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一然
略論互聯網金融下的保險行業
●張一然
互聯網保險在2011年到2013年發展迅猛,尤其是2013年,互聯網保費規模翻了幾番,互聯網保險發展已成為保險行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雖然發展迅速,但是在大數據時代的保險也有其缺點。文章對互聯網保險發展進行了闡述,指出了其不利因素,并提出可行性建議,在大數據時代下,如何發展互聯網保險。
互聯網保險 發展 創新
互聯網金融現在已成為百度等各大搜索網站的熱頻詞語,2013年稱得上是互聯網金融元年,金融領域各行業在互聯網的支撐下都發展迅速。保險行業也不例外,為了順應大數據時代,保險行業也有很多大動作,只是每次引來的噱頭大過創新。互聯網時代背景下,保險行業將如何發展?
我國早在2000年就有數十家保險公司開通了電子商務業務,但發展一直非常緩慢,互聯網保險業務內容單一,缺乏線上互動,網絡保險客戶和直銷較少,客服僅僅處于服務信息提供階段。直到2013年,互聯網大數據時代已悄然來臨,一系列的變革讓互聯網保險的地位也日趨加深。
目前有以下幾種互聯網保險組織形式。第一種是各大保險公司有自己的官網銷售保險產品,各保險公司轉變官網定位,對于官網的全新設計和維護,吸引了更多網民選擇網上在線保險產品。第二種是各大互聯網服務商與保險公司的合作,天貓上越來越多的保險公司的旗艦店,不定時推出的聚劃算業務,京東、蘇寧、網易紛紛在自己網站上設置“保險頻道”,簡潔的畫面和方便的計算界面讓顧客選擇車險、意外險等險種變得更加快捷簡便。第三種是第三方電子商務保險網站,包括中民保險網、新一站保險網等,它們專注于互聯網行業,所以網站功能和設計符合互聯網特色,在線投保流程優化程度更高,使得顧客投保時效率更高更快捷。第四種也是最值得矚目的是保險公司與電子商務公司設立的合資公司——全國首家網絡險企眾安在線財產保險有限公司。它由平安保險董事長馬明哲,騰訊CEO馬化騰和阿里集團董事局主席馬云共同出資于2013年11月6日成立,針對互聯網的弱勢開發出有針對性的產品,于12月5日上市的“眾樂寶”是其第一款產品。互聯網保險組織形式的多樣化讓網民上網時隨處都可以看到保險險種的廣告,加大了關注度,也為其提高網銷奠定了基礎。
據中國保險行業協會2014年2月25日發布的《互聯網保險行業發展報告》顯示,2011年至2013年的三年間,我國國內經營互聯網保險業務的公司從28家上升到60家,年均增長達46%;保費規模從32億元增長到291億元,三年間增幅總體達到810%,年均增長率達202%;投保客戶數從816萬人增長到5437萬人,增幅達566%。因為政府的大力支持和互聯網的長足發展,2013年稱為互聯網金融元年,互聯網保險也因為一系列改革有了近8倍的增長,2013年真可謂是互聯網保險“逆襲”的一年。
互聯網保險在近幾年高速發展,但是《互聯網保險行業發展報告》分析,互聯網保險在整個保險市場中所占的比重不足3%,這和歐美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巨大差距。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是互聯網本身監管尚不完善。到目前為止,保監會尚未正式出臺關于互聯網保險的監管規定。網民在選購互聯網保險產品的風險遠大于現實中的保險員推銷和電銷。支付過程缺乏安全性,網上交易容易受到黑客攻擊,不僅是顧客,包括保險公司自身都存在數據信息及工作程序被篡改、盜取的風險。安全性備受矚目。
二是由于互聯網營銷不同于保險員與顧客面對面的交流,互聯網保險不能很好地了解顧客的情況,無法為顧客選擇適合其需求的險種,缺乏靈活性和個性化。所以目前的互聯網保險種類比較單一,產品結構不平衡,財險主要是車險,壽險以保險理財產品居多。
三是我國互聯網保險目前主要停留在銷售端,還處在吸引顧客擴大互聯網保險營業額的階段。但是整個互聯網保險鏈并不完善,投保、出險之后的理賠、服務等環節都還在線下完成。這也導致目前互聯網保險理賠時間長,未決賠案率高。
互聯網本身是把雙刃劍,作為新興產物,國家缺乏相應的法律監管與制度保障體系,使得身在其中的保險行業處在一種尷尬境地,緊跟大數據時代發展步伐是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但自身因為互聯網體系也受到很大的局限性。
針對2013年的互聯網保險高增長率和其存在的問題,其發展方向是明確的。
第一,保監會制定互聯網保險監管條款,加強互聯網保險監管力度。筆者認為,對于線上保險業務,應該與線下保險業務一樣嚴監管,統一監管規定,給社會和互聯網一個良好的投保環境。據了解,2011年4月15日,保監會已就《互聯網保險業務監管規定(征求意見稿)》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2014年1月20日,保監會印發《加強網絡保險監管工作方案》,研究部署網絡保險監管工作。據悉,央行副行長劉士余3月7日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互聯網金融監管規則將在今年出臺,并且相關部門將會出臺具體一系列專業配套細則。這意味著對互聯網金融監管政策的研究或已有了實質性的突破,進入落地階段。互聯網保險也就更加安全,風險隱患更低。
第二,保險產品的創新。因為線上與線下的本質區別,所以不應該把線下產品照搬到線上進行險種銷售。可以利用互聯網成本優勢和規模優勢,開發一些低成本小額險種,吸引并普及到最基層的群眾。讓保險不再是一種奢侈品,而是可以保障到每家每戶的必需品。可以開發針對互聯網風險的產品,電子商務平臺和各大金融行業、食品行業等行業的合作讓生活全方位進入網購時代,但是由于互聯網虛擬性和信息不對稱性,買家和賣家利益以及中途的物流都存在著巨大風險,所以推出保障網民及各行業的險種未嘗不是一種適時的創新。
第三,互聯網保險有更精準的客戶群和定位。互聯網保險憑借自身優勢,將一個個訪客變成一個個可追蹤的cookies,再進一步變成一個個真實的ID,以完善的技術使得每一個網民都留下自己的信息。對數據流、信息流進行充分利用,實現對客戶需求的量身定做。對客戶進行分類,從而比線下有更精準的客戶群,對產品也有了新的定位與創新。
第四,互聯網保險鏈的完善。擴大互聯網保險銷售端,將投保、收費、理賠等一系列線下活動都完善于線上,讓客戶可以打開電腦或是點一下手機就能得到相應的理賠和服務。這就要求互聯網保險業務更具標準化、流程化與規范化,集中專業化、高素質服務人員進行線上操作。讓保險公司經營模式由傳統的B2C(Business toConsumer)轉變為以客戶為中心的C2B(Consumer to Business)。
大數據時代對于保險業而言無疑將開辟一個全新的發展之路。中國保監會副主席王祖繼2013年12月5日在21世紀保險年會上指出:“保險監管需要順應大數據的要求,深入推進保險業創新發展和監管體系的完善。包括:建立適應大數據要求的數據治理架構,加快適應大數據時代要求的信息化基礎建設,進一步加強與互聯網公司和數據公司的合作,防范大數據時代的信息安全風險,加強保險業大數據專業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創造良好的大數據時代監管環境。”
大數據運用得當才能夠幫助我們把產品創新推上一個健康發展的道路。互聯網保險的未來發展還需要我們共同努力。
[1]和訊網保險中心.中國保險業在深化改革中尋找新方向[J].中國保險,2014(1):10-13
[2]蘇潔.大數據時代,保險公司爭相“觸網”[J].中國保險,2014(1):47-48
[3]朱俊生.2014年保險市場展望21[J].中國保險,2014(1):14-27
[4]杜菲.首份《互聯網保險行業發展報告》發布[N].中國保險報,2014-02-26
(作者單位:華東理工大學 上海 201424)
(責編:若佳)
F840
A
1004-4914(2014)04-13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