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身處當下的多媒體時代,傳統的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面臨著什么樣的契機和挑戰?本文從利弊兩方面探討,認為更為可取的辦法是積極地融入當下的語境,在與時代的對話中更從容地傳承傳統的經典文學教學。
關鍵詞:多媒體 中國現當代文學 教學
19世紀末電影誕生的時刻,大概就預示了這個神奇的“拷貝盤上的世界”{1}將會在未來的世紀里大放異彩,而隨著更具普及效果的電視劇的出現與繁榮,到上個世紀網絡時代的全面來臨,一個不同于之前所有時代的世界逐漸展開。相對于給人強烈感官刺激與滿足的多媒體視聽盛宴,文學的價值何在?曾經的“某一民族國家的公民,學習使之成為好公民的理想、意識形態、行為方式、判斷方式,印刷文學曾是其中一種主要途徑?,F在,在全世界,不論是好是壞,越來越多扮演這一角色的,變成了廣播、電影、電視、錄像帶、DVD、互聯網”{2}?!拔膶W死了嗎?”當下的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該何去何從?該如何充分利用這個時代給予的契機以取得最好的教學效果?
作為一名年輕的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師,有期待,也有困惑。結合個人的教學實踐,本文認為多媒體環境對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有利有弊,我們只有充分認識這些利弊,才能揚長避短。
首先,有利之處在于:
1.電視劇、電影、音樂等視、音頻影像資料的快速而廣泛的傳播,可以作為方便有效的輔助手段。中國的四大名著家喻戶曉,不能不說電視劇立下了汗馬功勞。中國當代作家“觸電”的不在少數,而且在文學邊緣化的20世紀末和21世紀初,憑借著“觸電”而迅速獲得大批讀者,擴大了影響力。如王朔、李碧華、金庸、瓊瑤、池莉、王安憶、劉震云、余華、蘇童、莫言等。美國學者希利斯·米勒便指出,自己在中國參加一個研討會時,會議上最受尊敬、最有影響的中國作家,是其小說或故事被改編成各種電視劇的作家。{3}在教學中,便可適當運用這些現成的資料,一方面提高學生的閱讀、研究興趣,另一方面也為學生對作品的閱讀提供了一個從文學作品改編成他者藝術到社會流行文化等參照體系。當然,此類材料的運用,最好作為課前或課后的準備,可適當擇取重要的片段一起觀看并討論。而對中國現代文學一些作品的改編,如老舍的《月牙兒》《駱駝祥子》《四世同堂》、沈從文的《邊城》、林語堂的《京華煙云》、張愛玲的《半生緣》《色戒》《金鎖記》等,甚至可以組織專門的討論會,對比考察不同作家不同特點的作品在改編中的成敗與得失。麥克盧漢在談到“媒介即是訊息”時寫道:“任何媒介(即人的任何延伸)對個人和社會的任何影響,都是由于新的尺度產生的;我們的任何一種延伸(或曰任何一種新的技術),都要在我們的事務中引進一種新的尺度?!眥4}如果說對作品的閱讀是文學專業的必修課和前提,那么對處在多媒體時代下的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引進這樣的時代“新尺度”則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
2.充分利用網絡等媒介手段,在最短的時間內把握盡量全面的相關信息。對文學專業的學生而言,資訊的便利,一方面可以盡可能地擴大視野,讓自己少做重復勞動。比如對作家、作品、文學思潮或現象的研究進展、文學熱點等問題,所有材料網上唾手可得:專業研究網站、數字圖書館、作家學者個人網頁等;另一方面也從資訊中學習到各種不同的與時俱進的研究思路,甚至可以和自己感興趣的學者、作家通過網絡手段進行直接的交流。中國當代文學的特點是,有眾多的主流作家可以有機會面對面交流。相比于上個世紀的海外中國文學研究,如1950年夏志清對張愛玲、錢鐘書、沈從文的重新發現,到了1980年才真正影響到大陸的學界,在今天便不大可能出現了。今天的學界成果幾乎處于一種共時性的狀態。這一點,僅憑教師一個人之力,顯然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也正因此,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教學,盡可以充分發揮多媒體時代的當下性,其教學過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變成教學相長的過程,可以為此設計一些教學環節,比如學生的主題發言,將大班授課與討論性質的課相結合,請相關學者或作家與大家交流,最大限度上激發學生的學習、思考、寫作、提出問題、尋找材料、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
3.開放的文學研讀,新舊時代脈搏的碰撞。網絡時代真正實現了胡適當年提出的“我手寫我口”的“理想”。作家不再是高高在上握有文字的某種神秘權威,每個人都可以在博客、微博、微信等各種空間中“創造”自己的“美的世界”,開始自己的創作之旅。因而網絡文學、手機文學等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占領了各文學網站,并虜獲了大批“粉絲”。比起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更具有當下性,因而既身處歷史之外,也身處歷史之內,接受當下多媒體時代的多元性、易變性等特征,沉潛歷史的同時,出入當下世界,新舊時代的心靈碰撞在一起,為更具包容性的文學教學提供了全新的挑戰。而這不但需要教師的自覺倡導,更需要學生的積極參與和實踐。正因為“我手寫我口”,文學專業的學生更能體會和覺察到文字的魅力、文字的時代性特征與文學寫作的奧秘,這樣在自身的學、寫、讀與生活之中,不斷地提升自己,從而走向對作家、對歷史的“理解之同情”。而這對文學的教學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然而,任何事物都是雙刃劍,在收獲多媒體為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帶來的便利時,其不利之處也顯而易見,并且嚴重到早已在世界范圍內掀起了文學末日論。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以視頻影像資料取代作品閱讀。顯而易見,這是不可能的。特別是對文學專業的學生來說。我在教學過程中便曾發現過此種情況,一些同學對作品的了解僅限于從電影或電視劇上看到的,并且以為熟悉到可以不用再去閱讀原作。這就忽略了文學作為文學的最重要價值。文學首先是作為一門語言藝術存在的,就像視頻資料的鏡頭語言一樣。通過改編,雖能保留轉譯過的原作影子、敘事框架以及精神指向,但對語言本身的審美卻蕩然無存。比如張愛玲的語言與沈從文的語言,我們在電影或電視劇中并不能真正領略到。語言的美感在坐實為影像現實時,終究是另一種藝術了。閱讀是一件個人的事情,而對多媒體資料的觀看則相對公眾化。不幸的是,在這個喧囂的“讀圖”“圖像”時代,這件個人的事情變得困難起來。因為“閱讀在其深層意義上不是一種視覺經驗。它是一種認知和審美的經驗,是建立在內在聽覺和精力充沛的心靈之上的”{5}。個人需要內心的沉潛,才能夠進入閱讀。因此,哪怕對離我們不遠的中國現當代文學,也必須是一場個人的閱讀儀式。閱讀,甚至是反復地、大量地閱讀是真正進入文學的唯一途徑。endprint
2.泥沙俱下、良莠不分的網絡文學泛濫,傳統經典文學教育的影響力減弱。在變幻莫測、幾天不上網就
容易“out”,甚至聽不懂網友的一些網絡流行語言的環境里,亦步亦趨緊跟時代地刷屏似乎成了很多年輕人的生活方式,傳統的經典文學教育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內化為一種提升自身精神世界的需要,似乎成了疑問。網絡文學多大程度上有多少作品能夠留下,對大批的粉絲來說,到底只是純粹的淺層閱讀快感,還是一種精神的無目的放逐和好逸惡勞,還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或者是無力重視。因此,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教學面臨著如何讓自身的意義進入到現實的閱讀世界,真正起到照亮精神世界的作用。
3.消費環境下的重重文學危機?!袄硐搿币辉~在今天已經變得有點怪誕,因為現實是消費性的,能夠用來消費的才能帶來真切的快感。已經成了經典的現代文學、現代作家們透過文字發出的上個世紀的吶喊和理想,在今天的環境里,有種只能在課堂上、研究中存在的尷尬。消費的欲望和快感、平淡無奇甚至整齊劃一的多媒體信息接受模式下的千人一面,淡漠了宏大敘事的訴求,也退化了文學理想所燭照的世界。雖然,學院里的精英主義分子們依然大聲疾呼文學藝術對我們的精神世界就是一種救贖。{6}現當代文學是否還擔當得起救贖,需要在新的條件下做出思考。
總之,多媒體時代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教學,利弊遠不止上文所簡單列舉的,具體的碰撞與交織更需要每一位師生在教與學的過程中用心體會、實踐與研究。社會從來不是真空,文學也從來都是在不同的復雜環境中孕育和發展的,中國現代文學與當代文學的連續性與斷裂性便是如此,然而這種斷裂性并沒有導致其滅亡,而只是具有不同的特質。因而正如人類邁出的每一步都伴隨著相應的危機與生機一樣,如果能夠充分意識到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本身的純粹性與當下時代的互動特性,積極地融入當下的語境,在與時代的對話中更從容地傳承傳統的經典文學教學,便可以算是傳承過程中的一種良性循環。
{1}{4} [加]馬歇爾·麥克盧漢:《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何道寬譯,商務印書館2000年版,第350頁,第33頁。
{2}{3} [美]希利斯·米勒:《文學死了嗎》,秦立彥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17頁,第16頁。
{5} [美]哈羅德·布魯姆:《西方正典:偉大作家和不朽作品》,江寧康譯,譯林出版社2011年中文版序。
{6} 楊曉華:《矚望多媒體時代的文學命運——訪著名文藝理論家童慶炳》,《中國文化報》2013年10月18日。
作 者:李雪梅,廣西師范大學文學院現當代文學講師,主要從事中國現當代文學、文學與音樂研究。
編 輯:魏思思 E-mail:mzxswss@126.com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