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小永,豁銀成,孟彥,鄭偉莉
?
邵素菊教授針藥并用治療哮喘經驗介紹
秦小永1,2,豁銀成1,2,孟彥1,2,鄭偉莉1,2
(1.開封市中醫院,開封 475000;2.河南邵氏針灸流派傳承工作室)
哮喘;針藥并用;“邵氏五針法”;名醫經驗
邵素菊(1959 - ),女,教授,碩士生導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第一批中醫學術流派傳承工作室——河南邵氏針灸流派傳承工作室負責人、代表性傳承人,中國針灸學會臨床分會常務理事,中國針灸學會刺絡與拔罐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河南省針灸學會常務理事,河南省絡病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河南省醫學會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專家。先后多次榮獲河南省、鄭州市師德先進個人,“三育人”先進個人,先進教學工作者,優秀碩士生導師,優秀班主任,學生滿意的好老師,文明家庭等榮譽。1999年9月至2000年8月曾派往香港大學從事教學、醫療、科研工作1年。之后多次到芬蘭、澳大利亞、香港等國家和地區講學。擅長針灸藥治療哮喘、鼻炎、失眠、偏癱、面癱、胃腸病、關節病、癲癇、婦兒病和各種痛癥。承擔國家級課題3項、省級課題5項,獲得省部級科技成果獎9項,主編、參編專著及全國規劃教材等37本,發表論文70余篇。

邵教授從醫、執教近30載,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在繼承其父邵經明教授針灸治療哮喘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臨床體會,對哮喘的病因病機及治療有了新的認識,主張針藥并用治療哮喘。發作期治標,緩解期治本,以“邵氏五針法”為主,運用中醫辨證論治思想,結合中藥進行治療,取得良好效果。筆者有幸跟邵教授學習,細心揣摩,受益匪淺,現將邵教授針藥并用治療哮喘經驗介紹如下。
中醫學認為哮喘是由于宿痰伏肺,遇誘因或感邪引觸,以致痰阻氣道,肺失肅降,氣道攣急所致的發作性疾患。其主要病機為痰飲內伏于肺,因外感風寒、飲食失調、情志變化、勞累過度等因素而誘發。鑒于中醫對哮喘病的認識,邵教授根據多年的臨床經驗,提出哮喘以肺、脾、腎虧虛為本,以風、寒、濕、痰、瘀為標,基本病理變化為“伏痰”遇感引觸,痰隨氣升,氣因痰阻,相互搏結,壅塞氣道,肺管攣急狹窄,氣道不利,肺氣宣降失常,引動停積之痰,而致痰鳴如吼,氣息喘促。初病者,其病在肺;病程日久,反復發作,則病及脾腎,但仍關于肺。
邵教授認為哮喘有虛實之分,實者以痰、瘀為主,主要有感受外邪,引痰而發,內傷飲食,聚濕生痰,情志失調,肝氣犯肺等。虛者以肺脾腎虛為主,因病后體虛,正氣不足,或者氣滯血瘀,肺失宣降等。不管何種因素引發的哮喘,都有一個根本的原因,即是肺有伏痰宿根,遇誘因痰氣搏結,阻塞氣道,痰隨氣升,氣因痰阻是哮喘發作的主要病機。如《證治匯補》:“哮為痰喘之久而常發者,因而內有壅塞之氣,外有非時之感,膈有膠固之痰,三者相合,閉拒氣道,搏擊有聲,發為哮病。”
哮喘病為本虛標實證,邵教授治療哮喘亦遵其父,強調“發作治標,緩解治本”這一原則。哮病驟發,多為邪實,治療應以祛邪治標為主,若扶正則反使病癥益甚;喘鳴等癥既平,或久病未發作時,為正虛邪弱,應以扶正治本為主,若攻邪則使正氣更虛。《靈樞·邪氣臟腑病形》:“補瀉反則病益篤。”因此,哮喘治療當辨清虛實寒熱,當攻則攻,當補則補,才能提高治療效果。
由于哮病有宿根,易反復發作,邵教授認為,治療哮喘應從防與治兩方面著手。發作時重于治療,速平喘止哮;緩解時側重于防,防止或減輕發病。防與治是事物的兩方面,是辨證統一體,在治療時兩者都要兼顧而不可偏廢。其特別強調,緩解期仍需堅持鞏固治療,以扶正固本,預防復發。如治療得當,相當部分患者可達不再發作之效果。
以肺俞、大椎、風門三穴五針為主穴,在此基礎上辨證加減。咳甚配尺澤、太淵;痰多配足三里、中脘;痰壅氣逆配天突、膻中;心悸配厥陰俞、心俞或內關。外感引起者加合谷,伴有口干舌燥加魚際,虛喘者加腎俞、關元、太溪。針刺之后在大椎、風門、肺俞三穴正中間拔一大號火罐。
肺俞屬足太陽膀胱經穴,其內應肺臟,是肺臟之氣輸注于背部的處所,具有調理肺氣、止咳平喘、實腠固衛之作用,為治療肺系病之主穴。大椎屬督脈穴,為“諸陽之會”,陽脈之海,能總督諸陽經,具有宣通一身之陽氣、祛風散寒、宣肺平喘、理氣降逆之功。風門屬足太陽膀胱經穴,居于陽位,而風為陽邪,易于上犯,該穴為風邪侵襲人體之門戶,臨床針之能疏風解表、調理肺氣、止咳平喘;又因為該穴是足太陽膀胱經與督脈之會穴,太陽主開,司一身之表,督脈統攝諸陽經,故外邪襲表,侵襲督脈所致病癥,取風門又可益陽固衛,預防感冒。邵教授[1]研究此五穴有顯著改善肺功能的作用,三穴同用治療哮病,既有鎮咳平喘之效,又可預防哮病之復發。在發作期,“邵氏五針法”可明顯提高哮病急性發作期患者肺通氣功能[2],哮喘即時得到緩解;緩解期可改善肺功能,鞏固遠期療效[1]。實驗研究發現[3-4],針刺哮喘大鼠“肺俞”、“大椎、”“風門”穴,可改善肺功能,調節氣道平滑肌細胞T型鈣通道蛋白的表達,尤其是Cav3.1蛋白表達,降低氣道阻力,抑制氣道平滑肌增生,從而抑制哮喘氣道重建,達到治療哮喘的目的。
用藥講究辨證論治,哮喘的辨證要注意三點,即辨虛實、辨病位、辨寒熱。邵教授認為其根本病機還是以痰為主,基本病理變化為“伏痰”遇感引觸,痰隨氣升,氣因痰阻,相互搏結,壅塞氣道,肺管攣急狹窄,氣道不利,肺氣宣降失常,引動停積之痰,而致痰鳴如吼,氣息喘促,所以治療以化痰為主要原則。方以二陳湯辨證加減。若是形寒怕冷、遇冷易發、痰白者為寒痰,加干姜、麻黃、桂枝、款冬花、細辛等以宣肺平喘;若是痰稠色黃、胸悶不安、氣粗息涌、苔黃脈數為熱痰阻肺,可加黃芩、桑白皮、葶藶子、魚腥草等以清熱化痰;若伴有內熱壅盛、舌苔燥黃者,可用大黃、芒硝通腑以利肺。
患者,女,52歲,2008年4月28日初診。主訴咳嗽、胸悶、喉間痰鳴10年,癥狀時好時壞,有過敏性鼻炎病史6年。每遇冷空氣或感冒后,癥狀加重。曾經服用各種抗過敏藥無緩解。3年前曾做鼻炎激光手術后癥狀稍緩解,術后半年癥狀反復如前。遂來診,癥見咳嗽、胸悶、咯痰、痰多色白易咯,聽診雙肺哮鳴音,舌淡苔白,脈細弱。診斷為哮病,痰濁阻肺,給以“邵氏五針法”治療,配以尺澤、太淵、足三里、中脘。中藥以二陳湯加減,方用陳皮、茯苓、法半夏、白術、桔梗、炒僵蠶、杏仁、款冬花、干姜、桂枝、甘草。針藥并用治療1個療程后,咳嗽、咯痰明顯好轉,為鞏固療效又針灸治療2個療程后癥狀消失,隨訪至今癥狀無復發。
邵教授認為哮病反復發作,正氣必虛,所以治療還應注意培補正氣,根據患者體質和臟腑的不同虛實,分別從肺脾腎虛入手。一般在緩解期多以臟虛為主,在宿痰的基礎上,遇誘因而發。所以對于緩解期者在化痰的前提下,配以補肺固衛的黃芪、白術、玉竹等以補肺氣;或配以白術、茯苓、黨參、甘草、山藥以健脾化痰;腎虛者配以仙靈脾、胡桃肉、五味子等以溫腎助陽,納氣平喘。總結邵教授的用藥規律,是以化痰為主要原則,在發作期若寒痰者則溫肺化痰,熱痰者則清熱化痰;而緩解期者當在化痰的基礎上配以補虛藥,并且臨床注重針藥并用,針者重在調理肺氣,緩解癥狀,藥者重在調理臟腑,扶正補虛,針藥并用,相互補充,臨床取得了滿意的效果。
[1] 邵素菊,秦小永,高希言,等.邵氏“五針法”治療肺脾虧虛型哮病:多中心隨機對照研究[J].中國針灸,2007,27(11):793-796.
[2] 邵素菊,權春分,邵素霞,等.“邵氏五針法”治療急性發作期哮病:多中心隨機對照研究[J].中國針灸,2013,33(9):774-778.
[3] 楊永清,崔龍萍,馬淑蘭.過敏性哮喘大鼠針刺血清的抗哮喘作用[J].上海針灸雜志,2002,21(1):42.
[4] 王宇,孫婧,金融,等.針刺對哮喘大鼠氣道重建模型氣道平滑肌細胞T型鈣通道蛋白表達的影響[J].中國針灸,2012,32(6):534- 540.
2013-12-30
秦小永(1980 - ),男,主治醫師
1005-0957(2014)08-0693-02
R249
A
10.13460/j.issn.1005-0957.2014.08.06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