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云亭
(華東師范大學設計學院,上海 200062)
陶瓷產品中材料綜合運用的思考
戴云亭
(華東師范大學設計學院,上海 200062)
將多種不同的材料與陶瓷材料結合,設計既具有時尚性又具有傳統文化特征的當代陶瓷產品,是目前陶瓷產品設計的探討話題。在遵循一定原則的基礎上,探究如何突破 “制器”局限,將其它材料與陶瓷材料相結合,設計出具有一定時尚元素的現當代陶瓷藝術產品,具有現實意義。
材料綜合運用;視覺吸引;觸覺吸引
通常情況下,人們往往將“陶器”與“瓷器”統稱“陶瓷器”,雖然它們采用的材料、工藝、燒制的溫度以及吸水率和表面觀感等有一定的差異,但一般我們統稱其為“陶瓷”, “器”指的是:用黏土、陶土、或者瓷土分別經過“型”的塑造過程,通過一定溫度的燒制所形成的器皿。鑒于當今新的設計觀念越來越強調不同材料的綜合運用,并賦予各種不同材料以豐富的語意和內涵,陶瓷產品設計便不僅要考慮陶瓷材料的配方與燒制溫度等制陶工藝,而且應關注陶瓷材料與其他材料之間如何和諧共存,呈現并引導新的陶瓷產品設計風尚。
現代陶瓷產品的設計應該是綜合運用各種材料的設計,多元化、個性化、情趣化等審美要求是其設計的方向,這也是所謂的“跨界設計”的理念的體現。因此,不斷探索和研究不同材料的語意內涵,結合相應的工藝技術,打破材料在設計中的運用界限,實現多種材料與陶瓷材料相結合,突破傳統陶瓷產品設計中單一材料特性的束縛,彰顯當代陶瓷產品設計的時尚性,是現代陶瓷產品設計的新課題。
材料綜合運用的總體設計原則主要包括材料結合的視覺吸引原則與材料結合的觸覺吸引原則。
(一) 材料結合的視覺吸引原則
在對材料語意表達的研究中,材料的視覺吸引顯然是設計師最感興趣的領域。所謂視覺吸引:是指某種材料所呈現的某種獨特的質感、肌理或色彩對觀者視覺上的觸動。從設計者的角度而言,陶瓷材料與其他材料結合,相互映襯形成視覺對比關系,可以達到一種令人愉悅的視覺效果。當前陶瓷產品設計師較多地運用了陶瓷材料與其它材料組合的表現形式,比如陶瓷與金屬材料的綜合運用(見圖1、圖2)。我們發現很多消費者購買產品時非常在意材質給予他的視覺美感,產品材料引起的視覺美感能夠激發他的購買欲望。現代陶瓷設計中,如何利用相應的工藝技術,將現代工業材料與傳統陶瓷材料結合,形成新的“視覺吸引”,是產品能否引領消費市場、體現時代特征的關鍵。

圖1Fig.1

圖2Fig.2
(二) 材料結合的觸覺吸引原則
在陶瓷產品設計過程中,陶瓷材料肌理與陶瓷表面釉彩是陶瓷設計師借以令觀者產生光滑、粗糙、冷熱等感覺的重要要素,是陶瓷設計師營造觸覺效果的重要媒介。但是,陶瓷材料的單一質感并不足以產生多樣化的觸覺效果,金屬、木頭、玻璃、水泥、纖維、石材等因此成為陶瓷產品設計的重要輔助材料,將這些輔助材料與陶瓷材料相結合,能夠吸引人們產生用手去觸摸的沖動,通過觸覺去感受產品的輪廓、形體,引發觀者的軟硬、輕重、粗細、光滑等感覺,產生單一陶瓷材料所無法達到的觸覺吸引的效果。金屬或木質材料等經過表面處理后產生的光潔與粗糙、粗壯與纖細的觸感,成為陶瓷藝術家和陶瓷產品設計師表達情感的最佳手段。一般認為,在形態認知方面,體現力量的是球體、塊體、面體的形態組合。事實上,材料的質感同樣可以令觀者產生大體量的感受。陶瓷產品所使用的陶土本身經歷了從柔軟到堅硬的材料質感變化過程,它與金屬和一些可塑性材料有著非常相似的特性。木材的硬質感覺較金屬而言則具有一定的柔韌性。棉紗、絲綢等纖維材質則給觀者一種柔和親切的感覺。當然,僅靠具有質感的材料不足以營造觸覺吸引效果,它還需要創作者和設計者對于各種材料的組織搭配和精心設計。由圖3、圖4我們不難看出各種材料與陶瓷材料結合后產生的觸覺吸引效果。事實上,陶瓷產品設計中所謂“質感”,也就是利用不同材料的觸覺特性,表現各種材料所具有的“器中之道”。
傳統陶瓷產品的設計,主要利用陶瓷材料中的陶、瓷土及各種色釉的特性營造視覺和觸覺效果。現代陶瓷產品的設計則除了利用傳統的設計方法之外,還需要研究不同材料的光感、色彩、表面肌理帶給人們的不同感受,綜合思考輔助材料與陶瓷材料之間的對比關系,體現當代設計的審美追求,實現時尚與古典交融的審美情趣。所以現代陶瓷產品設計中更多地融入了如纖維、金屬、紙、塑料等一些人造材料以及竹、木、石等一些自然材料,比如木質杯蓋陶瓷杯(見圖5),竹絲、陶瓷粉、環氧樹脂結合制作的燈具產品(見圖6),竹節形態的陶瓷產品(見圖7)等。

圖3Fig.3

圖4Fig.4
(一) 陶瓷與金屬材料的結合

圖5Fig.5

圖6Fig.6

圖7Fig.7
金屬材質具有閃爍的外觀和高端時尚的迷人氣質,陶瓷材料具有質樸、細膩、自然、親近的風范,將金屬材料“陽剛”的冷艷與陶瓷材料“陰柔”的溫潤相結合,讓“陰陽交合”的現代設計意境和傳統審美語意透過具象之“器”散發出來,可以看作是金屬材料與陶瓷材料結合的最好的審美效果。早在宋代,歐陽修就在其《歸田集》里提到“柴氏窯,世所稀有。得其碎片者,以金飾為器”,說明陶瓷與金屬材料的綜合運用在中國古代傳統陶瓷設計中早已有之。在現代設計中,設計師用古瓷片與貴金屬銀、銅材相結合,將古瓷片鑲嵌在金屬銀邊中,將青花燒制在銅盤上(見圖8,圖9),突破傳統陶瓷產品的局限,把傳統融入于現代,把現代的設計理念和設計方法應用到傳統的陶瓷產品中,真正成為了當今時尚設計中材料“跨界”應用的典范和一種新的趨勢。
(二) 陶瓷與玻璃材料的結合

圖8Fig.8

圖9Fig.9
陶瓷與玻璃是二種比較接近的材質,陶瓷與玻璃的結合運用往往能夠產生一種曲折、飄然、流動的動態美、空間美、傳神美。設計師田中美佐便利用亮面瓷器與半透明玻璃的結合產生一種秀美的視覺效果(見圖10、圖11)。玻璃的主要成份是二氧化硅,陶瓷則以粘土為主要原料,二者都需要經過高溫燒制才得以成形,因此陶瓷與玻璃、水泥、搪瓷、耐火材料等工業,同屬于“硅酸鹽工業”的范疇。所以,二者的結合可以說是 “同質不同類”的材料的組合。玻璃呈透明或半透明狀,陶瓷則是不透明的堅實材料。因此,將玻璃材質與陶瓷材料相結合,陶瓷產品更能呈現出一種柔美、典雅的時尚特征。
(三) 陶瓷與木質材料的結合

圖10Fig.10

圖11Fig.11

圖12Fig.12
木材本身具有天然花紋,直接取自自然,同時木材具有易為人接受的良好觸覺特性和可塑性,軟硬適中,易加工,是一種質輕而強度高的材料,與陶瓷材料一樣都是自然、綠色文明的象征,體現了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對話。作品題為“共生”的陶瓷材料和木質材料結合設計的杯子(見圖12、13),將白色釉面的陶瓷杯與造型獨特的木底座完美結合,體現了現代生活中追求自然、生態的審美理念。
(四) 陶瓷與纖維材料的結合
陶瓷材料與纖維材料的結合展現了陶瓷產品的一種軟硬兼容的品質美感。陶瓷具有的堅硬材質感與纖維材料柔軟、彈性、透光、輕盈的特點形成對照,表現出軟、硬質材料的相互交融,平面與立體、織與編、粗與細的設計語言,賦予傳統陶瓷藝術以一種現代、時尚的設計美感。2009意大利米蘭家具展中的陶瓷花瓶新概念設計的作品(見圖14、15),陶瓷材料設計出纖維材料的皺折形態,可以看作是對其他材料的藝術形式的借鑒與學習的案例。

圖13Fig.13

圖14Fig.14

圖15Fig.15
事實上,陶瓷與其他多種材料的結合設計應用非常廣泛,除了我們前面所探討的幾種材料與陶瓷材料的結合之外,各種材料與陶瓷材料結合運用的話題,以及不同材料結合呈現的視覺吸引和觸覺吸引話題,將在現代陶瓷產品設計中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正如德國藝術心理學、電影理論家魯道夫·阿恩海姆在《藝術與視知覺》中所說:“視覺形象永遠不是對于感性材料的機械復制,而是對現實的一種創造性把握。它所把握到的形象是含有豐富想象性、創造性、敏銳性的美的形象。”
[1]辭海編委會. 辭海[M]. 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90.
[2] 戴云亭. 材料與空間展示[M]. 上海: 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2006.
[3]馮先銘, 安志敏, 等. 中國陶瓷史[M]. 北京: 文物出版社, 2006.
[4]邱蔚麗. "瓷龍"與"錦龍"—陶瓷藝術中龍紋的經典"跨界"的意義[J]. 陶瓷學報, 2012: 2.
[5]劉淼. 傳統文化與文化傳統[M]. 廣東: 暨南大學出版社, 2011.
Integrated Use of Different Materials in Ceramic Products
Dai Yun Ting
(School of Design,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 China)
A hot issue for the designers of contemporary ceramic products is how to combine different materials with ceramics to make a product that is fashionable and has the features of traditional culture. To break the limits on “a vessel” and to provide basis for creative practice,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integrated use of ceramics and other materials in accordance to some principles to produce designs for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eramic art products with fashion elements.
materials using; visual appeal; tactile appeal
date: 2014-01-06. Revised date: 2014-03-20.
TQ174.74
A
1000-2278(2014)04-0444-05
10.13957/j.cnki.tcxb.2014.04.020
2014-01-06。
2014-03-20。
戴云亭(1963-), 碩士,副教授。
Correspondent author:DAI Yunting(1963-), Master, Associate Professor.
E-mail:ytdai@design.ec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