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燕等
摘 要:通過與現代農業發展階段判斷標準的比對,初步判斷山西省現代農業的發展總體上處于起步階段向初步發展階段的過渡時期。由于資源稟賦的差異及自然條件的約束,山西省11個地市現代農業發展階段存在著區域差異。文章依照整體性原則、可比性原則、可操作性原則,構建了涵蓋5個一級指標、17個二級指標的山西現代農業發展階段評價指標體系。系統聚類的結果顯示,山西省11個地市現代農業發展階段分為四類。依據山西省現代農業發展的區域差異,文章提出了山西省11個地市現代農業發展路徑。
關鍵詞:現代農業 發展路徑 山西
中圖分類號:F30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4)04-026-03
一、引言
黨的十六大以來,“三農”問題成為中央關注的重要問題,農業現代化水平顯著提升。隨著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快速轉變,學者們對于農業發展階段的研究也日漸豐富。1966年梅爾將農業發展分為三個階段,分別是傳統農業階段、低資本技術農業階段、高資本技術農業階段。在這三個階段,對農業的資本與技術投入程度依次加強。有學者將農業發展階段概括為傳統農業發展階段、農業現代化發展階段和現代農業發展階段(張軍,2011)。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過程也可分為農業的投入期、農業資源的流出期、農業與宏觀經濟的整合期、對農業的反哺期四個階段(何君,2010)?,F代農業發展階段進一步分為農業現代化準備階段、起步階段、初步實現階段、基本實現階段以及發達階段,與世界其他國家相比,中國農業生產率水平不斷提高,現代農業已經起步(楊萬江,2001)。而不同區域的現代農業發展又存在著地域差異。西部地區處于從傳統農業的轉型期到現代農業初步實現階段的過渡階段;東北地區處于現代農業初步實現階段;中部地區處于從現代農業初步實現階段到現代農業基本實現階段的過渡階段;東部地區處于正在進入現代農業基本實現階段(施晟,2012)。部分學者構建不同的評價指標體系對現代農業發展水平進行測評(黃祖輝、蔣和平,2009;果雅靜,2008;高強和丁慧媛、蔣永穆、李寶玉,2012)。
目前,山西省正經歷著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這一過程,對于山西省現代農業所處階段的判斷將決定山西省各地市現代農業發展路徑的選擇。對于山西省各地區現代農業有怎樣的差異和特點,學術界缺乏有效的評價指標體系對其進行分析,因此,構建一套完整的可操作的評價指標體系,對山西省現代農業發展階段及區域差異進行判斷,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本文首先通過與現代農業發展階段判斷標準的比對,初步判斷山西省現代農業發展所處的階段;其次以山西省太原市、大同市、陽泉市、長治市、晉城市、朔州市、晉中市、運城市、忻州市、臨汾市、呂梁市11個地市為研究對象,參考已有文獻,構建現代農業發展階段評價指標體系,對山西省11個地市現代農業發展階段的區域差異進行了分析。
二、山西省現代農業發展階段的初步判斷
本文比照蔣和平和崔奇峰《中國實現農業現代化的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及發展水平預測》中設計的農業現代化的衡量標準,對山西省現代農業的發展階段進行了初步判斷(見表1)。山西省2011年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農民人均純收入、農業勞動力受教育水平、農業綜合機械化率均超過初步發展標準,農村勞動力占社會就業比重、土地生產率、勞動生產率已超出起步階段的標準;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農產品加工產值與農業總產值之比、森林覆蓋率距離起步階段還有一定差距;其中,農業勞動力受教育水平、農業綜合機械化率分別達到74.30%、55.18%,已超過全國平均水平;其余指標均落后于全國平均水平。通過數據比較可以判斷,山西省現代農業的發展總體上處于起步階段向初步發展階段的過渡時期。
三、山西省11個地市現代農業發展階段的區域差異
(一)構建評價指標體系
由于資源稟賦的差異及自然條件的約束,山西省11個地市現代農業發展階段存在著區域差異。本文依照整體性原則、可比性原則、可操作性原則,借鑒有代表性的指標體系,綜合考慮農業生產條件、農業產出、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資源保障等方面確定了“農業投入水平、農業產出水平、農村經濟結構、社會發展水平、可持續發展水平”5個一級指標,選取“勞均用電量、萬元農業產值消耗水量、單位耕地面積動力、人均耕地面積、農林牧漁業中間消耗、單位面積糧食產量、勞均肉產量、農林牧漁業綜合勞動生產率、農業勞均增加值、農業從業人員比重、農業增加值占GDP比重、農民人均純收入、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鄉村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城鎮化率、每千人鄉村醫生數、單位耕地施肥量”17個二級指標,構建了較為全面的山西現代農業發展階段評價指標體系(見表2)。其中,農林牧漁業中間消耗、農民人均純收入、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鄉村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個指標的數據來源為《山西統計年鑒2012》,其他13個指標值是由《山西統計年鑒2012》相關數據計算整理而得。
(二)基于系統聚類法的區域差異分析
聚類分析作為一種多元統計方法,被廣泛用于區域差異的分析。本文采用系統聚類法對山西11個地市現代農業發展階段進行聚類分析。由于不同指標的數據具有不同的量綱,直接對數據進行分析會因數值變異過大而影響到聚類結果,因此,聚類分析時首先要對原始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本文采用的是標準化變換,經過標準化處理的數據,每個變量的平均值為0,方差為1,不再具有量綱,便于不同變量之間的比較。在此基礎上,本文采用系統聚類法(Hierarchical Cluster)的Q型聚類對樣本進行分析。通過離差平方和法(Wards Method)計算類與類間的距離,使得合并后同類地區距離的離差平方和最小。最終得到聚類結果(見圖1)。
通過比較發現,將山西11個地市現代農業發展階段按區域分為四類比較合適(見表3)。分類結果顯示,第一類為山西省省會太原市;第二類為山西北部的大同市、朔州市、忻州市,山西南部的臨汾市、運城市,山西西部的呂梁市;第三類為山西東部的陽泉市;第四類為山西東南部的長治市、晉城市和山西中部的晉中市。
四、山西省11個地市現代農業發展的路徑剖析
山西省總體上處于起步階段向初步發展階段的過渡時期,而其11個地市,由于經濟發展水平、自然稟賦以及自然條件的不同,現代農業處于不同的發展階段,因此,各地市應按照自身情況走各具特色的現代農業發展之路。
(一)山西省省會
太原市正處于現代農業的起步階段。作為山西省省會,太原市應大力發展都市現代農業,依托太原市的科技、人才、資金、市場等優勢,調整種植業結構,優化養殖業生產布局,采取觀光農園、休閑農場、無土栽培農場等方式,為太原市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環境,發展具有休閑娛樂、旅游觀光、科普教育等多功能的現代農業。
(二)山西北部、南部和西部
大同市、朔州市、運城市、忻州市、臨汾市、呂梁市正處于現代農業的起步階段向初步發展階段的過渡時期。山西北部應采取統一規劃、逐步整體移民,大幅度減少鄉村數量、發展中心村或小城鎮,然后整合農村有效資源,通過招商引資、市場運作,實行企業化生產、標準化管理、規?;_發、集約化經營,逐步從根本上實現貧困山區居住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山西南部應充分發揮現代農業示范區的示范作用,按照“大規模示范、大規模富民”的原則,核心區、示范區、輻射區三個層次有序推進。其中,核心區應探索和創新現代農業發展模式;示范區應著力建設好糧、果、棉、蔬菜、規模養殖和農副產品加工六大產業基地,精心打造集生產、加工、銷售、優質、安全、高效于一體的優勢農產品產業鏈;輻射區通過核心區的引領和示范區的產業鏈延伸,帶動芮城、河津等6縣(市)的小麥、蘋果、豬、肉牛、蛋雞、肉雞及其相關產業發展。山西西部屬于山區,應發揮當地資源優勢,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為支撐,大力發展特色現代農業,提高特色農產品加工增值水平,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加快實現農民收入翻番目標。
(三)山西東部
陽泉市由于農業資源、基礎設施較好,目前正處于現代農業的初步發展階段。應打破現有行政區劃界限,根據自然條件和資源稟賦,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統一規劃,大力推進現代農業園區建設。以特色種養基地建設為重點、以農副產品加工企業為龍頭、以大型專業批發市場為平臺、以農業科技成果推廣為杠桿、以農村專業合作組織為紐帶,逐步形成農村產業化布局、規?;a、集約化經營、企業化管理、市場化運作的現代農業體系。
(四)山西東南部和中部
長治市、晉城市、晉中市正處于現代農業基本實現階段。山西東南部和中部應鼓勵煤炭資源型企業轉型發展現代農業,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農村向城鎮轉型、傳統農民向新型農民轉型;實施糧食優質化、蔬菜設施化、養殖工業化、林果集約化、加工品牌化、生態產業化六大工程;建設精品綠色蔬菜生產基地、畜產品加工基地和觀光休閑園區。
【項目來源:山西省軟科學研究計劃資助項目(項目編號:2008041026-03)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 國務院辦公廳.國務院關于印發全國現代農業發展規劃(2011—2015年)的通知[EB/OL].2012[2012-02-13].http://www.moa.gov.cn/zwllm/zcfg/flfg/201202/t20120213_2480135.htm.
[2] 楊萬江.現代農業發展階段及中國農業發展的國際比較[J].中國農村經濟,2001(1)
[3] 柯炳生.關于加快推進現代農業建設的若干思(下轉第32頁)(上接第27頁)考[J].農業經濟問題,2007(2)
[4] 黃祖輝.基于資源利用效率的現代農業評價體系研究[J].農業經濟問題,2009(11)
[5] 蔣和平.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應走什么道路[J].經濟學家,2009(10)
[6] 溫鐵軍.中國農業發展方向的轉變和政策導向:基于國際比較研究的視角[J].農業經濟問題,2010(10)
[7] 蔣永穆.淺論現代農業產業體系評價指標的構建[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12)
[8] 施晟,衛龍寶,伍駿騫.中國現代農業發展的階段定位及區域聚類分析[J].經濟學家,2012(4)
[9] 張軍.現代農業的基本特征與發展重點[J].農村經濟,2011(8)
[10] 高強,丁慧媛.沿海地區適度規?,F代農業發展水平測算——基于多種權重計算方法[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2(1)
[11] 李寶玉,李剛,高春雨.環渤?,F代農業指標評價體系的構建與發展水平評價[J].中國農學通報,2012(11)
[12] 果雅靜,高尚賓,吳華杰,劉中蔚,吳文良,張軍連.都市型現代農業綜合發展水平評價方法研究[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08(2)
[13] 何君,馮劍.中國農業發展階段特征及政策選擇——國際農業發展“四階段論”視角下的比較分析[J].中國農學通報,2010(19)
[14] 張淑輝.山西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的測算與分析[J].山西農業科學,2012(5)
[15] 孔祥智.都市型現代農業的內涵、發展思路和基本框架[J].北京農業職業學院學報,2007(4)
(作者單位:楊燕,李玉萍,解曉悅,山西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王偉,山西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山西太谷 030801)
(責編:賈偉)
四、山西省11個地市現代農業發展的路徑剖析
山西省總體上處于起步階段向初步發展階段的過渡時期,而其11個地市,由于經濟發展水平、自然稟賦以及自然條件的不同,現代農業處于不同的發展階段,因此,各地市應按照自身情況走各具特色的現代農業發展之路。
(一)山西省省會
太原市正處于現代農業的起步階段。作為山西省省會,太原市應大力發展都市現代農業,依托太原市的科技、人才、資金、市場等優勢,調整種植業結構,優化養殖業生產布局,采取觀光農園、休閑農場、無土栽培農場等方式,為太原市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環境,發展具有休閑娛樂、旅游觀光、科普教育等多功能的現代農業。
(二)山西北部、南部和西部
大同市、朔州市、運城市、忻州市、臨汾市、呂梁市正處于現代農業的起步階段向初步發展階段的過渡時期。山西北部應采取統一規劃、逐步整體移民,大幅度減少鄉村數量、發展中心村或小城鎮,然后整合農村有效資源,通過招商引資、市場運作,實行企業化生產、標準化管理、規?;_發、集約化經營,逐步從根本上實現貧困山區居住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山西南部應充分發揮現代農業示范區的示范作用,按照“大規模示范、大規模富民”的原則,核心區、示范區、輻射區三個層次有序推進。其中,核心區應探索和創新現代農業發展模式;示范區應著力建設好糧、果、棉、蔬菜、規模養殖和農副產品加工六大產業基地,精心打造集生產、加工、銷售、優質、安全、高效于一體的優勢農產品產業鏈;輻射區通過核心區的引領和示范區的產業鏈延伸,帶動芮城、河津等6縣(市)的小麥、蘋果、豬、肉牛、蛋雞、肉雞及其相關產業發展。山西西部屬于山區,應發揮當地資源優勢,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為支撐,大力發展特色現代農業,提高特色農產品加工增值水平,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加快實現農民收入翻番目標。
(三)山西東部
陽泉市由于農業資源、基礎設施較好,目前正處于現代農業的初步發展階段。應打破現有行政區劃界限,根據自然條件和資源稟賦,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統一規劃,大力推進現代農業園區建設。以特色種養基地建設為重點、以農副產品加工企業為龍頭、以大型專業批發市場為平臺、以農業科技成果推廣為杠桿、以農村專業合作組織為紐帶,逐步形成農村產業化布局、規模化生產、集約化經營、企業化管理、市場化運作的現代農業體系。
(四)山西東南部和中部
長治市、晉城市、晉中市正處于現代農業基本實現階段。山西東南部和中部應鼓勵煤炭資源型企業轉型發展現代農業,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農村向城鎮轉型、傳統農民向新型農民轉型;實施糧食優質化、蔬菜設施化、養殖工業化、林果集約化、加工品牌化、生態產業化六大工程;建設精品綠色蔬菜生產基地、畜產品加工基地和觀光休閑園區。
【項目來源:山西省軟科學研究計劃資助項目(項目編號:2008041026-03)的研究成果?!?/p>
參考文獻:
[1] 國務院辦公廳.國務院關于印發全國現代農業發展規劃(2011—2015年)的通知[EB/OL].2012[2012-02-13].http://www.moa.gov.cn/zwllm/zcfg/flfg/201202/t20120213_2480135.htm.
[2] 楊萬江.現代農業發展階段及中國農業發展的國際比較[J].中國農村經濟,2001(1)
[3] 柯炳生.關于加快推進現代農業建設的若干思(下轉第32頁)(上接第27頁)考[J].農業經濟問題,2007(2)
[4] 黃祖輝.基于資源利用效率的現代農業評價體系研究[J].農業經濟問題,2009(11)
[5] 蔣和平.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應走什么道路[J].經濟學家,2009(10)
[6] 溫鐵軍.中國農業發展方向的轉變和政策導向:基于國際比較研究的視角[J].農業經濟問題,2010(10)
[7] 蔣永穆.淺論現代農業產業體系評價指標的構建[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12)
[8] 施晟,衛龍寶,伍駿騫.中國現代農業發展的階段定位及區域聚類分析[J].經濟學家,2012(4)
[9] 張軍.現代農業的基本特征與發展重點[J].農村經濟,2011(8)
[10] 高強,丁慧媛.沿海地區適度規?,F代農業發展水平測算——基于多種權重計算方法[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2(1)
[11] 李寶玉,李剛,高春雨.環渤?,F代農業指標評價體系的構建與發展水平評價[J].中國農學通報,2012(11)
[12] 果雅靜,高尚賓,吳華杰,劉中蔚,吳文良,張軍連.都市型現代農業綜合發展水平評價方法研究[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08(2)
[13] 何君,馮劍.中國農業發展階段特征及政策選擇——國際農業發展“四階段論”視角下的比較分析[J].中國農學通報,2010(19)
[14] 張淑輝.山西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的測算與分析[J].山西農業科學,2012(5)
[15] 孔祥智.都市型現代農業的內涵、發展思路和基本框架[J].北京農業職業學院學報,2007(4)
(作者單位:楊燕,李玉萍,解曉悅,山西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王偉,山西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山西太谷 030801)
(責編:賈偉)
四、山西省11個地市現代農業發展的路徑剖析
山西省總體上處于起步階段向初步發展階段的過渡時期,而其11個地市,由于經濟發展水平、自然稟賦以及自然條件的不同,現代農業處于不同的發展階段,因此,各地市應按照自身情況走各具特色的現代農業發展之路。
(一)山西省省會
太原市正處于現代農業的起步階段。作為山西省省會,太原市應大力發展都市現代農業,依托太原市的科技、人才、資金、市場等優勢,調整種植業結構,優化養殖業生產布局,采取觀光農園、休閑農場、無土栽培農場等方式,為太原市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環境,發展具有休閑娛樂、旅游觀光、科普教育等多功能的現代農業。
(二)山西北部、南部和西部
大同市、朔州市、運城市、忻州市、臨汾市、呂梁市正處于現代農業的起步階段向初步發展階段的過渡時期。山西北部應采取統一規劃、逐步整體移民,大幅度減少鄉村數量、發展中心村或小城鎮,然后整合農村有效資源,通過招商引資、市場運作,實行企業化生產、標準化管理、規模化開發、集約化經營,逐步從根本上實現貧困山區居住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山西南部應充分發揮現代農業示范區的示范作用,按照“大規模示范、大規模富民”的原則,核心區、示范區、輻射區三個層次有序推進。其中,核心區應探索和創新現代農業發展模式;示范區應著力建設好糧、果、棉、蔬菜、規模養殖和農副產品加工六大產業基地,精心打造集生產、加工、銷售、優質、安全、高效于一體的優勢農產品產業鏈;輻射區通過核心區的引領和示范區的產業鏈延伸,帶動芮城、河津等6縣(市)的小麥、蘋果、豬、肉牛、蛋雞、肉雞及其相關產業發展。山西西部屬于山區,應發揮當地資源優勢,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為支撐,大力發展特色現代農業,提高特色農產品加工增值水平,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加快實現農民收入翻番目標。
(三)山西東部
陽泉市由于農業資源、基礎設施較好,目前正處于現代農業的初步發展階段。應打破現有行政區劃界限,根據自然條件和資源稟賦,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統一規劃,大力推進現代農業園區建設。以特色種養基地建設為重點、以農副產品加工企業為龍頭、以大型專業批發市場為平臺、以農業科技成果推廣為杠桿、以農村專業合作組織為紐帶,逐步形成農村產業化布局、規?;a、集約化經營、企業化管理、市場化運作的現代農業體系。
(四)山西東南部和中部
長治市、晉城市、晉中市正處于現代農業基本實現階段。山西東南部和中部應鼓勵煤炭資源型企業轉型發展現代農業,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農村向城鎮轉型、傳統農民向新型農民轉型;實施糧食優質化、蔬菜設施化、養殖工業化、林果集約化、加工品牌化、生態產業化六大工程;建設精品綠色蔬菜生產基地、畜產品加工基地和觀光休閑園區。
【項目來源:山西省軟科學研究計劃資助項目(項目編號:2008041026-03)的研究成果?!?/p>
參考文獻:
[1] 國務院辦公廳.國務院關于印發全國現代農業發展規劃(2011—2015年)的通知[EB/OL].2012[2012-02-13].http://www.moa.gov.cn/zwllm/zcfg/flfg/201202/t20120213_2480135.htm.
[2] 楊萬江.現代農業發展階段及中國農業發展的國際比較[J].中國農村經濟,2001(1)
[3] 柯炳生.關于加快推進現代農業建設的若干思(下轉第32頁)(上接第27頁)考[J].農業經濟問題,2007(2)
[4] 黃祖輝.基于資源利用效率的現代農業評價體系研究[J].農業經濟問題,2009(11)
[5] 蔣和平.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應走什么道路[J].經濟學家,2009(10)
[6] 溫鐵軍.中國農業發展方向的轉變和政策導向:基于國際比較研究的視角[J].農業經濟問題,2010(10)
[7] 蔣永穆.淺論現代農業產業體系評價指標的構建[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12)
[8] 施晟,衛龍寶,伍駿騫.中國現代農業發展的階段定位及區域聚類分析[J].經濟學家,2012(4)
[9] 張軍.現代農業的基本特征與發展重點[J].農村經濟,2011(8)
[10] 高強,丁慧媛.沿海地區適度規?,F代農業發展水平測算——基于多種權重計算方法[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2(1)
[11] 李寶玉,李剛,高春雨.環渤?,F代農業指標評價體系的構建與發展水平評價[J].中國農學通報,2012(11)
[12] 果雅靜,高尚賓,吳華杰,劉中蔚,吳文良,張軍連.都市型現代農業綜合發展水平評價方法研究[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08(2)
[13] 何君,馮劍.中國農業發展階段特征及政策選擇——國際農業發展“四階段論”視角下的比較分析[J].中國農學通報,2010(19)
[14] 張淑輝.山西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的測算與分析[J].山西農業科學,2012(5)
[15] 孔祥智.都市型現代農業的內涵、發展思路和基本框架[J].北京農業職業學院學報,2007(4)
(作者單位:楊燕,李玉萍,解曉悅,山西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王偉,山西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山西太谷 030801)
(責編:賈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