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雪峰
楊東自2003年9月開始掌管興全,十多年過去,無論在公司規模還是管理費總收入上,均與同期管理廣發的林傳輝有較大差距
基金公司總經理因為年薪往往在數百萬元以上,所以經常被人們喻為“打工皇帝”。然而,他們并非個個對得起自己拿到的那份高薪。
為什么任職時間相差無幾,又經歷了同樣的牛熊市,“打工皇帝”們管理的基金公司規模、收取的管理費卻有著好幾倍的差距?對于《投資者報》記者的追問,多數被問到的基金公司給予了回應,甚至有的總經理與記者面談,說明了理由。但興業全球基金公司(簡稱興全)方面,截至本文發稿時,仍然未能給出合理解釋。
確實,投資總監王曉明剛剛離職,今年旗下榮獲一季度冠軍的興全輕資產又踩中4只熊股,二季度以來已跌14%,還被網傳“公司遭證監局抽查,基金經理被約談”。興全正處于風口浪尖。然而,對于基金公司來說,越是多事之秋,做駝鳥就越不利于公眾投資人了解真相。
十年創收僅為同期林傳輝1/3
“做企業和做投資一樣也是長跑。”2009年楊東在接受某媒體采訪時如是說。
然而,在楊東感知的這場長跑中,他并未跑出一個好成績。據Wind統計,截至2013年12月31日,在納入到排名統計的內地基金公司中,興全以322億元的年末規模排在第30位,而2012年底時排在第28位,2011年底時排在第27位,排名逐年下滑。
或許規模并不能說明問題。那么看一看實際收取的管理費。《投資者報》數據研究部發現,楊東自2003年9月開始管理興全,如今十多年過去了,像他一樣任期的基金總經理恰為廣發的林傳輝。可是,從公司規模、產品數量、總經理任期收取的管理費來看,截至2014年3月31日,廣發管理的規模為1242億元,基金產品數量為70只(開基56只),林傳輝任期收取的管理費為93億元;而興全管理規模僅337億元,基金產品數量為16只(開基12只),楊東任期收取的管理費不足35億元;僅任期內收取的管理費一項,兩者相差2.7倍。
從資歷來看,楊東并不是弱者。他在20年前的1995年就做到了相當高的職務,曾于1995年9月至1996年9月,歷任福建興業證券公司上海業務部總經理助理;1996年10月至1998年9月任福建興業證券公司證券投資部副總經理,兼任上海業務部副總經理;1998年10月至2000年2月,任福建興業證券公司、興業證券證券投資部總經理;2000年3月至2001年8月,任興業證券總裁助理;2001年9月至2003年9月,歷任興業證券投資總監;2003年9月受聘于興業全球基金公司,出任興全總經理至今。
作為一個行業老人,為什么楊東在與林傳輝任職時間相同,經歷同樣牛熊市場的情況下,現在兩家公司收入、體量卻都相差一倍有余?楊東曾稱,“基金規模是管理出來的,而不是賣出來的”,可是時至今日,興全的規模仍在原地踏步,楊東的“管理”究竟體現在哪些方面?為何久不見成效?為了弄清這些問題,同時為了核實相關數據的準確性,《投資者報》記者于2014年5月9日中午12:28向興全負責媒體聯絡的鐘女士提供的郵箱地址發送了采訪函,但遺憾的是,截至本文發稿時,興全仍然給不出合理的解釋,記者只能依據公開數據和資料對有關問題進行研判。
“不湊熱鬧”戰略與“被湊熱鬧”現實
公開資料顯示,興全成立于2003年,歷經十多年發展,迄今旗下只有16只基金產品,其中開基12只,截至今年一季度,興全總規模僅為337億元。
對此,楊東曾向媒體笑稱,這是因為興全“不湊熱鬧”,堅持走“精品策略”。然而,興全雖想“不湊熱鬧”,但并不等于“熱鬧”不會湊過來。
據媒體報道,5月7日,上海證監局對興業全球進行了一次突擊檢查。據知情人士透露,此次證監局約談了當日在公司的所有基金經理,并且調查了基金經理的電腦。
而就在此前不久,興全投資總監、40歲的王曉明在進入公募基金業第11個年頭后,選擇了辭職。
《投資者報》記者查閱公開資料發現,近兩年來,興全曝光率最多的并非只有深陷超買海天味業風波,還有頻繁踩中大熊股。比如,興全輕資產基金在4月9日至5月9日短短一個月時間里,下跌了13.66%,位列股基單月收益率倒數第一。其所持有的4大重倉股衛寧軟件、新華醫療、秦勝風能以及飛利信,占基金凈資產比例依次為9.6%、7.06%、6.92%和5.57%。4月以來,這4只股票漲跌幅分別是-28.98%、-32.50%、-26.79%、以及-26.69%。
不管“規模是靠管出來的”也好,還是“不湊熱鬧”也罷,公司規模和管理費收入的實際結果是個硬杠杠,它們反映的是管理水平到底高不高,投資人是應不懈追隨還是慢慢離去。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楊東說的和做的,還是有些差距的。至于原因何在,由于興全方面婉拒采訪,只能留待興全的股東會上去探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