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陽


以管理費收入指標觀察和比較基金公司總經理,比傳統意義上的規模指標,更能由表及里,去偽存真。在總量榜中,嘉實趙學軍、廣發林傳輝和銀華王立新分列前三位;在年化榜中,華夏滕天鳴、易方達劉曉艷、嘉實趙學軍分列前三位;在增量榜中,大摩華鑫于華、華商王鋒、浦銀安盛郁蓓華分列前三位
總經理大多是基金公司事實上的掌門人,指揮著公司前進的方向。任期內,公司收取的管理費多少,以及在市場上占據份額的大小,比用貨基充胖子的規模數據更有價值。基金公司開董事會,用管理費數據向股東匯報公司業績,也比規模更有說服力。
管理費收入增減趨勢,標志著公司發展態勢是否步入良性循環。管理費收入逐年增加,公司有能力聘請更高水平的基金經理、研究員,以給投資人賺取更多財富投資人認可,增量資金涌入公司,會有更多的管理費,是為良性循環。否則,管理費越來越少,總經理只好減員節流,高水平人才流失,業績下滑,投資人、管理費再度減少,陷入惡性循環。
那么,基金公司在總經理帶領下,收取的管理費到底在市場上處于什么位置?增減趨勢又如何呢?是騾子是馬拉出來遛遛,大有必要。
基金公司總經理任期有長有短,怎么比較他們呢?如果只比較賺得的管理費總額,剛上任不久的不服氣。可是,如果只比較一年的,又無法“路遙知馬力”,發現長久以來誰表現更出色。那我們就多選取幾個維度,來深入進行對比吧。《投資者報》數據研究部依次從總經理任期內收取管理費的總量、年化量、增量,分三個層次來比較他們的實力。
在總量榜中,嘉實總經理趙學軍位居榜首,到2013年底,其任職13.2年,帶領團隊獲得122億元管理費。亞軍和季軍分別是廣發林傳輝和銀華王立新,管理費收入分別為93億元和60億元。
并不是年頭越久,管理費收入一定高于年頭短的。這要看干得怎么樣。比如,廣發總經理林傳輝和興全總經理楊東同期“服役”,但管理費收入對比,前者(93億元)明顯超越后者(35億元)。
在年化榜中,華夏滕天鳴、易方達劉曉艷、嘉實趙學軍分列前三位。其中,滕天鳴的任期是一年半,劉曉艷是兩年,而趙學軍是13年。這說明,趙學軍能在總量上出眾,并非一日之功。而滕天鳴和劉曉艷,也在接手優良公司后,依然掌舵得風生水起。
在增量榜中,中小基金公司表現不錯,大摩華鑫于華、華商王鋒、浦銀安盛郁蓓華獲得前三,其年化管理費收入分別比前任增加2.7倍、2.1倍和1.8倍。
管理費總量榜:
嘉實趙學軍封王 年頭并非絕對因素
管理費累計創收排行榜,考察總經理任期內累計創收情況,是勞苦功高者的排行榜。奪得榜首的是基金常青樹——嘉實趙學軍,帶領團隊創收122億元,是唯一創收過百億的總經理。
嘉實趙學軍創收122億元,已經創造了公募基金的一個神話。嘉實在他手上,經歷了從小舢板到航母的飛越。
管理嘉實之前,趙學軍曾在大成基金公司工作,之前還有商品期貨、進出口公司任職經歷。2000年10月,趙學軍履新。剛開始的一年左右,趙學軍顯然還在適應和熟悉階段,至2002年底,嘉實年收管理費只有6298萬元。十多年后的2013年,嘉實年收管理費16.3億元,增加了25.9倍。和趙學軍同時期的總經理,有的離任,有的轉行,唯獨趙學軍還在堅守。除了公募業務,還有子公司、定制賬戶等,嘉實已經發展成全資管業務公司,現在公司發展勢頭依舊強勁,和最高層穩定密不可分。(見表格1:基金公司管理費創收總額前20名總經理)
從理論上說,任職時間越久,管理費收入排名應越靠前。但是,實際情況遠非如此簡單。比如,任職7年的銀華王立新(60億元)超過任職近9年的匯添富林利軍(49億元)和任職8年半的工銀瑞信郭特華(43億元),更超過任職近10年的海富通田仁燦(37億元)和任職超過10年的興業全球楊東(35億元)。
為了看看差距是怎么形成的,不妨選取廣發林傳輝和興全楊東進行仔細對比,因為兩人任職時間恰好一樣,都為10年出頭,但管理費總收入,林傳輝比楊東多出兩倍有余。
2003年8月,林傳輝開始管理廣發;同年9月,楊東開始管理興業全球。
2004年時,廣發規模28億元,興全25億元,兩家規模相差10%,收取管理費沒有明顯區別。
五年后的2009年,管理費10%的差距拉大到100%,廣發年收12.5億元、興全5.1億元,管理費差距背后是規模不同,廣發已經越過千億,達1017億元,興全規模434億元。
再過4年到2013年,興全沒有將這些差距追回。廣發有增長,興全無前進。廣發年收管理費12.6億元,在同業中排名第5,總規模1236億元。興全年收管理費4.86億元,排名第22,總規模337億元。
林傳輝、楊東兩人任職時間相差一個月,經歷了相同的牛熊市場,現在兩公司收入、體量都相差懸殊,客觀條件之外,是兩位領軍者創收能力的差異。
年化管理費:
新老同臺比武 與規模排序大異
縱觀年化管理費創收排名前十的公司,都是行業內大公司,說明表現較好的總經理,既可以將公司從小做大,也可以在接任管理大公司后,做到立竿見影、旗開得勝。(見表格2:基金公司管理費年化創收總經理排名榜)
年化管理費創收最多的三人分別是華夏滕天鳴、易方達劉曉艷、嘉實趙學軍,年化管理費收入分別是22.9億元、14.7億元和9.2億元。惟有此三人,年化管理費收入達到或超過10億元,頗為不易。但其中特點又有所區別,滕天鳴、劉曉艷二帥接手的是大公司,摘的是皇冠上的明珠,但能保持優勢,也頗有學問;趙學軍則帶領公司從小到大,一步步走到今天,可謂“老馬識途”,更有講究。
以年化觀察管理費收入,也讓投資人對公司的排名有了新認識。排名第4到第10的公司領軍者分別是廣發林傳輝、銀華王立新、華安李勍、上投摩根章碩麟、鵬華鄧召明、景順長城許義明、諾安奧成文,這和最新的基金公司規模排名有明顯出入,甚至前后順序會發生顛倒。按規模排名,華安、鵬華、景順長城、諾安都不在前十。
按總經理年化排名,華安李勍以年化創收8.28億元排在第6名,按照最新規模排名,華安只能排在第14名。這說明,許多所謂規模居于前十的公司,其實是靠貨基充數的,其真實的管理費收入并不靠前,比如中銀、工銀瑞信等。
華安雖然規模排第14,但旗下基金賺取管理費的含金量高,股票基金、混合基金這兩類管理費最高的品種,規模達533億元,按照股基與貨基年收管理費的差別計算,華安這兩類基金規模頂得上2665億元的貨基,按照工銀瑞信、中銀現在貨基的規模算,工銀瑞信需增加1倍貨基、中銀需增加5倍,每年收取的管理費才能和華安持平。
管理費增量榜:
有人名聲在外 細查其實難副
與前任相比,現任總經理是更強,還是躺在前任功勞簿上吃老本?計算年化管理費相對前任增減值,就能一目了然。增量靠前的5人,分別是大摩華鑫于華、華商王鋒、浦銀安盛郁蓓華、民生加銀俞岱曦、天弘郭樹強。
另有19人不如前任,表現最差的是金元惠理張嘉賓、方正富邦鄒牧、益民雷學軍,此三人接手之后的年化管理費收入,分別比前任當時一年的管理費收入下滑了51%、39%和34%。
相對來說,小公司基數低,快速將公司做大,容易在增量榜中位置靠前。的確有做得不錯的中小公司在此榜名列前茅,比如大摩華鑫于華、民生加銀俞岱曦等;通過管理費收入觀察總經理,最大的特點是把聽上去名聲在外,其實是靠貨基、債基沖規模的那些情況過濾掉。盛名之下其實難副,比如天弘基金,聽上去去年底公司規模已經達到5500億元左右,看看管理費收入,其依然只能排在中等基金公司之列。在管理費收入總額榜中,前20名難覓天弘郭樹強身影;在管理費年化收入榜中,前30名依然找不到郭樹強的名字,即使在增量榜中,也只排名第5。同樣,名噪一時的中銀李道濱,也僅在增量榜中名列第10,與規模劇增時給人們的感覺相去甚遠。(見表格3:年化管理費對比前任增量前10名總經理)
倒是那些聽上去沒那么有名的人,在增量榜上名列前茅,因為他們旗下的產品,能更多地帶來管理費收入。比如, 2008年底時,大摩華鑫旗下3只基金管理費合計3378萬元,2009年3月于華開始任總經理,正是大牛市過后的大熊市。2009年,4只基金收取3088萬元,同比下降一成,這只是布局階段。2010年,共6只基金收取1.07億元,增長兩倍有余,其中,老基金持續營銷規模擴大,管理費增加了14倍。2013年,于華帶領大摩華鑫,將管理費再度提高50%,累計增長2.71倍。
民生加銀俞岱曦,在鵬華、嘉實、中銀三家公司分別是研究員、基金經理、副總經理,2012年2月接手管理民生加銀,當年基金數量增加了4只,管理費增加80%,2013年新發基金10只,管理費再度增加80%,任職1.8年,每年都有80%的增幅,管理費近三年年度排名上升了8個名次。
接手總經理后,公司管理費明顯減少的總經理,警鐘必須敲響(見表格4:年化管理費對比前任減量前10名總經理)。
比如,張嘉賓2011年5月接手管理金元惠理,當年曾經喊出三年規模過百億的口號,2010年時,公司規模12.5億元,他帶領團隊干到2013年底,公司規模只剩下了9.59億元,距離百億差距更遠。每年收取的管理費也從2010年的2950萬元下降到1501萬元。現在,公司旗下9只基金,四個基金經理,其中有一人兼管6只,還都是股票基金,不是指基或貨基那種可以一人管數只的品種,真不知道他怎樣分神管理這么多產品。到現在已經滿三年,張嘉賓的時間已到,目標未達。
警鐘已經敲響,時間不等人,類似這樣的總經理,要小心了,要加油了。因為,股東們的耐心可是有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