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敏 XIAO Min
(安陽市建筑設計研究院,安陽 455000)
(Anyang Architectural Design&Research Institute,Anyang 455000,China)
隨著全球人口的日益增長,城市化進程加快,經濟大繁榮,導致資源過度消耗,氣候變異,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受到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破壞等問題的嚴重威脅。在環境污染、生態環境破壞,以及能源消耗等方面,建筑業是主要元兇之一。在這種時代背景之下,人類不懈努力追求,“綠色建筑”便應運慢慢滲入到人類的生活中。這是一個新興的、動態的和發展中的概念,它不同于傳統的建筑,將隨著技術與社會的進步而逐步充實其意義。這一概念的產生,對于從事建筑學研究和建筑設計的工作者來說既是挑戰,又是機遇。
綠色建筑起源于1970年代初期能源危機的“節能建筑”風潮。但真正稱其為“綠色建筑”是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眾所周知,建筑物在設計、建造、使用、拆除等過程中,通常情況下,需要消耗大量的資源,同時對環境還會造成嚴重的污染。據有權威機構調查顯示:對于能源的消耗,在全球范圍內,在建造和使用建筑的過程中約占全球的50%,產生的污染物占到34%??梢哉f,建筑是一個高耗能、高污染的行業,建造建筑的過程中,使用的磚、瓦、鋼筋等都是破壞環境的罪魁禍首。鑒于全球資源和環境方面所面臨的嚴峻現實,后來結合“風土建筑”、“生態建筑”的環境設計理念,融合了建筑業的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原則,從一定意義上講,綠色建筑也就是可持續建筑。
伴隨著人類的誕生,原生的綠色建筑不斷成長,在世界范圍內,各地的原始居住及發展所形成的體系不斷延續,并且度過農業文明時期。工業革命之后,科學技術釋放出巨大的生產力,進而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社會繁榮,推動了經濟的發展,同時也激發了人類無休止的欲望,肆意濫用自然資源,惡化了生存環境,灰色逐漸吞噬人類的居住區。面對人口劇增、土地沙化、自然災害、溫室效應等一系列的問題,人類生存環境不斷惡化,人類慢慢意識到“我們只有一個地球”。
在世界范圍內,受各國經濟發展水平、人均資源占有量等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對于綠色建筑的定義和內涵,國際上有著不同的理解。綠色建筑發展比較早的國家或行業組織在制定自己評價標準的同時,闡述了對綠色建筑的定義,例如,對于綠色建筑的概念,英國建筑設備研究與信息協會明確指出:所謂綠色建筑,通常情況下就是有利于人們身體健康的建筑,在對其進行建造和管理的過程中,遵守高效的資源利用率和生態效益原則。而美國加利福尼亞環境保護協會指出:綠色建筑是一種在設計、修建、裝修或在生態和資源方面有回收利用價值的建筑形式。日本稱綠色建筑為環境共生建筑,注重從建筑的室內外環境質量和能源負荷、設備效率、自然能源利用及效率管理等方面入手。
對于綠色建筑來說,一般都具有健康、舒適的布局、朝向、形狀等,并且室內的空間布局科學合理,同時具有良好的采光系統和通風條件,通過有效的連通的辦法對其內部與外部進行處理,在一定程度上自動調節氣候。隨著人類可持續發展戰略的不斷實踐與創新,人們對綠色建筑的研究范圍已經從能源方面擴展到了全面審視建筑活動對全球生態環境、周邊生態環境和居住者所生活的環境影響,這是“空間”上的全面性。綠色建筑與一般傳統建筑的區別,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或者說,綠色建筑與傳統建筑相比較,具有明顯的四個特征。第一,傳統建筑耗能非常大,前邊已提到建筑在其建造、使用過程中消耗了全球能源的50%,當今所有地球的環境危機,有七成以上起因于能源相關問題;綠色建筑則大大減少了能耗,且盡量使用自然能源,如太陽能、風能等新型能源,最大限度地減少廢氣物排放量。第二,傳統建筑多是采取商品化的生產技術,建造過程的標準化、產業化;而綠色建筑強調的是結合本地的文化,利用本地的原材料,尊重本地的實際情況。正是這種風格在內涵上的本地化,催生出嶄新的建筑美學觀,即所謂“向大自然索取最少的也就是最美的,”“消費得最少以便生活得更好”。這樣的建筑可以實現兼顧舒適和實用的標準,而且創造出一種新的美感和自我領域感、歸屬感。第三,傳統建筑是封閉的,多以人工造出小環境為主,并且這種環境多與自然環境隔離,因而,們的身心健康受到建筑室內環境質量的影響和制約,舒適性更是無從談起;而綠色建筑的內部與外部采用有效的連通方式,會對氣候變化進行自動調節,從而為人類創造出舒適、健康的室內環境,并享受到大自然恩惠。第四,傳統建筑僅僅在建造過程或使用過程中對環境負責;而綠色建筑則強調全面負責,強調建筑從誕生到拆除、終結的全生命周期內。
建筑領域是高耗能、高污染產業人所共知。近30年來中國建筑數量多、規模大,發展速度快,但生產方式屬粗放型,增長方式也不合理,生產效率低,能耗高,技術含量低,生產污染嚴重等問題,都影響到我國綠色建筑的發展乃至可持續發展。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計劃的建議》中提出:“全面推行清潔生產,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節能型增長方式。推進綠色建筑是發展節能節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的具體實踐?!?005年,中國首次頒發已編制5年之久的《中國綠色建筑導則》。2006年底編制完成了《綠色建筑評價標準》,使綠色建筑的評定和認可有章可循、有據可依。我國政府用于救市的4萬億元投資計劃,其中用于節能減排、保護生態等“綠色工程”的資金數量為2100億元,在“金融寒冬”中,綠色建筑春潮涌動。目前最具典型案例是上海的世博工程。該工程一方面使用了太陽能、LED照明、冰蓄冷、雨水收集等技術,另一方面沒有使用保溫、節能不佳的大理石、花崗巖等,嚴格按照國家各項節能規范,控制能耗和水耗、室內空氣質量等,對于大空間會議廳,采用玻璃頂采光系統。
社會要發展,人類要進步,只有經濟持續增長,人們生活水平才能不斷提高,我國認識綠色建筑不斷深入,綠色意識也逐漸由從無到有,從弱到強。我國現有建筑的總面積約400億平方米,預計到2020年還將新增建筑面積約300億平方米,大約每年新增18~20億平方米,我國將面臨巨大的資源約束瓶頸和環境惡化壓力,綠色建筑體系的建立是落實中國關于建立可持續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實踐,是人類在時間與空間上對贏得生存與生活質量而不懈進行科學探索、艱苦實踐努力的重要標志,也是保障人類社會能夠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依據。所以,必須把綠色建筑的研究放在首要位置上,甚至作為一項“綠色革命”來看待,否則,我國也難以走上可持續發展之路。這就要求建筑工作者要不斷的學習、更新設計理念,滿足綠色建筑的發展需求。創造更多的優秀綠色建筑范例,推動我國綠色建筑的可持續發展戰略。
[1]王國平.關于BIM技術、綠色建筑、生態城市的思考[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上旬刊),2012(09).
[2]張哲祎,訾翔,郭波,李磊,佟政,吳妍秀,李閏成.“十二五”規劃下綠色建筑的發展現狀及其經濟性分析——以蘇北經濟區中心城市徐州為例[J].價值工程,2013(12).
[3]任州.淺議綠色建筑[J].山西建筑,2010(09).
[4]李潔.對綠色建筑的初步認識[J].甘肅科技,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