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恩澤
糧食作為全球大宗商品,其價格本應是遵循基本市場供求關系。可是近年來,在世界氣候基本穩定的情況下,全球糧食價格卻一路上揚,真有點唐突。
(一)資本之手作祟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最新公布的谷物價格指數,3月份平均為205.8點,與2月份相比上漲多達10個點,是自2013年8月以來的最高點,創近8個月來全球糧價新高。
同樣是來自聯合國糧農組織發布的消息,2013年世界糧食產量創歷史新高,總產量達24.79億噸,比2012年增加7%。
近年來,全球并無大的自然災害、戰爭和瘟疫,糧食產量又是在增加,糧價應回落,這是正常的經濟規律。可是糧價卻背道而行,差強人意。仔細推敲一下,發覺其中的“貓膩”,是資本之手在暗中推高糧價。
首先,國際糧食投機家借局部地區自然災害和不安定因素做空糧食市場。投機者利用人們對影響美國冬小麥的干燥天氣條件、巴西的不利天氣以及黑海地區的緊張局勢的擔憂,大肆渲染,制造緊張空氣,營造出“供給可能不足”的預期,然后乘勢調整倉位和操作方向,導致糧食價格飆升,進口強勁。
在過去10年中,投機者還占領大片廉價的農業用地,國際糧價成倍上漲,各國的糧食儲備大幅下降。有學者預計未來20年基本糧食產品的價格將上漲一倍。
其次,全球流動性充裕。主要發達國家貨幣政策放寬,全球資金總體寬裕,特別是美國行將收縮QE3,大量資金流出新興市場,熱錢瞄準糧食這個大宗投資品,再作一搏,改變了投資者運用資金的預期,進而推高糧價。同時還在股市、債市和黃金市場興風作浪。
熱錢一天沒有好去處,國際糧食市場就一天不得消停。在國際糧食期貨市場,投機資金是主力,熱錢會對糧價的暴漲暴跌起推波助瀾的作用。
再次,美國在玩糧食美元的把戲。目前,石油美元的戰略地位受到國際社會的嚴峻挑戰,美國轉而推行糧食美元的戰略,利用其現代農業系統建立在人少地多、資本充裕的資源條件上,依靠國家戰略支持,在產業資本和壟斷寡頭聯手推動之下,通過生產規?;⒔洜I產業化和貿易自由化的高度組織化操作,再通過商品化和政治化“包裝”,形成了一個從生產到出口的集中、高效、低價的糧食體系,在關鍵農產品領域(如大豆、玉米、飼料、小麥和油籽)占據全球主導地位,逼迫糧食進口國以美元結算。
美國就曾借2012年夏季大旱糧食減產大做文章,夸大其危害性,制造全球糧食恐慌,將缺糧國家死死地套在糧食美元的絞索上。
還有,ABCD四大國際糧商操縱糧價。自古以來,糧食等主要農產品都是商人囤積居奇的投機品。壟斷糧食等農產品,既可以牟取暴利,也可以控制政治局勢。所以,基辛格說:“誰控制了糧食,就控制了世界上所有的人?!边@就是糧食武器化最經典的表述。
當今掌握全球糧食運銷的是4家跨國公司,即美國ADM、美國邦吉、美國嘉吉、法國路易達孚,業內稱之為ABCD四大糧商。四大糧商控制著全世界80%的糧食交易量,呼風喚雨,掌握著全球糧食的定價權。同時也在現貨和期貨交易等金融領域雙管齊下,兩邊下注,在傳統意義上壟斷全球糧食市場的同時,還與控制定價權的金融力量暗中勾結,甚至直接成立具有影響力的基金公司,聯手參與金融交易。
(二)”糧食金融化“釀成危機
在以上這四股資本力量的操縱之下,全球糧食市場難得安生,糧食的屬性正在發生嬗變,離基本的食用屬性漸行漸遠,糧價自然也就愈發背離基本供求關系。在資本市場,糧食早已超越了食物的內涵,成為大宗商品交易的重要內容。
一位對沖基金經理指出,即使在美國的監管交易所,糧食監管也只占業務的一小部分,所有小麥合同的64%在投機者手里,他們對實際的小麥沒有任何興趣。他們擁有小麥合同純粹是為了抬高價格,再出售合同。
由于資本綁架糧價,“糧食金融化”的趨勢越來越清晰,涉糧金融衍生品也風生水起,其瘋狂炒作已構成國際糧價持續走高的主要因素。糧價在資本狂潮的裹挾下,正游離其正常的價值規律之外,成為“金融創新”的一道風景。那些巧立名目的“迷宮式”投資組合令人眼花繚亂,一頭霧水,稍有不慎,即被其“套牢”。而擅長玩弄金融把戲的對沖基金等機構,長袖善舞,已經成為國際糧食市場的主要參與者和定價者。2012年,全球投資巨擘高盛公司通過投資糧食,賺取了4億多美元,推動高盛全年利潤增長。這一筆收入,也激起人們關于銀行從全球糧食危機獲利的爭論。
一個值得關注的動向是,無論國際糧價如何漲跌起伏,投機者總是賺得盆滿缽盈。而本應占據市場主體地位的生產者和消費者卻成弱勢群體,任憑資本宰割漁利。糧價上漲時,迫切需要糧食進口的國家用最高價才能購得有限的糧食;糧價下跌時,谷賤傷農,生產者“多收了三五斗”,增產卻不能增收,還要承擔價格下跌的損失,無形中侵蝕了全球糧食安全的根基。
糧價在資本操控之下,小事件能釀成大波動,區域性波動又能引發全球性震蕩,蝴蝶效應畢現。比如2013年大米貿易引發泰國政治危機,又波及中國高鐵出口。大米是泰國對外貿易最重要的標志物。泰國經濟最重要的命脈,不是旅游,而是大米,泰國是全球最大的大米出口國。然而,英拉政府的大米壟斷政策,卻將泰國的農業經濟引入了困惑和恐慌。有時投機抓住的不一定是機會,企圖控制市場往往會招致市場的報復。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因泰國大米危機,中國高鐵出口項目被迫中斷。
(三)糧食安全要靠自己
要想阻遏資本之手推高糧價,像中國這樣的糧食消費大國一定要樹立自力更生的思想,糧食安全要靠自己,飯碗不能放在別人的灶臺上。特別要敲響警鐘,警惕外資危及中國糧食安全,要采取果斷措施,及早應對,保證中國糧食安全。
加大行業重組力度。要像鋼鐵行業那樣,加強本土糧食行業重組力度,要有自己的特混艦隊,與國際糧食巨頭抗衡。目前中國糧食企業以中糧、中儲糧兩大集團為龍頭,在國內市場占據有利形勢,但在國際市場缺乏競爭力,既然人家把“搶糧戰火”燒到自家院內,中國本土糧食企業也應當打出去,到對手后院去搏一把。
創立中國品牌。外資搶奪中國糧食資源,除了靠強大的資金和技術外,還仰仗其創立的品牌滲透中國市場,比如在中國家庭的灶臺前、餐桌上晃悠的“金龍魚”、“胡姬花”、“元寶”、“鯉魚”、“香滿園”這些外國品牌,很受中國消費者歡迎。中國糧食企業也應當下大力氣創立自己的品牌,與國際品牌競爭。
招商引資要把關。新修改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對外資在農業領域的投資進行了調整:要求在作物品種、糧食生產、轉基因、棉花、重大的高科技及生物安全方面一定要由中方控股;同時加強了對糧食相關領域的控制力,包括化肥、農藥、糧食的零售、批發及物流領域等外資只能參股。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許多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資的時候饑不擇食,出于政績沖動,將一些防線給主動撤掉,給外資低成本進入創造了極大的便利。因此,要強調招商引資必須兼顧國家糧食安全,嚴禁隨意開綠燈放寬外資進入糧食市場的門檻。
糧食要謹慎出口。中國有13億人口,糧食是關乎國家安全的第一要素。眼下,俄羅斯等產糧國家都實行糧食禁止出口的政策,以保護本國的糧食安全。中國為了與有關國家搞好貿易往來,適量出口糧食是必要的。但國家一定要實行有控制的糧食出口政策,扎緊糧食出口關,不讓外資在糧食出口上“興風作浪”。endprint