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俊超 劉朝暉
創新黨員教育管理途徑增強基層組織建設活力
●郭俊超 劉朝暉
“增強黨員隊伍生機與活力,關乎黨的生命。”一直以來,黨員隊伍建設始終是黨建工作永恒不變的主題。廣泛深入地開展的“創先爭優”主題教育活動,在基層黨組織和共產黨員中樹立了學先進、講奉獻、爭一流、比貢獻的新風尚,形成了學有榜樣、比有對象、趕有目標、超有方向的新局面,為基層黨組織和黨員隊伍建設提供了一個良好契機,也為基層黨員的教育創新機制提供了良好實踐載體。
黨員隊伍建設 創新教育機制 激發基層活力
創新基層黨員教育管理方式和工作機制,是黨員隊伍建設的生命力所在,是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踐行科學發展觀,充分發揮黨員先進性的需要,是基層黨建工作自我完善、自我發展的需要。基層黨員的教育管理必須根據新的形勢,新的任務和新的挑戰,要著眼于新的實踐和新的發展。
1.認識缺位、工作不力。基層黨組織對黨員教育管理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抓黨員隊伍建設工作力度不大、思路不清、措施不力、工作不到位。
2.黨性不夠、信念動搖。少數黨員意志衰退、思想滑坡、信念動搖,工作怕吃苦,表現一般,影響黨在群眾中的形象。
3.宗旨淡化、不講正氣。部分黨員的宗旨意識淡漠,在工作中不敢碰硬,怕得罪人,不講正氣,難以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帶頭作用。
4.管理不嚴、素質不高。對黨員的教育管理缺乏針對性和實效性,黨員培訓敷衍了事。加之少數黨員缺乏學習自覺性,綜合素質不高,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1.對黨員教育認識不夠,管理力度弱化。普遍存在著思路不寬、辦法不多、形式單一,缺乏針對性,人心渙散,凝聚力和號召力削弱。有些基層黨組織整天忙于業務工作,對黨員教育管理工作投入不夠,培訓較少,對黨員關心不夠,談心交心活動較少,缺乏溝通交流。
2.對黨員管理的有效手段不多。工作缺乏主動性,消極等待,被動應付。工作務虛有余,務實不足,工作方法老化,缺乏創新管理方法和長效管理機制。
3.黨員對自身要求放松。少數黨員忽視了對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改造,黨性不強、自覺性不夠高,黨員活動參加少,缺乏有效監督。
1.保持黨員先進性,實現教育管理的制度化,建立和完善讓廣大黨員經常性受教育管理的長效機制。保持黨的先進性既要靠思想教育,又要靠制度保證;既要靠個人自覺,又要靠嚴格管理;既要靠集中教育,又要靠常抓不懈。(1)建立黨員學習教育長效的機制。建立健全學習制度,嚴格落實學習計劃。重點抓好黨的十八大及油田黨委、中心黨委重點會議精神、重大部署的貫徹學習,使黨員干部及時領會新精神、掌握新信息;落實“一個季度、一個主題、一本書”主題教育活動,積極引導黨員干部學習前沿知識,努力改善知識結構;鞏固“創先爭優”主題教育活動成果,著力強化宗旨教育、群眾路線教育和黨風廉政教育,營造“比、學、趕、幫、超”的良好氛圍。(2)建立黨員管理長效機制。新形勢下,黨員分散性、流動性顯著增強。針對這些特點,加大對黨員管理中新情況新問題的研究,創新基層黨組織的設置辦法和黨員管理手段,因勢利導地建立健全包括信息化手段在內的管理機制,對各類黨員進行分類管理、彈性管理、科學管理、有效管理,實現黨員管理的全覆蓋,促進廣大黨員發揮先鋒模范作用。(3)建立黨員聯系群眾長效機制。堅持找準黨建工作在服務中心、服務大局、服務發展中的切入點,發揮作用,尋求突破,以“一推行四公開”為載體(“一推行”,就是要全面推行干部聯點制度,實行站級領導駐室組聯系點,室組主任駐崗位聯系點。“四公開”就是公開聯系方式、公開崗位責任、公開監督機制、公開考核方法);以“走訪群眾聽民生,深入基層解難題”作風建設主題活動為切入點,廣泛開展“三聯三為”活動(聯系困難職工、聯系身邊職工、聯系非在職職工;為職工代言、為職工排憂、為職工服務),構建黨員互助共建“四強四共”工作平臺(強化領導,制度責任共擔;強化活力,隊伍推優共帶;強化基礎,組織陣地共建;強化服務,活動載體共搭),努力為生產經營和年度工作目標的全面完成提供有力支持。(4)建立黨內民主參與長效機制。調動廣大黨員參與黨內民主建設的積極性、主動性,激發黨員作為黨內生活主人翁的光榮感、責任感,就必須建立讓廣大黨員參與黨內民主生活的長效機制,使他們在受到嚴格的黨內生活鍛煉的同時,落實黨內民主制度。
2.管理手段的科學化,整合技術平臺,通過大力發展“電子黨務”,開辟黨員教育管理的新天地。一是著力構建黨內激勵、關懷、幫扶機制,以黨內和諧促團隊和諧。由過去的精神激勵為主,物質激勵為輔,向政治激勵、精神激勵、物質激勵并舉轉變,充分調動黨員積極性。逐步建立起黨員“政治生日”制度。“七一”前夕,通過組織黨員重溫入黨誓詞、召開黨員座談會、到紅色紀念地參觀、開展談心談話等多種形式,為全體黨員過“政治生日”。二是改進關懷手段,提升黨建工作親和力。根據形勢發展和黨員思想、工作、生活實際,做到多層次、多方位對黨員進行經常性的關心、關愛,通過談心交心,加深了解,溝通思想,增進團結。同時,加強黨員需求調查,通過設立黨員意見箱、黨員意見建議平臺等多種形式,暢通黨員反映問題的渠道,及時了解掌握黨員的思想動態、工作和生活上的期待及需求,使黨內關懷工作有的放矢,確保有效。三是廣泛開展主題學習實踐活動,建設學習型黨組織。強化知行合一,把學習理論同研究解決職工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同思想和工作實際結合起來,在實踐中創造更加貼近黨員干部的活動形式,把學習實踐的主題同黨員個人的發展愿望和職工的實際需求緊密結合起來。強調績效導向,重在解決實際問題,重在滿足群眾需求。把“軟指標”變成“硬任務”,實現黨建工作由“虛”向“實”的轉變,采取通過對黨員群眾或擴大到社會公眾的民意調查來考核活動成效,把群眾滿意與否作為衡量活動成效的重要標準。
1.教育方式創新。創新黨員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必須為黨員教育的內容和目標服務,增強吸引力和適應性。(1)充分利用現代化手段,開展網絡遠程教育。(2)借鑒先進性教育的有關做法,定期將問題引向自我,永葆黨員先進性。(3)根據黨員群體的狀況,分層次開展教育。黨員教育必須從本單位本部門實際出發,既要堅持對黨員提出基本要求又要根據不同的對象和層次對黨員提出不同的具體要求,形成不同的教育重點和內容。
2.管理方式創新。通過創新管理方式,力求管理有力全覆蓋,措施到位有效果,增強黨員教育管理的科學性和有效性。(1)建立黨員預警機制,暢通黨員出口渠道。一是建立黨員預警勸退機制。二是探索建立黨員資格審查制度。三是建立并形成集中整治和及時處理相結合的疏通黨員隊伍出口機制。(2)構建黨員聯系群眾的長效機制,立足發揮黨員作用。一是深化黨員“設崗定責”公開承諾活動。運用這一特定載體,把新形勢下黨員先進性的體現方式、黨組織對黨員的要求和人民群眾對黨員的期望有機融合為一體,通過定崗、評崗等具體環節,為黨組織管理黨員提供抓手;調動黨員立足崗位、干其所長、發揮作用、服務群眾的內在動力。二是深化“一轉雙創”活動。“一轉雙創”主題活動重在實踐、重在落實。要結合實際,把“一轉雙創”活動與各項重點工作相結合,與開展“為民服務創先爭優”活動相結合,精心設計實踐載體,豐富實踐內容,通過活動開展促進各項工作。三是深化“兩服務、兩促進”活動。深入開展以“服務班組、服務職工,促進基層組織建設、促進經營管理目標穩步提升”為主要內容的“兩服務、兩促進”活動,結對幫扶困難職工和貧困家庭,切實增強基層組織的戰斗力和凝聚力。(3)強化黨內民主實踐機制,提高黨員主體意識。切實擴大黨員對黨內事務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大力推行黨務公開,充分聽取和吸收黨員的意見建議。形成黨員意見順暢上達和規范處理的機制,保證黨員的批評、檢舉、控告、質疑、評議等民主權利。建立黨員議事機制、聯系黨員機制,黨員參與討論重大問題的制度等。(4)不斷強化流動黨員管理。
3.工作機制創新。(1)積極構建齊抓共管黨員教育管理的工作機制。(2)建立黨組織“一把手”抓黨員教育管理工作責任機制。明確各級黨組織“一把手”黨員教育管理的責任,把“一把手”抓黨員教育管理的工作列入定期考核工作中,把能否做好本單位的黨員教育管理工作作為衡量一個領導是否具備堅定政治立場、能否駕馭全局的重要標準。(3)建立黨員培養選拔機制。把建設一支懂政策、會管理、素質高的基層黨員隊伍作為加強黨建和干部隊伍建設的當務之急。二要解決文化程度偏低,年齡偏大的不合理結構問題,著力培養綜合素質較強的黨員隊伍。三要注重考核。對不能勝任崗位要求的,限期整改甚至淘汰。(4)建立黨員教育管理工作投入機制。黨員教育管理要有專項經費,加大資金投入,不斷改善教育管理條件,逐步實現黨員教育管理工作現代化。
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堅持以人為本,在能力建設上我們重點要強化“四個意識”;提高“四個能力”。一要強化政治意識,提高刻苦學習、學以致用的能力。樹立“學習為本”、“終身學習”的理念,始終把學習作為一種政治責任、一種精神追求、一種人生需要、一種生活情趣。只有不斷強化理論學習,加強黨性修養,提高思想境界,礪煉道德品性,才能增強宗旨意識、大局意識、服務意識,才能以一顆平常心,以感恩的心態敬業奉獻,以苦為樂,扎實工作。二要強化服務大局意識,提高推動科學發展的能力。要善于在科學發展大局下認識和思考問題,要站到高處,看到遠處,想到深處,發揮自身優勢,積極為服務經濟發展獻計獻策,以創新的思路推動和服務發展。三要強化責任意識,提高履職盡責的能力。強化責任意識,熱愛本職工作,要常學常新,常干常進。要務實強化責任,深入調研,傾聽群眾呼聲,掌握真實情況,努力盡心盡職,提高服務能力和水平。四要強化專業意識,提高具體干事的能力。調高標準、善于吃苦、敢于磨煉、戒驕戒躁。
[1]曾慶紅.先進性教育活動既要辦成“群眾滿意工程”又要形成長效機制.黨建研究,2005(7)
[2]陳軍.創新教育管理機制激發黨員生機活力——新形勢下基層黨員隊伍建設的實踐與思考.金融隊伍建設,2011(2)
[3]岳德標.基層黨員教育管理的新思考.政工研究動態,2009(16)
[4]廈門市委先進性教育活動辦公室課題組.創新黨員教育方式和管理機制.廈門日報,2006.6.29
(作者單位:郭俊超,河南石油勘探局駐京辦事處 北京 100000;劉朝暉,河南石油工程有限公司井下作業公司 河南南陽 473132)
(責編:賈偉)
F270
A
1004-4914(2014)04-29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