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網絡時代伴生物的“人肉搜索”,不過是這個時代的一個表征。人們既能從中獲益,也深受其害。“人肉搜索”雖是借助網絡技術而生,但卻不再是一個技術問題,而是演變為技術倫理、社會道德與法律制度的問題。在網絡時代里,“人肉搜索”摻雜著諸多因素:既有網絡俠客的正義精神,又有網絡看客的窺私癖與獵奇心理;既有借網絡技術進行維權,又有乘網絡法制漏洞為惡,甚至犯罪;既有行善之舉,也有惡搞之行;網絡良民與網絡暴民同在一網,魚龍混雜。在這樣善惡參半,是非難辨的情形之下,如何解救“人肉搜索”成為一個社會問題。只有多方通力合作,摘除其俠客、看客和暴民面具,使其成為一只無形的維護公民權益的正義之手。
關鍵詞:人肉搜索 網絡俠客 網絡看客 網絡暴民
中圖分類號:F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4)04-013-03
2006年底,“網民”入選美國《時代》周刊的年度風云人物,這向世人宣告互聯網時代的到來。而作為網絡時代的伴生物——“人肉搜索”不過是這個時代的一個微小的表征。我們既能從中獲得信息、尋到幫助,也能被其傷害;我們既能成為一個網絡俠客,彰顯正義,也能成為網絡暴民或者痞子,助長邪惡;我們既能因為有“網絡隱形衣”的掩護而暗中為弱者護航、維權,也能因此而為所欲為,墮落成撒旦。這個時代,一切都在“既定未定”之中。猶如既濟之卦——舊過程息,新過程又生。不是新過程的開始,卻聯結著新過程的開始。{1}因此,生活在這樣時代之中的人們,因目睹時代之大變遷而幸,也可能因身處劇變之流中無處安心而悲,這就需要我們能夠克己、理性且務實地應對這一切。
面對“人肉搜索”也是如此。它借助網絡技術而生,但卻不再是一個技術問題,而是演變為技術倫理、社會道德與法律制度的問題。在我們這樣特殊的社會里,“人肉搜索”摻雜著諸多因素:既有網絡俠客的正義精神,又有網絡看客的窺私癖與獵奇心理;既有借網絡技術維權求助,又有乘網絡法制漏洞為惡,甚至犯罪;既有行善之舉,也有惡搞之行;網絡良民與網絡暴民同在一網,魚龍混雜,良莠難分。在這樣善惡參半,是非難辨的情形之下,如何解救“人肉搜索”成為一個社會問題。我們要拷問的是:為何作為一種技術的“人肉搜索”,竟然會被染上道德和法制的色彩?原本一種可以造福民眾的技術,竟然會成為邪惡的幫兇?如何才能使這門技術回歸良性之軌,不再是網絡臟手和網絡黑手,而是成為網絡民警,一只有力的、無形的維護社會正義之手?
一、作為網絡時代產物的“人肉搜索”
在我國“人肉搜索”最早起因于“陳自瑤事件”:2001年,一網民在貓撲網上貼了一張美女相片,并宣稱該女子其女友。馬上就有人指出,該照片女主人其實就是微軟公司的形象代言陳自瑤,一時間,相關的信息迅速被公諸于網上,她的個人信息幾乎全都被找到。從此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肉搜索”——一種互聯網搜索行為與工具就產生了。
十多年來,大量的網民們通過“人肉搜索”,作出了不少“驚天動地”的事情:從2001年的陳自瑤事件開始,至2006年的“踩貓事件”、“銅須門”事件,至2007年的“流氓外教案”、“華南虎事件”,再至2008年的“天價頭”、遼寧口出穢言狂罵四川災民事件,“人肉搜索”在中國社會各個方面所顯示出來的威力是不可忽視的。“人肉搜索”已經成為一個社會熱點問題,連國外媒體都對其進行長期深入的關注。不光是社會和政府,就連學者也不得不高度重視這一網絡行為,并對之進行理性的審視。
盡管對于“人肉搜索”的看法頗多,但是在學理上還是有一些共識。“人肉搜索”是10年前在網絡上興起的一種搜索方式,早期被稱為“賞金獵人”,其作為一種新的網絡現象,一般指將Google、百度等網絡搜索引擎與人工搜索相結合,通過充分動員廣大網民力量,集中網民注意力,在網絡上搜索某個人、某一件事的信息和資料,確定被搜索對象的真實身份并將其暴露于互聯網世界之中的一種超強的搜索手段。{2}這種搜索方式與傳統的信息搜索和機器搜索差別較大,它不再單純地從互聯網上通過網頁尋找信息來獲取答案,而是利用網絡搜索引擎,發動網民參與搜索行為,通過人找人、人問人、人挨人的方式快捷地構建起一個網絡信息交換的平臺。其物質條件在于網絡技術的誕生,尤其是網絡社會的形成為其提供了必要的基礎條件。
隨著Internet的應用范圍從最早的軍事和國防領域,擴展到美國國內的學術機構,進而迅猛地覆蓋全球各個領域,其運營性質也發生重大轉變,由軍事、科研與教育為主快速轉向以商業化的經濟利益為目標。網絡技術也就應運而生,它是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發展起來的新興技術,將互聯網上分散的資源融為有機整體,實現資源的全面共享與有機協作,使人們能夠透明地使用資源并按需獲取信息。{3}網絡技術從精英式的工具走向大眾化,這是“人肉搜索”的技術基礎。沒有網絡技術也就無從談論“人肉搜索”。網絡技術的普及與市場化、網絡社會的形成、網民的出現,使得“人肉搜索”具備了基本的條件。
二、作為網絡俠客的“人肉搜索”
雖然網絡覆蓋了全球絕大多數國家和地區,至今全球有近30億網民,但是任何國家的“人肉搜索”都無法與我國“媲美”,這無意之中又成了一道獨特的中國風景。這與我國的網絡文化是直接相關的。
而一個國家的網絡文化又是與該國家民族的傳統文化息息相關。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人肉搜索”是古代俠客精神與俠客文化在當代的表征。傳統文化賦予了古代“俠客”一種神秘而光輝的形象——他們不但是頂天立地的英雄豪杰,還敢于與強大的國家機器對抗。司馬遷稱贊:“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成。”{4}“俠”集信、節、義和德于一身,甚至還身懷絕技,行俠仗義、除暴安良、殺富濟貧、懲強扶弱,得到百姓的擁戴和崇敬,但卻往往得不到官方的許可和認同。因為俠客的出現是與政府行為的失職、不周全、徇私枉法等諸種情況直接相關。
每當社會弱勢群體的權利屢被侵犯,而尋求國家法律的保護失效時,往往就是俠客們盛行的時候。春秋戰國多俠士,唐代因西域交通發達、經濟日益繁榮,城市商業興旺游俠之風也很盛行,不僅是燕趙多任俠,就連關隴一帶也豪杰之士比比皆是。盡管俠客在漢武帝時受到沉重的打擊,宋朝又尚文輕武,再度受抑,但是俠客及其精神在我國古代社會一直都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因此而形成的俠客文化也就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特色。“俠客文化”主要包括:其一,它是一種文學表現形式,一種文化樣式。古代文人對“俠客”所作的詩詞歌賦就具有相當高的文學研究價值。其二,俠客是受人崇尚、尊重的一種人格、職業形式,即使不然,它也具有相當的社會影響力與號召力。其三,俠客文化所蘊含精神意義就更為突出,自古以來的“俠客情結”——其目的就是除暴安良、懲惡揚善,最終樹立起代表正義的英雄形象。其四,俠客文化與主流意識形態往往不太相容,更像是一只無形的糾政府錯行之手,這也就容易遭受政府的打擊。俠客身上所折射出來的是中華文化中的道德與法的糾葛,私力與公力的沖突。{3}{5}
古代的“俠客精神”與當今互聯網時代“人肉搜索”行為具有很強的相似性:政府行為出現漏洞,社會正義沒有及時得到法律的保護,不法行為沒有及時被審判,維權成為弱者的奢望,這些就必然會促使網絡俠客的誕生。
網絡時代的“人肉搜索”可以說是我國古代俠客精神的新版。尤其是在“林嘉祥事件”之中,所體現出來的網絡俠客精神尤為可貴。
經過十多年網民們的自發性探索,網絡俠客文化也在不斷形成。網絡文化、娛樂文化、消費文化與大眾文化所塑造出來的網絡俠客文化主要有:網絡俠客都是去了魅的凡夫俗子,不再是令人景仰的英雄;他們有七情六欲,容易犯各種錯誤,沒有超凡的智慧,也沒有蓋世的武功。他們信奉江湖道義,與古代俠客一樣行俠仗義、懲惡揚善、除暴安良,但是他們能力有限,更多的是隱匿在網絡里,發布信息,引導意見,成為意見領袖;而不會奔走于街頭巷尾,號召民眾起來反抗強暴。他們不是隱士,只是利用網絡技術而化于無形。他們沒有足跡遍布大江南北,更多的是在網絡里周游世界。
三、作為網絡看客的“人肉搜索”
好奇心是人類探尋自身與外界事物的內在動力,是人類文明形成的重要因素,但往往也是糾紛與矛盾的肇始者。而一旦這種好奇心朝向對他人隱私的探究,那就成為窺私心理,嚴重者就成了窺私癖癥患者。要是這種心理從個體性發展成群體心理,則就容易導致集體窺私行為的出現。
而“人肉搜索”不僅為網絡群體行為提供了技術條件,還提供了“興奮劑”和燃料。一旦出現某個“搜索令”,網絡烏合之眾迅速聚集,群體行為與群體心理就隨之形成。由于“群體永遠漫游在無意識的領地,會隨時聽令于一切暗示,表現出對理性的影響無動于衷的生物所特有的激情,它們失去了一切批判能力,除了極端輕信外再無別的可能。”{6}這樣就自然而然地出現“群氓心理”,人們失去作為個體時所具有的理性判斷力。其后果往往就是,要么跟隨“意見領袖”的意見進入多數人的洪流,要么不知所向淪為網絡看客,當然也有少數的理性網民選擇沉默或者不參與,不關注。
多數網民由窺私心理與看客心理所引導而成為網絡看客,對事件的內容,尤其是當事者的隱私與趣聞奇談特別感興趣,而對事件的真實人物則缺少同情的理解,甚至是幸災樂禍;有時就是對真相也缺乏探究的意識,選擇性地遺忘真相,提取對自己有益的情節作為談資。
四、作為網絡暴民的“人肉搜索”
在“人肉搜索”的過程之中,當網民們跟隨“意見領袖”的意見進入多數人的洪流之時,除了成為一般的網絡看客外,還會催生網絡暴民。部分網民們在施虐情緒、暗示性或曾經的心理創傷的影響下,會形成比較偏激的觀點。尤其是在網絡群體行為中,“專橫和偏執是一切類型的群體的共性”。{6}然而由于網絡傳播的匿名性與迅猛性,即使是帶來了不可估量的道德風險,隱形的人肉搜索者們也無須為自己的言行承擔后果。這樣就更加使得人肉搜索具有隨意性、失真性,甚至是狂熱地為所欲為。
這種過激的暴民式行為在“死亡博客事件”中表現的淋漓盡致。2007年12月29日,事件的女主角姜某從24層的高樓跳樓自殺,由于其博客公開了丈夫王某與第三者的合影照片,這就引發各方網民的關注。情緒激動不已的網友們終于發動了“人肉搜索”,一時間王某的姓名、單位、住址等信息被悉數公布于網上。更可怕而偏激的群體行為——攻擊、辱罵的帖子鋪天蓋地而來。王某在網上被通緝、追殺,并不斷收到恐嚇郵件、電話,不少網友聚集在王某的單位門口要找他算賬,就連他父母家也被涂上了漫罵性質的標語。因此,王某被迫從原單位辭職,但是重新找工作卻屢遭婉拒。沖動的網民們失去了應有的判斷,僅以姜某的博客撰文這一孤證就斷定王某出軌,并且還對其全家進行無休止的騷擾,這標志著該事件從網絡上的道德譴責轉向現實的暴力,網絡集體暴力行為出現。最終王某不堪其擾,將發表漫罵帖子的三家網站訴至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法院。將網絡暴力行為訴諸于司法來解決,這在我國互聯網歷史上是首例,因此被稱為網絡暴力第一案。
不少學者認識到人肉搜索行為所帶來的弊端,并對這種網絡暴力行為作出了精到的描述:人肉搜索是一支支由戴著“魔戒”隱匿身份的“隱身人”所射出的帶毒之箭,是一滴滴群情激憤的網絡口水,在義憤填膺護衛道德準則的旗號之下,用一種無形無責的語言暴力,有時甚至是行為暴力去傷害別人,侵犯他者的正當隱私權,淹沒他者的正當表達的權利,進而衍生成一種畸形的廣場式的網絡狂歡。由于這種網絡魔戒所造成的隱身效果,使得網民們只顧施虐,而忘記了為何施虐,甚至連受害者是誰都不清楚,至于受害者的慘痛也就無法顧及了。
五、作為網絡民警的“人肉搜索”
在不少社會問題的處理之中,“人肉搜索”與網絡輿論的確起到了有效的積極作用,這不光是公民法權意識提升的體現,還是他們自覺地行使監督權的表現。這也是民眾進行網絡參政和社會問題干預的重要表現。“人肉搜索”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公民行使監督權、批評權的體現,網民將涉嫌違法、違紀或者道德上存在嚴重問題的人或事件以及相關信息公布在網上,由網民們自行評判,如果行使得當,也有利于社會的進步,有利于維護公共利益。{7}然而,在“人肉搜索”為社會作出有利貢獻的同時,也帶來不少問題。由于“人肉搜索”自身所具有的特色:搜索主體的隱匿性,網絡為搜索者提供了“隱形的外衣”,提問者和答問者,一般都是以網名的形式出現的,而其真實姓名與身份則被隱藏起來,不為人知。信息傳播的速度空前地快和影響的范圍也空前地大;“人肉搜索”所獲的各種信息,一旦上傳到網上,立即就會受到眾多網民的關注,并迅速擴散開去,參與者之多、受眾之多,都無法計算,就連要懲治的具體個體都難以尋找。這種主體隱形、罰不責眾的形勢猶如一劑猛烈的興奮劑,使得“人肉搜索”發展的異常快速。
再加之,我國社會的特殊性——經濟上,正在進行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型;政治上,正在開展著政治體制改革;文化上,正在經歷著馬克思主義“三化”的歷程。這就使得“人肉搜索”陷入了更多的困境:言論自由與侵犯隱私的矛盾,言論自由是人的基本權利,而“人肉搜索”卻是“自由”地將被搜索者的個人信息,尤其是涉及到隱私的信息都公諸于網上,這就侵犯了他者的隱私權。自由與秩序的悖論,“人肉搜索”是一種自由的網絡行為,有很大的隨意性,體現了人的自由意志,然而網絡并非私人性的空間,它是一個虛擬的公共空間,需要秩序與規范,需要對個人的行為進行規制,所能接受的是“消極自由”而非“積極自由”。道德與法律的失衡,不少“人肉搜索”行為雖然是為了維護社會道德,但是卻違背了法律原則;有時還將道德之事上升到法律,或者把法律事件附加上道德審判。法權意識與人情關系的沖突,隨著我國公民受教育水平的提高,法權意識不斷地覺醒,民眾對權利的要求不斷增長,但是兩千多年來我國一直是一個人情社會,“人肉搜索”行為就不可避免地陷入這種沖突之中。公權與私權的張力,一方面是涉及被搜索者的權力問題,即他們是否將公權與私權分開,是否出現權力腐敗行為;另一方面是搜索者是否濫用自己的私權,用之過度干涉他者的事務,是否侵犯他者的合法權利。
若要妥當地解決“人肉搜索”所面臨的這些困境,就需要將網絡俠客、網絡看客和網絡暴民改造成網絡民警。主要有以下方式:
1.規范政府行為,弘揚法治精神,鞏固制度理念。一切有權力的人都容易濫用權力,這是萬古不易的一條經驗,{8}要防止權力的濫用就必須設置規則加以制約。將權力關進籠子里,以免權力濫用,減少腐敗行為,規范政府行為,及時對違法亂紀行為作為公正、公開的審判,使公民的權益真正得到維護。樹立法律的權威,使其為人敬畏與遵循。否則,如果法律只是一紙空文,只是用來審判老百姓的,那就不可能平民憤,不可能規制好“人肉搜索”。還要不斷地建立、完善相關法制。不斷根據網絡社會的變化與發展,及時制定、完善相關法律制度。
2.倡導網絡自治,行為自覺,道德自律,培養公共意識。“人肉搜索”是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而產生的,那么它也就有其相應的發展過程。與生命體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會在復雜的社會之中,不斷調整,走出混亂的局面,走向成熟。就在2009年元旦時,一份名為《“人肉搜索”1.0Beta版》的帖子掛在各大網絡的論壇,這份由網友共同商議、修訂而成的網絡公約,是第一部網民自發制定的網絡行為規則,可以說是網絡行為自律意識的覺醒。網民們認為該公約將規范網絡道德意識,加深大眾對“人肉搜索”正確定義的理解,使“人肉搜索”朝正確的道路發展。
3.規范管理,商業運作,有償服務。不僅是政府通過立法來規范網絡行為與網絡管理,就是各大網站和網絡服務部門也要制定相關規則,規制網絡行為,規范“人肉搜索”行為。此外,還可以將商業運作模式引入到“人肉搜索”。政府大力支持發展商用“人肉搜索”網站,為顧客提供更全面、快捷的有償信息服務。一旦“人肉搜索”引擎所提供的服務是有償的,這樣就自然而然地解決了“人肉搜索”的隨意性、不可預測性與高度隱形性的缺陷。將之作為一種商機,不但可以緩解部分就業問題,不少人可以成為“人肉搜索”工人,還可以把“人肉搜索”發展成為一種職業,而且還可以解決“人肉搜索”自身發展所需要的經費問題,這樣就有資金支持其向專業化方向發展。
4.教而化之,提高網民素養,營造健康的網絡文化。通過國民教育改變原先種種不合理的社會觀念。通過教化,改變民眾已有的保守看法,人與人之間不只是競爭和敵對關系,還有合作互助的友善關系。通過啟蒙,培養民眾健康的思維方式,不隨波逐流,能夠自主地運用自己的理性,消除看客心理,同情地理解他人,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營造一個友善的網絡社會。
概而言之,當前解決好“人肉搜索”所面臨的困境,才是關鍵的問題。將其從網絡俠客、網絡看客與網絡暴民轉變為合格的網絡民警,充分發揮其積極優勢:在道德上揚善懲惡,“人肉搜索”具有強化道德壓力,凈化社會空氣的作用。在法治上協助政府打擊犯罪分子與團伙;“人肉搜索”可以幫助國家執法部門快速提供相關信息,以及時將罪犯繩之以法。在社會事務上,及時對公共事件進行監督,使之公正、合法、透明地被裁決;對社會弱勢群體提供幫助與救濟,使之渡過難關;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性事務的建設和管理,并對之進行長期的監督。在重大的突發事件上,配合政府為受害群體提供無私的幫助,使之早日擺脫痛苦。積極服務于社會和廣大的民眾,成為一只真正維護社會正義的無形之手。
注釋:
{1}金景芳,呂紹綱.周易全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2}羅昆:道德、法律與“人肉搜索”中的隱私權[J].人民法院報,2008.8.12第5版
{3}http://baike.baidu.com/view/25363.htm
{4}崔玉霞.古代俠客文化與現代網絡游戲[J].江西社會科學,2005(1)
{5}蔡莉敏,陳晨.騎士、俠客與法文化[J].西北政法學院學報,2004(4)
{6}[法]古斯塔夫·勒龐.烏合之眾[M].馮克利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5
{7}楊濤.網絡“人肉搜索第一案”中的權利博弈與平衡[EB/OL].[2009-05-20]http://cnc.igov.cn/news/media/200885/news_17404.htm
{8}[法]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2
(作者簡介:馮麗,云南師范大學商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及經濟學 云南昆明 650106)(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