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德明
摘 要:人們出行時依靠的工具有豐富的選擇。無論是何種交通工具,最終目的是為了實現乘客的空間位置轉移,當然作為出行人有舒適性要求。然而這個過程中,不同的載客工具的時間不同、搭載乘客的數量不同、占用公共設施的空間和時間的不同、對人們出行心理的影響也不同。就需要個人針對自己的個人情況對出行方式有個詳細的考慮。
關鍵詞:出行成本 出行方式 個人出行欲望 出行=欲念十工具
中圖分類號:F416.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2(a)-0246-01
1 可支配交通出行資金與出行工具的匹配
城市居民的出行要求是多層次、多樣化。每一種出行方式都有其各自的適用范圍、相對的優勢。因此既要發揮每種出行方式的優勢,又要讓其能相互協調來滿足居民對于出行的不同需求,發揮出行工具的整體功能。我們選擇出行工具時,價格是首要的考慮因素,在沒有價格約束的條件下,對于價格我們應該怎樣考量呢?這就需要對城市居民出行方式的成本進行具體分析。
以北京居民出行方式作為研究對象,收集2012年部分城區居民出行的數據,用相關性方法來分析篩選和居民出行方式選擇有緊密關系的因素。以小轎車作為出行方式的函數與公共交通作為出行方式的函數的差值構建新函數,選擇出行目的、出行時間、出行成本等作為影響因素,將小汽車和公共交通出行時間比例分為1∶4、1∶3、1∶2,來計算分析出行成本對居民出行方式的影響。分析結果顯示:當出行時間比例為1∶4時,居民使用小汽車出行對應值小于0.1,出行成本缺少彈性調節;當出行時間比例為1∶2時,對應的最大值為0.38,當出行時間比例為1∶1時,對應的最大值為0.87。
2 居住城市的可選擇出行交通工具
應該說在眾多出行方式中,火車是被大眾所選擇的方式。我國在鐵路運輸技術上的進步,相比起開始的綠皮車,動車、高鐵的高動能只能用飛速來描述。從動能方面而言,雖然和飛機相比仍然有一定的差距,但相信隨著鐵路技術的逐漸提高,二者之間的差距將會越來越小。按照現在的列車速度,時間成本已經不是非常昂貴,隨著速度提高的車票價格也沒有超過我們的承受范圍。從隱性成本而言,應該說,火車無論從閑暇還是安全角度,沒有非常明顯的缺陷。雖然在火車上面,你并不能指望看到真正優美的景色,但如果懷著一顆品位和捕捉細節的心,還是能從枕木旁的那些綠油油的草地,黃燦燦的麥田中感受到美的含義。從綜合性角度而言,火車確實仍然是推薦的出行方式之一。
前面就已經提到,作為出行工具中最快捷的出行方式,飛機肯定是最好的選擇。在動能方面有無法比擬的優勢,但是從時間成本方面考慮,飛機最讓人不滿意的方面就是其高昂的價格。確實,在其逐漸大眾化,并當作主流出行工具來看待時,它的價格確實讓人望而卻步。
從價格和動能兩個成本角度而言,大巴應該說是火車的替代品存在于這個市場中。至于二者結合的性價比來說,應該還是遜于火車。選擇大巴就意味著幾乎沒有舒適性。
自行車可以被叫做非主流但我認為會在未來成為時尚的出行方式。在動能方面是可以忽略的,但在顯性成本方面來說,不具有太多的優勢。當你的出行范圍在某個不太大的地域時,自行車在時間方面的劣勢會被縮小,而其靈活性的優勢會被放大。
3 個人出行欲望與交通工具的嵌合程度
一般來說,選擇出門,在出行的每個環節所形成的約束力會被縮小。雖然出行成本本身很高,但是總支出中其他部分更高,所占的比重反而較小了。交通工具對個人出行主要影響有以下幾方面。
3.1 金錢
個人的經濟條件是不同的。選擇交通工具時,在考慮出行成本的同時也要滿足對于舒適度的要求,出門放松是使人開心的事,不要因為太注重成本而給自己帶來壞心情。
3.2 時間
如果每段出行的時間都不受約束,有時間去體驗,那么在出行交通工具上不需要特別考慮。但事實是,我們只能從繁忙的工作中抽出部分時間去體驗,于是時間成了除金錢之外最大的約束條件。那是否意味著在選擇交通工具時,所用的時間越少越好呢?事實上時間和體驗兩者絕不是逆向相關的,出行最為核心的是輕松休閑以及和平時工作學習不一樣的舒緩節奏,在交通工具度過的時間也應該被作為整個旅途的一部分進行比較。
3.3 隱性成本
在隱性成本中,最關鍵的三點就是精力負擔、安全度和對環境的感知度。這三點難以通過精確計量但同時又對旅途的滿意度有著關鍵性的影響。
4 結語
社會的不斷進步,出行的成本還是出行的舒適程度有了很大的提升,我們能感受到越來越便捷的交通給我們的出行帶來的好處,根據自己的喜好來選擇不同的交通工具,既可以感受到快速舒適,又可以享受到低廉的價格。時間在出行的方式選擇中起著很大的作用,是影響出行者選擇出行方式的決定性因素。
參考文獻
[1] 李霞,邵春福,曲天書,等.基于網絡廣義極值模型的居住地和通勤方式同時選擇模型研究[J].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6).
[2] 劉炳恩,雋志才,李艷玲,等.居民出行方式選擇非集計模型的建立[J].公路交通科技,2008(5).
[3] 賈洪飛,龔勃文,宗芳.交通方式選擇的非集計模型及其應用[J].吉林大學學報(工學版),2007(6).
[4] 李霞,高利,劉玉國.基于交叉分層Logit的軌道站點周邊居住地和出行方式聯合選擇模型[J].吉林大學學報(工學版),2011(6).
[5] 姚麗亞,孫立山,關宏志,基于分層Logit模型的交通方式選擇行為研究[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交通科學與工程版),2010(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