腦海中揮之不去的旋律。那么,《小蘋果》為什么這么火?
心理解讀:
腦子里滿是一首歌的旋律,研究人員把這種現(xiàn)象叫做“耳朵蟲”。“耳朵蟲”源于德語單詞Ohrwurm,指歌曲或其他音樂作品的某個片斷不由自主地反復在某人腦子里出現(xiàn)的情況。
“耳朵蟲”并不是蟲,而是一種純粹源于大腦的神經(jīng)活動,一旦被激活,便會引發(fā)“認知瘙癢”:某些音樂片段能激發(fā)腦部的不正常反應,這些反應就像皮膚上的瘙癢,讓大腦不斷注意這些音樂,結果只能是越癢越撓、越撓越癢,讓人忍不住回想這縈繞心頭的旋律。
“耳朵蟲”另一個高大上的名字叫“不自主的音樂想象”,于2007年由神經(jīng)科專家奧利弗·塞克斯提出。這種現(xiàn)象在人群中非常普遍,現(xiàn)已被研究證實。2008年心理學家曾做過一個實驗,他們讓11910名芬蘭被試者聽5首熟悉的歌曲,結果發(fā)現(xiàn),在兩個月時間里,有33.2%的人每天都會想起那些音樂片段,累計有91.7%的人至少每周都會體驗到那些旋律縈繞心頭的感受。
由此可見,“耳朵蟲”的助陣讓各大神曲在洗腦的道路上所向披靡。曾經(jīng)火極一時的《愛情買賣》、《最炫民族風》、《江南style》等也是靠簡單重復的旋律和通俗押韻的歌詞來誘發(fā)你的“耳朵蟲”從而大行其道的。
此外,產(chǎn)生“耳朵蟲”的旋律有一個相同的特點:都存在一個反復出現(xiàn)的節(jié)奏。這種周期性的節(jié)律讓旋律無休止地進行下去,就好像沒有盡頭一樣。
2012年,韓國的科研機構對神曲《江南Style》進行了研究,發(fā)現(xiàn)它以3.6秒為一個周期,將5個音節(jié)重復4次,這樣算來,整首歌中這5個音節(jié)被重復了百次以上,這樣的節(jié)拍與人在慢跑半小時后的心率幾乎同步,令人瞬間產(chǎn)生的興奮感達到最強。這足以解釋為什么大多數(shù)人樂于跟著節(jié)奏搖晃起身體。
同理,在《小蘋果》中,沒有驚世駭俗的曲調編排,也沒有文藝范兒的歌詞,但其簡單、鮮明的節(jié)奏讓“耳朵蟲”一旦出現(xiàn)就一發(fā)不可收。它的音域之窄對于沒有歌唱天賦的人們來說,也絕無挑戰(zhàn)的難度。因此,它不火都不行。
神曲流行還有個“從眾效應”,通俗來說就是,當大家都關注了,你也會跟著關注;當大家都傳唱了,你也不自覺跟著傳唱。
美國心理學家設計過一個實驗。他讓一群人一起做題目,當其中5個“托兒”串通起來說謊時,那個真正的被實驗者就疑惑了,其中有76%的人至少做了一次從眾的錯誤判斷。而正常的情況下,人們判斷錯的可能性還不到1%。
對于神曲傳播也是如此。如果人人都聽,人人都說,你如果不聽不說,就是另類分子或是OUT了……這種感覺可能會驅使更多的人投入神曲的懷抱。
2013年挪威歌曲《狐貍叫》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刷新著全球網(wǎng)民的顯示屏,并且以30多天網(wǎng)絡點擊過億的速度,打破之前鳥叔《江南Style》52天點擊過億的紀錄。網(wǎng)民戲稱“狐貍叫秒殺江南style”。
與鳥叔團隊精心策劃的營銷不同,《狐貍叫》火爆全球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群體效應”。“你聽過這首歌嗎?”“沒聽過啊,看來你落伍了!”在群體中,人們要有共同的目標和共同關心的事項,否則就會因為沒有共同話題而脫離群體。尤其是在當下的“微傳播”時代,當刷微博、玩微信、發(fā)現(xiàn)屏幕上都在討論神曲時,很多人會無意識地進入一種被迫點擊聽神曲的模式,從而給神曲“火上澆油”。
美國作家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在其著作《引爆點》中解析了許多難以理解的流行潮背后的原因,其中之一就是環(huán)境威力法則——環(huán)境對于流行事物是有影響的。跟風、隨大流就是典型的環(huán)境影響流行的例子。環(huán)境對用戶會有微暗示的作用,這種心理作用會影響用戶的選擇及判斷。大家都在聽,大家都在看,所以咱們也應該聽一聽、看一看。所以當《小蘋果》成了風氣,誰也不能幸免。
此外,盡管很多神曲的歌詞看上去都有些白癡,無厘頭,但某種意義上,無厘頭放大了人們內心普遍存在的一種不安分。
人天生有一種叛逆求異心理,但生活中因為種種習慣或者習俗的約束,這種天生的不安分被壓抑而無法釋放,這些無厘頭的流行正好滿足了人們宣泄的需求。而且,《小蘋果》等“神曲”表現(xiàn)出來的“土”與“俗”,極大地迎合了公眾審美的世俗化,以一種更接地氣的方式,與特定時代下的公眾心理暗合,喚醒了一群長期被忽略和被隱藏的底層樂迷群體。這些缺乏現(xiàn)代娛樂生活的人群,精神需求的空白恰好由此填補。
也有人覺得被《小蘋果》之類的神曲“俘虜”,不由自主地要跟著旋律又唱又跳的,實在有點腦殘。不過,你要知道“耳朵蟲”不是招之即來揮之即去的家伙,你越想逃避和壓抑不去想它,它就越扎根在你腦海,產(chǎn)生“自我控制逆效應”,你越想忘記反而越發(fā)銘記。
英國雷丁大學的心理學家菲利普·畢曼經(jīng)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大部分“耳朵蟲”只會持續(xù)30分鐘左右的時間。但越是對音樂印象深刻的人,卻越難以擺脫“耳朵蟲”的糾纏。也就是說,“耳朵蟲”的困擾程度和時間無關:你越注意到它,它給人心理帶來的厭煩越嚴重。
達特茅斯大學另一組心理學家則發(fā)現(xiàn),不同的人出現(xiàn)“耳朵蟲”的概率也不盡相同。女性往往更容易受到“耳朵蟲”的騷擾,音樂家也比普通人更常聽到耳邊徘徊的旋律。有趣的是,“耳朵蟲”中間還存在強勢者,這種被稱作“消除旋律”的曲調,一旦在腦海出現(xiàn)便勢不可擋地蓋過其他旋律。“耳朵蟲”也是可以傳遞的,分享腦海中的旋律有時候也會讓其他人產(chǎn)生類似的感覺。
但“耳朵蟲”也不是那么恐怖的家伙,它是人類正常的身心反應,發(fā)生和消退都是很自然的過程,不會很持久,所以,對于那些竭力抵抗洗腦的盆友們,不如放下防備,好好享受小蘋果帶給你的生命的“火”!
(來源:綜合鳳凰網(wǎng)、新浪網(wǎng) 責任編輯/剡鵬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